李丽新
摘 要 结合当前吉林省会展业发展及会展人才需求状况,分析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出具有鲜明区域经济特色和高职特色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会展;高职院校;会展人才培养体系;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090-02
当前会展经济已成为吉林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有关调查显示,2015年吉林省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50项,会展业直接产值达到22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225亿元。会展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社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进而带动会展教育的迅速崛起。从2005年起,吉林省多所本科及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会展经济管理、会展设计、会展策划与管理等与会展有关的专业。会展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会展业是城市发展和现代服务业的强劲引擎,是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对接平台,对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如何建立一套完备的会展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以解决会展业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成为摆在高职院校会展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 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不清 吉林当前拥有各式各样的会展企业将近300家,形成了会展公司、专业展会服务搭建公司、广告策划公司、创意传媒公司、物流公司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会展管理是新兴学科,自身的理论建设尚未完成,吉林高职院校的会展专业大部分采用会展策划与管理这一名称,会展这一学科还没有形成系统,还不够专业,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内容也极具相似性,不科学、不合理。部分高校对会展人才的理解存在偏差,对会展专业的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导致培养的学生无法清晰地预见自己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最为合适,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哪些基本的特征,自己要做哪些必要而有效的准备,等等。以至于会展专业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培养出的毕业生与会展企业的需求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
教学理念过时 会展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实际性,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的会展专业课程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多重视理论性的讲解而忽略实务性操作,用于教学的教材与实际情况脱节,内容空洞,版式语言风格与现代会展专业的发展趋势有着差距,教材更新速度缓慢,跟不上会展行业发展的脚步。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开展会展方面的教育较晚,这就直接导致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专业知识和理论结构缺乏,缺乏在会展企业的工作经验,对会展行业的情况和特点的了解更为匮乏。
2 高职院校会展人才培养模式
不同地区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较大的差异。本文以吉林省某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及培养评价四方面构建一整套系统而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的会展人才,以适应吉林迅猛发展的会展经济的需要。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有关调查显示,现今吉林省急需的是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会展策划、会展项目管理人才,要求会展专门人才不仅具备会展管理的知识,还需要了解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的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和计算机。
在知识互联网经济时代,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培养层次,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此,高职院校的相关部门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加强与会展行业协会的沟通,让学生参与到更多的企业会展过程中,了解自己应该具备的能力,从而在学校中侧重完善相关的知识、能力。学校也可以通过与会展行业、协会等的沟通,制订学生培养计划及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扎实会展能力,适应吉林省会展及广告业发展的新需求,并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学生毕业之后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在会展营销、会议展览及实施、企业形象设计、品牌推广、广告设计、会展服务、会展营销等相关方面就业。
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落实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由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等要素组成,其中课程体系建设是核心要素。在借鉴世界知名高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职会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将会展专业课程分为通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及专业技能培养三个模块。
通识教育模块按照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设置英语、体育、会展概论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将专业知识融合到人文教育中,既传授基本的会展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的会展知识和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该模块占所有课时的30%。
专业知识教育模块根据会展策划与管理人才缺口较大的现状,设计了会展文案、会展策划、会展服务与管理、会展营销、会展项目管理、会展英语等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会展的基本管理知识,了解会展策划与管理的流程,使学生具备会展策划、营销、管理和服务等能力。该模块占所有课时的40%。
会展是一个操作性强的行业,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专业技能培养模块就是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所搭建的平臺,学生通过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中实习,进一步掌握会展策划与管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块占所有课时的30%。
高质量的会展课堂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会展人才的有效途径。随着“互联网+”概念的不断延伸,“互联网+教育”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无线及有线网络,将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多形式终端产品无缝互联,打造新型教学体系,使学生可以通过平板电脑等手持设备与校园的教学电脑及云端资料互联,形成无时间限制、无地点限制的移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做好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研究,将仿真模拟实验室、3D打印教学等信息技术项目应用到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按照企业项目化管理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会展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会展教师要瞄准新技术发展动态,掌握教育机制和行业发展新动向,将微课程、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推动教育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和质量提升。
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是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保障。建立系统的教师激励和培训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会展人才师资队伍,是促使培养目标落实的重要措施。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高低。会展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不仅要求教师有着丰富的会展理论知识,而且要会实务操作,精通会展运行流程。为此要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教师资源,着力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与“双师型”队伍建设相匹配的保障体系,引入高端会展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聘请在会展业界有丰富经验、较高声望的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师,介绍先进的会展设施设备,将会展行业的发展现状及VR、AR等前沿技术传授给学生;进一步规范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工作,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系统培训,鼓励会展教师到会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让会展专业教师熟悉会展流程,建立新任会展教师到企业进行半年以上实践再上岗任教的长效机制,让教师在项目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加强与国外优秀大学的交流合作,走国际化合作办学的道路,定期选拔学习能力强的优秀青年教师到教育资源比较优质的美国、德国等知名高校进修、培训,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理念,了解会展专业和技术发展前沿,拓宽国际视野。
高职院校要注重建设具有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营造创新制度环境,鼓励学生参加会展技能大赛,组织课外知识创新活动、学科竞赛、课外实践活动、学术创作活动等,为会展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实践证明,在会展人才培养中通过加强实训锻炼,是提高学生对未来岗位适应的有效手段。高校要利用会展企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勢,与会展企业实行深度合作,为职校学生提供完备且实用的会展教育。通过实习,让学生真正接触到会展项目,更好地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操实践。
培养评价 培养评价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环节。传统的评级方式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比较功利,模糊了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事实上高职教育不应该将学生全部培养成一样规格的标准化产品,不应以灌输知识为主要目标;学校培养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真正为这个时代培养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以保障培养目标的完成。高职院校要建立评价专家团队,聘请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作为评委进行专业课程的考核,考核指标要涵盖理论与实践、技能与素养等全方面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更快地融入职场和社会,实现以评价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结论
新时期,吉林省会展教育和会展行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要确立以人为本、整合资源、求实创新的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就业方向及岗位,大力推进实践性教学,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缓解会展专业人才供需矛盾,推动吉林省会展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雷.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科学,2010(6):
84-92.
[2]邬适融.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会展专业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09(1):104-108,112.
[3]王玉霞.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