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选学、感悟、实践的机会,可以改变现当代诗歌在教学中陌生化、边缘化的趋势。在苏教版高一语文现当代诗歌专题学习中,以“鉴赏、兴趣”为核心,从创造读诗条件,营造诗意课堂,诗歌融入生活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多元化激发高一新生对现当代新诗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悦读诗、会读诗、能写诗”,为高中三年的诗歌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现当代诗歌;兴趣;激发;多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1-0041-02
【作者简介】郭兵,江苏省睢宁县凌城中学(江苏睢宁,221233)教师,一级教师。
现当代诗歌是相对于古典诗歌而言的,一般指20世纪创作的、不拘泥格式和韵律的诗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有关诗歌部分强调:学生“对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多年来国内现当代诗歌教学论文已有诸多的研究,但是作为高一起始课程如何突破现当代诗歌教学被陌生化、边缘化的困境,切合时代、因地制宜地激发学生对现当代诗歌兴趣,尚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深入研究。为此,我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现当代诗歌的兴趣问题,进行了多元的尝试。
一、创造读诗条件,激发读诗兴趣
1.自主选学,丰富资源。
高一新生,由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盛行,学生阅读面窄,阅读现当代诗歌的机会少,再加上缺少生活阅历以及文化底蕴,因而对现当代诗歌中所蕴含的内容或情感不能很好地理解,从而对学习现当代诗歌失去兴趣或表现淡漠。
诗歌教学的目标不可能只靠教材中有限的几首诗来完成,所谓“功夫在诗外”,强调“躬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此,在开始诗歌专题教学前,我以引导学生自编诗集的形式,来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鼓励学生每人选择几首自己喜欢的现当代诗歌,全班汇集,编一本诗歌选集。学生兴致很高,从书刊、网上搜集了大量现当代诗歌作品,最后形成的选集囊括了15位著名现当代诗人的代表诗歌30余首,与教材相应阶段的教学内容和风格正好衔接,比如《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再别康桥》(徐志摩)、《我是一条小河》(冯至)、《雨说》(郑愁予)等。通过学生自编诗集,既解决了教学资源问题,又让学生乐于参与,在选诗结集的过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款”的感兴趣的诗歌,接下来进行诗歌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2.以流行歌曲增趣。
从语言艺术角度看,流行歌曲也是一种现当代诗歌。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而诗歌也是服务于诗人情感表达的艺术。如何能让学生像喜欢流行歌曲那样喜欢诗歌呢?在诗歌教学中,我利用中学生对流行歌曲兴趣浓厚的学情,让流行歌曲与现当代诗歌同台亮相,比较鉴赏,设计了以下内容。
第一组:歌曲《南山南》与诗歌《错误》的故事、情感比较鉴赏。
第二组:歌曲《菊花台》与诗歌《雨巷》的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通过两组诗歌与流行歌曲的比较鉴赏,学生发现虽然诗歌与流行歌曲的展示方式不同,但它们所传达出的中国传统美学是一样的,收获的美感是一样的。这项教学设计很明显地激发了学生欣赏教材中诗歌的热情。
二、挖掘诗歌趣味,营造诗意课堂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诗本是趣味性情中事,谈到究竟,只能凭灵心妙悟,别人和我不统一时,我只能说是趣味的不同,很难以口舌争。”每个人的“诗趣”是不同的,诗趣也许在远方的梦想里,也许在无限的意蕴里,也许在唯美的故事里,抑或在优美的歌声里。引领学生走进诗歌、自主探究,就是一次“美的历程”。
1.追寻诗歌梦想之美。
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的诗歌是吟诵青春最好的文学样式,可以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情志走进诗歌,去追寻梦想之美。如《沁园春·长沙》体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肩负起国家兴亡的壮志豪情;《六月,我们看海去》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望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追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温暖愿景更是学生的最爱。这些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的诗歌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面貌。在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性,以追寻梦想为切入点,学生还是很有共鸣感的。
2.品味诗歌意蕴之美。
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是诗歌学习的魅力所在。基于现当代诗歌教学的实际,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和意境,感悟诗歌中蕴含的“美”和“情”,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方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戴望舒的《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是外在的情境,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暗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在本诗的教学中,教师要以意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诗歌的情感深处,仿佛自己置身凄婉朦胧的意境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样,学生才能体会诗歌的意蕴美,才能触发学生的“诗趣”。
3.体验诗歌故事之美。
诗歌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留给了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这种再创造不仅仅是披文入情、缘情体物,还需要通過联想和想象融入自我情感与认知的观照,以形成“象外之象”的构成。所以诗歌教学中不仅应凸显语言韵味,还可以凸显“故事”情味。如何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故事之美,我尝试分两步进行:
(1)搭建诗歌故事与学生经验的桥梁。诗歌故事的独特之美可以是一个场景、一个画面、一个情境,离不开人、景、事、情。学生体验主要是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情境体验。通过联想诵读,读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联系生活经历、阅读经历等走进诗歌情境中,体验另一个世界,激发学生发现诗歌故事之美。
(2)引导学生创新形式,呈现故事之美。可以通过故事讲解、画面呈现等方式激活学生体验,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比如:有学生用生动的语言肢体再现毛泽东独立寒秋时的精神风貌;有学生用简笔画呈现《雨巷》的情境;更有学生把《错误》改编成了微小说;等等,不一而足。
三、活读活用,让诗歌融入生活
江苏省特级教师董旭午说过:“学生自觉自主、富有情趣和智慧地活学活悟语文,学活学会语文,活练活用语文,进而悟透和会用语文,同时学生还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真正获得精神、品格和境界等方面的无痕发育与提升。”我们在专题诗歌教学中侧重于鼓励学生写诗用诗,以写促读,活读活用,让诗歌走入生活。为此,在诗歌教学后期,我布置了学生诗歌仿写与创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生经过两周的诗歌熏陶,情绪高涨,创作了风格各异的新诗,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董旭午.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本务坚守[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