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
雀鸟哺雏时,存在着一种有趣的现象:成鸟在喂养小鸟时,待哺的雏鸟谁叫得最响、嘴张得最大,所得到的食物或喂养的机会就可能最多。久而久之,同巢雏鸟大小悬殊明显,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有的甚至不待长成,便夭折巢中。
“雀鸟哺雏”现象,也许是一种“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是物种生存进化的需要;奇怪的是,类似“雀鸟哺雏”的现象在现行教育中却也时有发生。在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下,一些教师的目光只盯住那些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他们往往比其他学生付出得多,关爱有加,甚至把他们视为自己心目中的宠儿。
而一些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则没有这么幸运,他们或被敷衍,或被冷落,甚至被鄙弃,正如那雏鸟中的弱小者,这些学生很难有成功的快意,有的不待学成便辍学而去,更多者则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即使留守校园,也再难觅读书乐趣,更难有成功的祈望。这样一来,优秀者越受关注而越显其强,而成绩差者往往越受冷落则越显其弱。
同样的现象更多表现在课堂上,那些成就优秀的学生常常有多次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而成绩差的学生却很少有表现的机会,他们成了课堂里的“孤鸟”,就像朱自清散文里所描绘的那样——“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课堂上这种“孤鸟现象”让学生两极分化,“差生”就这样批量地产生。
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倡导“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其实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在乎每一只鸟”。
真正“有教无类”,需要“多把尺子量人”。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分数至上的片面标准,真正建立起全面的、多元的评价机制。学校对教师评价也不能只盯着分数,要看他所带班级的学生的“贫富差距”是否扩大,也要看后进生的转化是否有成效,尤其要把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提升师德素养,是消除“雀鸟哺雏”现象的关键。广大教师要真正确立面向全体的育人意识,尊重每一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放弃每名差生;要對每一名学生给予热切的期待,正如皮格马利翁的“期待”,能使无生命的木雕化为神奇的“仙女”一样,成长中的少年,在我们的期待中也一定能成为有用的栋梁。
真正“有教无类”,还需要从改进教学方式入手,切实提升教学绩效,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让学生共享成长的快乐。需要将沉闷的、单一的、封闭的课堂演变成灵动的、多元的、开放的课堂,突出自主体验、合作探究、踊跃展示,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共度的“磁场”。
真正的好医生,他不会嫌弃任何一位病人;真正的好农人,他会在乎每一棵庄稼。我们应该向医生和农民学习,教育过程中“在乎每一只鸟”,让每一节课都弥漫着“鸟语花香”,春意盎然。
(作者系江苏省泗洪中学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