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7-0076-01
本期话题主要讨论校园环境与学生培养之间的关系,既讨论教育者对教育环境的塑造,也关注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我们不妨将环境理解为人的所见、所触、所闻、所知、所感和所思,是人置身于某个地方,对周围的认识与感知。环境有软、硬之分。软环境即人的所知、所感和所思,指的是无形的规章制度、约束规范、文化习俗、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综合体。硬环境即所见、所触和所闻,是有形的物质条件和可见设施。
标榜的校园环境之所以得到媒体关注,引起人们讨论,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的软、硬环境建设都“过硬”,“内”(软环境)、“外”(硬环境)兼修。整体来看,我国不少职业院校存在着“硬环境过硬、软环境太软”的问题,无论是中职学校,还是专科高职院校,莫不如此。尤其是中职学校,在布局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不少学校经历了几校合并、异址新建的洗礼,职业教育资源得到有效集中,校园硬件建设普遍壮观、基础设施先进;唯独缺少文化内涵,软环境建设明显滞后。“重硬轻软”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职业院校,在大学尤甚。我们现在所谓的大学,是有大楼之谓也,非有大师之谓也。为什么会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原因在于学校领导追求政绩和工作显示度;追求政绩和工作显示度为什么会选择重视外在的硬环境,而轻视内在的软环境?原因无外乎两点:
其一,硬环境建设容易,时间短,见效快。学校领导一般都有任期限制,要想在有限时间的任期内做出政绩,最快的体现就是盖楼、修路、装修、买设备等硬环境的打造。这种建设效果立竿见影,易于显示,且显现度高。其二,软环境建设较难,耗时长,见效慢。首先,建设软环境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和更强的耐心,学校领导无法在有限的任期内系统打造,难以见到成效或效果不明显。其次,软环境不易显现,不像硬环境那样一下子映入人们的眼帘,为人们所感知;也不易于宣传和传播,它需要身临其境,通过长时间的接触和体验,才能领会其中的奥妙。再次,軟环境建设不容易找到抓手,容易做空、做泛、做虚,也令一些领导者知难而退。
我们曾经就《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做过一项调查,提取出中职学校设置需要满足的14个办学条件要求,考察这些条件对于学校办学的重要程度。结果发现,得分最高的是双师型教师、生师比等与教师等软环境打造相关的条件,而不是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以及计算机台数等硬件设施。遗憾的是,当前有些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逆向而行,颠倒了次序。可以说,学校重视硬环境建设、轻视软环境建设,是整个社会浮躁的大环境在教育领域的投射。
校园环境建设不能急功近利、避重就轻、趋易避难,“百年树人”的慢工细活,远非建几栋大楼那样解决得那么简单。大凡名校,都是内涵丰富、文化底蕴厚实、人文关怀强烈、个性自由彰显的。在校园环境的营造上,我们最好少做一些“面子”工程,多做一些“里子”工程。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