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红霞
【摘 要】评剧是文化部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前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非物质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将创作、表演、传承三者相结合,是一种含有艺术性的口头传统,充分体现了民间的艺术性。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评剧几乎没有一出完整的传统戏,评剧艺术在当今社会发生了质的改变。
【关键词】评剧音乐;形成原因;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041-01
我国四大剧种包括京剧、评剧、豫剧、越剧,其中评剧不过百年的发展历史,比其他姊妹艺术要年轻一些。她来源于基层,带给民众享受,民众对她广泛热爱和接受,而宽阔的大方土地也促进了她的发展和成长。因此,评剧产生的渊源和发展值得我们去探索。
一、探究历史,追溯评剧音乐的形成
评剧产生于滦南,俗称落子,即史载中的“莲花落”,莲花落原始的说法叫做说唱艺术,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上第一次被唐代的佛事传说所记载,就是在佛曲中的“落花”,又称作“散落花”。在十八世纪初的时候,莲花落传到冀东,冀东特色的莲花落就是传统莲花落和冀东当地的民间艺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例如秧歌、民歌、十不闲、乐亭皮影、乐亭大鼓还有山陕梆子、昆曲、弋腔等。莲花落在传入冀东之后与当地的民俗民风相融合,将当地已经流行的各种戏曲成分进行吸收,形成了具有冀东特色的莲花落,并与传统莲花落有一定差距。清末的时候,被官府禁演是常有的事,和梆子“两合水”演出成为艺人们生存的主要形式,从而帮助了冀东莲花落艺人对梆子的声腔、曲调、板式、表演、伴奏的吸收和梆子剧目的改编、移植,促进了莲花落的发展和评剧的形成。近百年来,由于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传统的文化处于低视状态,僵化、概念化、公式化戏曲艺术。莲花落刚开始的形式是单口莲花落,也被人叫做单板莲花落,是单人持竹板和结子来独唱的,主要演出节目是冀东民歌小曲,主要内容包括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
二、基于实际,了解评剧的艺术本质
戏曲艺术的存在也是用它独特的形式反映其本身的质,戏曲的三大特性: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由当代艺术研究提出来的。传承是文化存在的价值,对于戏曲艺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对它进行传承。在传承艺术本质的过程中发展戏曲艺术,有利于评剧甚至是戏曲艺术整体的价值发展,在对自身艺术规律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对任何事物而言,该事物的根据和原因是其本质,也是和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根据和原因。而戏曲艺术中某剧种在艺术上的本质就是剧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剧种会随着独特性的失去而消解。戏曲剧种在程式中把声腔音乐的独特性反映出来是其本质所在,所以,反映戏曲剧种艺术本质就是在程式下各具特色的声腔音乐形式。要注意程式性和声腔音乐的概念,它们相融于剧种音乐,如果没有程式性,那么声腔音乐的形式规范性会不完善,反之,如果沒有独特的声腔音乐,那么剧种音乐可能就变成了一种普通的歌剧音乐。所以评剧艺术的本质就是其特色鲜明的程式性声腔音乐,剧种艺术的本质也是这样。
三、革旧迎新,探讨评剧的发展改革
在剧目音乐中对新形式进行创作,通过与其他剧团进行剧目交流的方式对局部、个别的创新形式进行完善和补充,是戏剧剧种音乐改革发展的关键。创作的新形式是要在原有音乐风格的基础上有一个更好的审美风格来适应时间和社会的发展,而通过和其他剧团进行交流有利于普及和统一这种创新形式,使评剧得到创新。在知道评剧的演变由来是冀东莲花落之后,可以了解到评剧的初成时期基调是“月明珠调”,它带有明显的莲花落音乐喇叭牌子的特点。评剧音乐的发展最开始是垛板从慢板中分化出来,区别于“夹垛”有一个独立的板式,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自然地转换。女伶们利用京韵大鼓前衬句,将莲花落泛声乐句曲调加入慢板句之前,形成一种新的衬句。后来又在评剧慢板中创造了属调,多样化了评剧慢板唱腔的形式。到了三十年代的中期,评剧慢板演变的形式为上句中眼起腔,下句头眼起腔。这些评剧音乐形式的丰富和发展都是程式性和随机性的辩证统一。
评剧的艺术改革和实践探索历程十分漫长,可是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从现实中反映出来评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存在问题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是人们都知道的道理,对于戏曲艺术来说,它们的发展根基并不牢靠,所以对评剧的发展和传承要及时抢救和保护。
总而言之,要相信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在对老一辈艺术家坚韧不拔精神的传承下,对评剧艺术传承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正视和重视,将阻碍艺术发展的错误观念和行为进行清除,对传统音乐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将现实和未来有机结合,实现评剧艺术的繁荣局面。
参考文献:
[1]胡万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阳评剧”的发展与传承[J].才智,2015,(32):88.
[2]王建军,安雪云.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大众文艺,2015,(7):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