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培养中学生正确爱情观

2017-03-06 23:43吕梅
课外语文·中 2017年3期
关键词:育人功能现代诗歌爱情观

吕梅

【摘要】现代社会中不健康的书刊和大尺度的影视作品对中学生爱情观的影响很大,早恋现象也普遍存在于中学生中。本文结合现代诗歌中的爱情篇目,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其对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作用,希望借此学校老师能从实际出发,正视学生的爱情“需求”,通过富含人文精神的优秀作品积极准确地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關键词】现代诗歌;中学生;爱情观;平等独立;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爱情是人类千百年来永恒不变的话题和追求,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又因其自身特殊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对爱情这一话题更为敏感。目前,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早恋现象较普遍,他们或对异性同学产生好感和爱慕,或喜欢同来同往,单独处在一起,或互相传递纸条,或微信“互动”频繁。这些行为无不告诉我们,进入青春期的他们,开始了对“爱”的思考甚至追求。然而由于他们年龄和身份原因,这种“爱”的意识和渴望却被压抑着,如若我们的教育不告诉他们“爱”是什么,他们对“爱”的求知欲不能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得时,就会将目光投向社会,投向不健康的书刊和大尺度化的影视作品,这些都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很容易造成心理扭曲,滋生一些不良行为。《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会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爱情观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忽视或回避爱情这一话题,而应该通过正确的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感悟“什么是爱情”并且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从而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歌在提高道德修养和完善人格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诗歌内容丰富、主题多元化,其抒情性吻合了中学生波动、起伏的情感变化,热情澎湃、激情四溢的情绪特征,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潜意识是乐于接受现代诗歌的;而且现代诗歌中有许多表达爱情主题的诗歌,因诗人的经历不同,对爱情的感受理解也尽不同,这就为我们借助现代诗歌教学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提供了强有力地保障。

一、现代诗歌有助于纠正学生漠视拒绝爱情的心理

现代社会,“剩斗士”“必剩客”“斗战剩佛”“齐天大剩”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这些大龄未婚青年“被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便是内心无法忍受异性、漠视拒绝爱情。这种心理现象也许与中国传统爱情教育有关。中国传统爱情文化,深受周礼或者说儒礼的影响较深,强调内敛、含蓄。这些观念反映在学生身上,无疑是谈“情”色变,学生一旦萌发爱意就被老师家长社会视为另类甚至鄙弃,这给学生心理带来极大的伤害。一些内向的学生特别是女生,他们潜意识中就认定接触异性是可耻的,被人鄙夷的。这些家长老师眼中的乖学生,带着拒绝爱情的心理走上社会后,同样会排斥异性甚至对爱情不“感冒”,从而“被剩”。因此,我们的教育就要告诉学生爱情的内涵,向他们传达爱情的甜蜜美好。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中,“雪花”为了追求“她”即使“消融”也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飞扬”的“雪花”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这不禁让我们产生疑问:让“雪花”不惜“消融”的追求是什么呢?哦,原来是住在“清幽之地”,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且有“柔波似的心胸”的“她”。试想,如此安静温婉、高贵纯洁、心胸广阔的女子怎叫人不为之而“飞扬”呢?怎叫人不渴望爱情的降临呢?现代诗歌有许多表达爱情甜蜜美好的诗歌,如余光中《等你,在雨中》、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郑愁予《天窗》、汪静之《伊底眼》和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教师大可挖掘这些丰富的资源告诉学生爱情是甜蜜美好的,是古今中外诗人歌咏的永恒主题,是人们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成长中的我们在认识爱情的同时,懂得如何正确处理学业与爱情的关系即可,我们没有必要谈“爱”色变,相反,老师祝愿每一位学生走入社会后都能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甜蜜爱情。相信老师这些积极的正面的引导,会使学生在心理上泛起一圈爱情的涟漪,在他们心底撒下爱情的种子。

二、现代诗歌有助于矫正学生被动等待爱情的心理

相比于漠视拒绝爱情的极端心理,中国传统的爱情教育也会使部分青年被动地等待爱情,哪怕心有所仪时,也羞于启口,更不用说主动采取行动追求心目中的爱人,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女青年身上,部分内向的男青年也是如此。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讲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为了“在我最美丽的时刻”遇见你,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最终我被“化做一棵树”,而当你“无视地走过”时,我只能凋零花瓣。这里,虽然我们看到了抒情主人公采取了主动“求佛”的行动,但更多的是她“化做一棵树”后的被动等待,她的爱情结果也就可想而知。郑愁予《错误》一诗那优美诗意的语言让人折服,人们在赏析此诗时可能更多地停留在慨叹于女子容颜的逝去和无果地等待,而不去深究其原因。本人在教学此诗时,就设计了“你如何看待女子等待‘归人”这一环节,从中告诉学生被动等待爱情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结出无花之果。

三、现代诗歌有助于学生理性认识处理失恋事件

早恋的中学生往往情感不够稳定,既强烈又易冲动,一旦对方“情变”时,受到爱情夭折和学业成绩下降甚至家长责备多重打击,许多中学生往往采取极端的方式,以所谓的“殉情”表明自己对爱的忠贞,全然不顾父母的心情。我们不支持中学生早恋,但当学生个体出现早恋现象时,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加以引导,特别是他们“失恋”后精神萎靡不振消极处世时,更应该积极帮助他们度过这一消沉期,使他们对爱情对生活重新树立起新的希望。现代诗歌《我是一条小河》(冯至)《偶然》(徐志摩)为我们如何理性认识和处理失恋事件指明了方向。《我是一条小河》描述了相伴相随的“小河”与“影儿”之间的爱情最终遭受“无情”大海的风浪袭击而幻灭,教师首先可借此向学生说明“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人们对完美爱情理想注解,现实生活中总有鸳鸯不能成双的遗憾结局,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自己否定社会,放弃一棵树等待你的将会是一片森林;其次我们应告诉学生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高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不也说“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吗?当然,处于和平时代的我们不需要为自由而抛弃生命,更无须因爱情而抛弃生命;再次可借助《偶然》告诉学生如何对待逝去的爱情,那就是——“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记忆或忘却实际上都是自己的选择,把美好记在心中远比执意追求不可企及的东西重要,生命重在体验,对逝去的美好爱情报以释然一笑,这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

四、现代诗歌有助于学生树立平等独立的爱情意识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2015年3月第10期节目中,嘉宾马诺“寧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的言论受到各界人士的批判,但从另一方面折射了现代女性的择偶观——金钱至上。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清晰地注意到此类相亲节目受到了我们广大青年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的喜爱青睐,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少学生的爱情观、婚恋观难免会受其影响,从而对其身心造成巨大的影响和伤害。对此,将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和舒婷的《致橡树》对比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平等独立的爱情意识。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开篇就将“我”自觉地放置于爱情低位,“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更是被动得几乎没有话语权,“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更让我们看到了“树”对“人”的不对等。此诗因一味追求浓烈坚韧的爱情表白,而将女方写得过于卑微、温顺,这势必导致女性在爱情中迷失自我,成为男性的附庸,“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就是最好的证明。《致橡树》一诗,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来比喻那些缺乏独立人格的女性,对那些利用爱情来抬高自己的身份和甘做丈夫应声虫的做法持坚决的否定态度。诗人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也就是说,男女双方各自为“树”,女性保持了自己人格的独立,此时女性不再是陪衬,不再是附属,而是首先以一种独立的“人”的身份出现,这与《一棵开花的树》中一方为“树”一方为“人”的身份立场完全不同。《致橡树》这首张扬女性意识、宣布女性人格独立的诗歌,无疑是对《非诚勿扰》中女嘉宾的“金钱至上”的择偶观的有力反击。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婚恋观,通过诗歌的教学,相信在学生心中自有一杆衡量之秤,孰轻孰重、孰是孰非自有选择。

现代社会一些消极腐朽的爱情观对中学生的思想冲击很大,我们应站在社会和时代的高度,本着社会责任感,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角度,追求现代诗歌的课堂生成价值最大化,从而更充分地发挥语文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欧秀蓉.爱情题材作品与中学语文教育[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5).

[3]李俊.论中学语文教材中爱情诗歌的教育功能[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11).

[4]陈月茹.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爱情题材作品教学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5).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育人功能现代诗歌爱情观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不”与“无”的奥秘——评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
体验的真挚与表达的超越——王学东《现代诗歌机器》观察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中职语文教学中育人功能的发挥
完善职校职业生涯规划育人功能的研究
西门庆的爱情观浅议
论柳永情词中的爱情观
浅析李清照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