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慧敏
绵长的阴雨抚慰了闷热的天气,潮湿得黏黏腻腻。然而这个学校的热却未曾褪去,每个人都躁动得不行。运动会后一个星期,不知是第几次在自修时,听见对面传出的此起彼伏的起哄声,和肆无忌惮的笑,整个学校仿佛都浮在半空之中。不禁想起朱自清先生的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是这样的热闹,却不是真正从内心发出的满足,只是笑容从嘴角溜过,还未流转过心底,就消失不见了。不仅仅是在学校,整个社会也同样叫嚣着,翻腾着,搅动着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滋生出躁动不安的情绪。年轻人静不下心去聆听,去发现,去收获。只是徘徊在真理的大门外,踱步着,从禁闭的门缝中妄图窥视,手却牢牢地钉死在大腿旁边。他们不知道的是:打开大门的方法,就沉淀在被搅动的湖面底下。
社会的浮华蒙蔽了年轻人的心灵,我们来不及思考,就将旧事物一股脑全部打破。民国时期,国难当头,人们头晕脑胀,就急着把西方的文化请进门来,把中国的优秀传统赶出家去。而如今,我们又被明晃晃的高楼大厦刺痛着眼睛,还没等大脑思考完毕,身体已经在“摧毁文化遗迹”的文件盖了印章。
渐渐地,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远去,每个人都在喧嚣尘世中如同行尸走肉。
我们已经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世界,却因为自身的浮躁而不幸失足,也难怪那么多老人摇头叹息,哀孺子不可教也。社会上对于90后、00后批判的声音,也并非全无道理。世世代代的人,错错落落地行走在山路上,前后已经拉得很长。年长的前辈经验丰富,果断而勇敢,领头开辟着道路。而我们踏着老一辈们踩出来的路,还因为犹豫不决陷入沼泽。这样的表现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偏见不是凭空产生的,是躁动不安的梦魇给我们的形象刷上了一层阴影。社会的浮华给我们心底点了一把火,我们自身却助长了火势的蔓延。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也冲昏了我们的头脑。当我们沉醉在虚拟世界无法自拔时,躁动,也逐渐加快了侵蚀心灵的进程,将沉稳与耐心一点点剥离。于是,我们忘乎所以,忘记了聆听,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团泄不掉的火。
躁动也来源于对幸福的过度期待。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说过:“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么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学习的巨大压力将我们束缚在座位上没日没夜地埋头苦干,对于目标的过度追求更是把我们放置在了深不可见的悬崖边上。对于幸福的渴求,让我们加快步伐追赶,但一路上的磕磕绊绊促使我们萌生出逃避现实的想法。目标的高远让人无从下手,烦躁自然而然就从心底腾起。一旦开始怠惰,我们也就兜兜转转进入了一个死循环。一时的烦躁导致心不在焉的工作状态,接着加剧了工作效率的低下……来来回回在原地踏步,心中的方向逐渐迷失,幸福也就离我们更远了。
燥热摧垮了我们原本坚强的心理防线。冲动占據着心底张牙舞爪之时,我们脆弱得如同一张白纸。情绪化、片面化……一系列负面状态导致我们无法用冷静、全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即使再简单的问题,经过焦虑的放大,也往往由原来的不堪一击变得坚不可摧。
冲动蒙蔽双眼,我们还会做出各种令人后悔的事。一辆运输货车在公路上侧翻,附近居民都被这从天而降的意外之喜冲昏了头脑,一拥而上,一哄而抢,却忽视了被围困在驾驶室里的司机。他们的行为让人心寒不已,这是对人性的漠视。这不仅仅是贪小便宜的心理在作祟,更是浮华社会下道德的缺失。
冲动不仅仅给个人的生活筑起一道屏障,还将给文学艺术带来巨大的灾难。碎片化的阅读时代衍生出的小说、段子等,以通俗爽快、随时阅读的优点撼动着经典文学的地位。在给我们带来娱乐的同时,也掩盖了我们真正所需要的东西——文学。人们逐渐逃离这种生涩却最为优美的语言形式,渐渐的,忘记了来时的路。现代青年作家简直是凤毛麟角,且经筛选留下的青年作家,比起莫言、刘慈欣等文化大家,他们的笔锋还是太浅显。文化记忆的断层,呼唤着我们回归一个理性思考的社会。
因此,生活需要一阵甘霖,来浇灭心中的火,平息时代的热。将我们的心灵从手机屏幕、网络小说中收回来,去触摸经典文学的美。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到“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一路由北看到南;从“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梦回唐宋盛世开……那些所有的美的享受,都在一字一句中绽开。
这个社会或许不会因为我们一个人的言行而改变,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慢下来,用心去品味世界,用沉着冷静的心去浇灭生活的大火。对于幸福,或许我们无法做到贤人的宠辱不惊、云卷云舒,但至少我们要培养自己,拥有充足的耐心与自信。努力完成日常的一点一滴,幸福可能就会从天而降。
等等吧,慢慢行,一步一个脚印,让心平静。且歌且行,从惊蛰一路走到霜降。岁月并不快,有时只是我们的心被戳上加急的油印。
[作者通联:浙江台州中学高三(10)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