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卿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是老师的重要责任。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进行探讨分析,从教学材料、教学、课外活动方面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行有效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而语文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让学生对中华文化进行认识,掌握文化精髓,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这是语文老师必须承担的教学责任。
一、诗歌鉴赏
(一)激发学习热情
语文教学材料中所包含的诗歌都是经典作品,其中蕴含着汉字魅力、韵律美、人文美。所以对古诗文进行有效教授,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老师进行古诗文教学时,需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通过朗诵让学生对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进行感受,使学生体会到古诗文的韵律美。如《登岳阳楼》中诗人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沉郁情感。初中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很难对诗中的情感进行精确把握。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可以对昔日洞庭湖与岳阳楼的壮阔景观进行感受,從而更加凸显“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孤独飘零之感,最后对诗人壮志难酬抑郁愁闷之情进行体会。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可以对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以及诗人的情感变化进行有效掌握,然后逐渐让学生独立的对诗歌情感进行感受,逐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展现,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这样可以对学生的感官进行激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进行讲解时,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对岳阳楼的历史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对知识背景进行相应了解。然后老师可以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进行凸显展示,给予学生视觉的冲击,思想的震撼,同时对相应的实际事件进行举例,让学生对范仲淹的精神进行深刻理解。在充满爱国情操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更为深入地认识,显著提升学习效果。所以在讲解古诗文的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空间距离,让学生更好地对作者思想与人生态度进行深入理解。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对课外活动进行有效拓展,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对传统文化进行良好传承。
(三)注重课外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以教学材料与教学情况为依据,可以将文化活动分为三种:第一,综合性文化活动。《到民间采风去》《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第二,根据校园情况举办兴趣小组活动。二胡队、琵琶班、古筝班等;第三,语文兴趣活动。书法比赛、国画比赛、民乐比赛等。丰富多样的课外文化活动,可以有效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以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为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语文鉴赏
(一)传统文化阅读
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鉴赏阅读,阅读内容包括相应的诗词、小说、戏剧等。在进行传统文化阅读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对内容进行仔细挑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统文化阅读课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深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调查
对于不同地区,其民风习俗、传统礼仪都具有不同之处,学生想要了解社会现象,就需要对民俗文化进行探索与学习。所以老师需要对相应的调查活动进行组织,领导学生走入富含传统文化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生活进行体验,对人类的创造性、行为习惯、物质文化等进行探索调查与记录。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观察与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三)传统文化探讨
对传统文化进行阅读与收集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其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相应问题。而根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让学生从语言、习俗、节日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自身见解,从而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
(四)传统文化作文
对传统文化进行鉴赏,是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分析、了解,让学生对分析过程以及最终结论进行整合,将其转变成为自己的见解,并运用语言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行表达,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对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进行培养,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结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需要老师在实施教学时不断总结经验,对传承方法进行探索与创新,吸引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进行培养,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使我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承。
参考文献
[1]郑百艺,王彤,周燕妮.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功能性认识——以长春市部分初中学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20).
[2]张声有.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6).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