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英
(河南大学文学院/语言科学与语言规划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 )
王力指出,处置式,就形式上说,它是用一个介词性的动词“把”字把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就意义上说,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表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一种处置[1]。梅祖麟认为处置式的主要形成方式是在受事主语前头加“把”或“将”字[2]。曹茜蕾将处置式定义为:一种直接宾语位于主要动词之前而带有明显的标记的句法结构[3]。上述定义均从形式上强调两点:一是宾语位于动词之前;二是带有显性标记。其中显性标记可以是处置介词,也可以是处置代词。问题是只具备其中一个特点算不算处置式,如仅仅是宾语提前而不带其他显性标记的:
浙江汤溪话[4]:尔扇门关去你把门关上。
浙江温州方言[5]:渠瓶打破爻他把瓶打破爻。
江苏苏州方言[6]:我玻璃窗擦清爽哉。
福建泉州方言[7]:汝骹踏车阁借我坐几日你把自行车再借我骑几天。
福建福州方言[8]:伊妹作业做完了妹妹把作业做完了。
以上句式可以表达处置义,适合用普通话的处置式来表达。根据受事话题句的使用情况,刘丹青把汉语方言划分为“最强的 SVO”、“温和的 SVO”和“最弱的 SVO”三大类型。其中吴语、闽语是最弱的SVO、最明显的SOV语言[9]。而这种句式主要分布在最具有SOV语序特征的吴语和闽语等东南方言中。刘丹青认为它们在苏州方言中就是很常用的SOV句[10]。潘悟云也认为温州方言中不加处置介词的宾语提前句不是处置句[11]。笔者认同上述看法,将其看作宾语提前句,而非处置式。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受事宾语不前移,仍位于动词后,但句尾有处置代词的。这类句式分布不是很广,目前报道的只有粤方言和湖南汨罗方言有。例如:
粤方言[12]:唔该你锁埋道门佢麻烦你把门给锁上吧。
湖南汨罗方言[13]:买哒火车票他把火车票买了。
上例宾语“门”、“火车票”位于动词“锁”、“买”后,句末带处置代词“佢”、“他”。从历史角度看,句末带处置代词的处置式来自古汉语中的 “NPi+S+VP+之i”结构,是对“还把身心细识之”(《敦煌变文集》)、“师便把枕子当面抛之,乃告寂”(《祖堂集》)等早期处置式的直接承继。处置式的谓语部分即使在受事名词前移之后,如果加上回指代词,剩下的仍然是“V+O”结构[14]。我们推测这类回指代词最初是用于处置句中充当形式宾语的,在这种语境下就吸纳了其处置义,然后再扩展到不带处置介词的“O+V”结构,甚至较少见的“V+O”结构的末尾来表达处置义。所以,我们将这类句式看作处置式。
汉语方言处置式研究成果丰硕,自1979年以来,单篇论文加上综合性的调查报告,描写了将近一千个县市方言的处置式[15]。从研究方法上看,近年来,运用跨方言比较的方法研究的较多,有的通过多个方言点处置式的对比,总结出其类型特点,如谢正明、徐从英[16],石毓智、刘春卉[17],曹茜蕾[18]等;有的在描写单点方言处置式时兼与其他方言进行比较,并指出其类型上的异同,主要成果有辛永芬[19],陈山青、施其生[20]等。从研究内容上看,跨方言处置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处置标记的语法化来源类型,如曹茜蕾[21],谢正明、徐从英[22];处置标记与其他功能标记兼用类型,如李蓝、曹茜蕾[23]等;带处置代词的处置式类型,如石毓智、刘春卉[24],辛永芬[25],魏兆惠、张玉翠[26]等。综上所述,前人已对汉语方言处置式的共性和差异进行了充分的观察和研究,这些成果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笔者重点关注的是处置式中处置标记的数量和位置,并根据其差异来考察方言处置式的标记模式,重点考察一个处置式中叠加多个处置标记的现象,这种用法并不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但在方言中却比较普遍。所以,我们将从形式上考察处置标记叠加的方式,从功能上探讨其叠加的动因。
汉语表达处置意义的主要方式是添加处置介词或者处置代词,从标记的数量来看,汉语方言处置式有四种标记模式,根据标记的形式和位置的差异,每一种又分为若干小类。
2.1.1 受事宾语+动词+处置指代词
这种处置式主要分布在吴语、湘语、赣语、客家方言和中原官话河南方言中,处置代词一般添加在句尾。例如:
浙江杭州话[27]:葛只鸡杀掉它。
上海话[28]:房门锁脱伊把房门锁上。
湖南汨罗方言[29]:火车票买哒他把火车票买了。
湖南常德方言[30]:病诊好它把病诊好它。
河南固始方言[31]:床铺头[32]把床铺了!
江西九江话[33]:饭吃佢!
福建连城客家话[34]:这碗饭食撇佢!
有的方言处置代词后还可出现处所词或者位移动词。例如:
河南浚县方言[35]:(那个羊)栓D它树上吧把那只羊拴在树上吧。
大衣你捎D它来吧你把大衣捎来吧。
2.1.2 动词+受事宾语+处置代词
这种处置式主要出现在粤方言中,处置代词一般添加在句尾。例如:
广东广州话[36]:洗净件衫佢把衣服洗干净。
香港粤语[37]:扫走晒的旧嘢佢,间屋通爽得多啦把那些旧东西扫走,房子通爽多了。
湖南汨罗方言[38]:买哒火车票他把火车票买了。
这种处置式在粤方言中较常用,李新魁等[39]指出,除了“将”字句,广州话口语中还常常用以下两种格式来表示处置,一种是在“将”字句的后头再加一个第三人称代词“佢”,复指“将”后的被处置对象……另一种是把表示处置对象的词语放在动词之后,并且紧接着加一个“佢”来复指。张双庆[40]也指出,用“佢”来复指受处置的对象,处置介词“将”也可以不出现,但是宾语不能提到动词前。陈山青、施其生[41]考察湖南汨罗方言中句尾添加处置代词时发现,宾语不提前比宾语提前受句法限制更大,很多句法条件下不用。也就是说,湖南汨罗方言中这种宾语不提前的处置式不如宾语提前的处置式运用广泛。这种宾语不提前的处置式之所以在粤方言中常用,而其他方言中较罕见,可能跟粤方言的语序有关,粤方言语序类型属于“最强的SVO”[42]。也正由于上述原因,粤方言中用介词将宾语提前的处置式也很少用,如广州话只有在自主的施事以某种方式有意处置某个受事时才用“将”字处置式,一般用其他方式表达处置意义[43];广东海康话一般不使用“把”字结构来表示处置,而常常在处置宾语后加上其他成分来表示处置的结果[44];广东阳江话“将字句”使用范围比普通话“把字句”小得多,一般只限于非把受事提前不可的句子才用“将字句”[45]。
2.1.3 受事宾语+处置介词+动词
这种处置式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等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周边或者与汉人混居的少数民族有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它们的语言都属于SOV型,SOV型语言是后置型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不太典型的SVO语言,一般使用前置词。所以,西北方言中表处置的后置词“哈”的出现应是周边少数民族语言接触影响的结果。例如:
甘肃临夏话[46]:丰收的种子哈撒下把丰收的种子撒下。
青海话[47]:我开水哈喝了。
2.1.4 处置介词+受事宾语+动词
大部分方言都有这种处置式,分布最广。不再赘述。
2.2.1 处置介词+受事宾语+动词+处置代词
这种处置式分布较广,中原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湘语、吴语、赣语、粤语、客家话等方言中都有。处置介词添加在受事宾语前,处置代词一般在句尾。例如:
河南确山方言[48]:叫桌子擦擦它。
河南罗山方言[49]:把气球弄瘪它。
安徽巢县方言[50]:把门关严它。
湖北大冶方言[51]:把带张牌打了渠把这张牌出了。
湖北英山方言[52]:把这盆水泼了它。
湖北孝感方言[53]:把这碗饭趁热吃了它。
湖北公安方言[54]:把商场拆哒它。
湖南汨罗方言[55]:把火车票买哒他。
湖南常德方言[56]:把钱取完它。
湖北鄂南话[57]:把事情办好了它。
上海话[58]:拿旧书旧报侪卖脱伊。
江苏苏州方言[59]:拿哀两段课文背熟俚它。
江西九江话[60]:天热死人了的,干脆把衣裳脱佢。
香港粤语[61]:将啲功课做咗佢,唔喺唔带你哋去睇戏把这些功课做完,不然的话不带你们去看电影。
广东梅县客家话[62]:将裡只鸡拿来食帛佢把这只鸡全吃了。
2.2.2 受事宾语+处置介词+处置代词+动词
这种处置式主要分布在湘语、粤语、闽语、吴语、江淮官话等中南部方言中,处置介词和处置代词连用添加在谓语动词前受事宾语后。例如:
湖南汨罗方言[63]:火车票把它买哒。
湖南隆回方言[64]:那本书,我担其放到你个桌子高头。
广东汕头方言[65]:我双鞋佮伊物对地块去把我的鞋弄哪去了。
广东潮州话[66]:本书甲伊收起把这本书收起来。
福建泉州话[67]:许几个学生共伊叫入来把那几个学生叫进来。
福建福州话[68]:玻璃共伊褪下来把玻璃卸下来。
安徽芜湖清水话[69]:格碗汤你把它喝得。
安徽庐江方言[70]: 衣服他把它洗干净了。
浙江温州方言[71]:身份证逮他带身边。
2.2.3 受事宾语+处置介词+处置介词+动词
这种两个处置介词连用模式目前只见于梅县方言的“将把”,并且“将把”有词汇化的倾向。例如:
广东梅县方言[72]:佢将把屋头屋角都搜欸一转他把房间的每个角落都搜查了一遍。
2.2.4 处置介词+受事宾语+处置介词+动词
这种标记模式只见于甘肃临夏话,并且多出现于青年人口中,属于新兴的句式。例如:
甘肃临夏话[73]:你把你的工作哈做好么你把你的工作做好!
综上,两个处置标记模式中“处置介词+受事宾语+动词+处置代词”模式分布最广,更常见。如果说这种模式中回指代词是为了使受事名词提前之后剩下的部分仍然是个“V+O”结构,句子的基本结构仍然为VO[74]。那么,在受事宾语提前更为明显的西北方言中则从不出现,说明西北方言在句子基本结构方面与VO语序相去较远。
2.3.1 处置介词+受事宾语+处置介词+处置代词+动词
这种处置式主要分布在闽语、粤语、湘语、吴语等东南方言中,例如:
闽南话[75]:汝将桌仔共伊搬出去你把小桌子搬出去。
福建泉州话[76]:着将牛共伊缚嘞树嘞,恰勿会去偷食五谷得把牛拴在树上,才不会去偷吃庄稼。
广州潮州话[77]:伊将个碗甲伊扣破喽他把一个碗打破了。
广东汕头方言[78]:伊对凄凄惨惨趁来许几个钱拢佮伊输到白白去他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那几个钱都输光了。
湖南汨罗方言[79]:把火车票把他买哒把火车票给买了。
湖南常宁方言[80]:拿脸得佢洗干净点几把脸洗干净一点。
浙江温州方言[81]:逮身份证逮他带身边。
2.3.2 受事宾语+处置介词+处置代词+动词+处置代词
这种双代词标记模式比较少见,只见于福建泉州方言和湖南汨罗方言。例如:
福建泉州方言[82]:许的钱着共伊开伊了那些钱要把它花完。
衫裤共伊曝伊燋把衣服晒干。
湖南汨罗方言[83]:火车票把他买哒他把火车票给买了。
所以,三个处置标记模式以两个处置介词和一个处置代词的组配更为常见。
这种标记模式很罕见,只见于湖南汨罗方言。例如:
湖南汨罗方言[84]:把火车票把他买哒他把火车票给买了。
综上,按照处置标记出现的数量,汉语方言有四种处置标记模式。湖南汨罗方言[85]中四种标记模式都有;温州方言[86]、泉州方言[87]中有三种标记模式:三个处置标记模式、两个处置标记模式和一个处置标记模式;大冶方言[88]、苏州方言[89]、福州方言[90]、梅县方言[91]有两种处置标记模式:两个处置标记模式和一个处置标记模式;金华汤溪话[92]、连城方言[93]只有一个处置标记模式。上述四种标记模式之间存在下述蕴涵关系:
四个处置标记模式>三个处置标记模式>两个处置标记模式>一个处置标记模式。
叠加的处置标记越多,标记度越高,越少见,相应地使用频率越低。但两个处置标记的叠加,尤其是处置介词和处置代词的叠加在方言中还比较普遍[94]。从形式上看,众多叠加模式中只有两种叠加方式。
并存式叠加是指两个处置标记一起并存共现而形成的复叠形式。并存形式有“处置介词+处置介词”,如林县话的“将把”;“处置介词+处置代词”,如在“受事宾语+处置介词+处置代词+动词”模式中讨论的“把他”、“担其”、“甲伊”、“共伊”、“佮伊”、“逮他”等。如果一种方言中有多个处置介词,介代并存式中的介词往往是从方言内部发展出来的介词,如隆回方言中的“担”、汕头话中的“佮”、潮州话的“甲”、泉州话和福建话的“共”等。并存式叠加有两种发展倾向,一种是有词汇化趋势,如“将把”可以看作一个双音节介词,施其生[95]认为汕头方言的“佮伊”可以看作一个处置副词;一种是“处置介词+处置代词”并存式中省去处置代词,处置介词发展为处置助词。例如:
安徽芜湖清水话[96]:格碗汤你把喝得。
安徽庐江方言[97]:衣服他把洗干净了。
湖南汨罗方言[98]:火车票把买哒。
湖南隆回方言[99]:那本书,我担放到你个桌子高头。
这种省略模式从形式上看与西北方言模式“受事宾语+处置介词+动词”很相近,但其形成机制不同,前者源于省略,后者是语言接触的结果。
呼应式叠加是指一句话前后分别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处置标记来表示处置意义的形式。呼应式叠加形式有:处置介词和处置介词的呼应,如临夏话中的“把+受事宾语+哈+动词”模式;处置介词和处置代词的呼应,见“处置介词+受事宾语+动词+处置代词”模式中讨论的例句;处置介词和介代并存式的呼应,见“处置介词+受事宾语+处置介词+处置代词+动词”模式中讨论的例句;介代并存式和处置代词的呼应,见“受事宾语+处置介词+处置代词+动词+处置代词”模式中讨论的例句;处置介词和介代并存式和处置代词的呼应,这种标记模式非常罕见,仅见于湖南汨罗方言,见四个标记模式中讨论的例句。呼应式叠加中位于句子前面的处置介词往往来源于不同历史层次的共同语,如“把”、“拿”、“将”等。
标记叠加不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这种形式之所以广泛存在,应该有其产生的动因,有对早期汉语处置式的继承,但继承无法解释三个或四个处置标记的叠加,也无法解释并存式的叠加,更无法解释有些方言处置式由一个标记到两个标记的变化现象。下面我们将从语用功能和普通话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处置标记叠加的动因。
叠合式一般都具有强调的功能,其语义蕴涵并不简单地等于原来两式意义之和,而是仍有侧重,往往产生出主观化的新的情态语义,使之在表达上独具特色,从而不会被作为羡余格式而淘汰,这就是一些叠合式得以存在的原因[100]。当然,方言处置标记的叠加也不例外,处置介词和处置代词呼应的处置式比单个处置介词的处置式表达的处置义更为强烈(石毓智、刘春卉[101];辛永芬[102];张双庆[103];汪国胜[104])。广东梅县方言的“将把”比“将”更强调处置的意味[105]。并用两种表处置的手段可以加强处置意义[106]。综上,语用强调是处置标记叠加的主要动因。
有些方言单个处置标记是固有表达模式,受事宾语前添加处置标记“把”构成呼应式处置标记叠加模式则是受普通话的影响才出现的。例如:
河南固始方言的处置式为“受事+V头”,如“鸡杀得头把鸡杀了!”、“这路修头啦已经把这条路修了!”。动词的受事前面还可以加介词“把”,构成“把+受事+V头”式。如上例可以说成“把鸡杀头!”、“把这路修头啦!”,意思不变。但后者多出现在学生、外出打工青年及中年知识分子口中,应是“V头”受普通话“把”字句式的影响而形成的变体[107]。
再比如,甘肃临夏话表达处置意义是在受事宾语后添加后置介词“哈”,如“你火哈加者旺旺的你把火生得旺旺的。”、“水哈炉子上塔上把水放到护子上。”受普通话的影响,青年人的口语中出现了“把+宾语+哈”的句式,如“你把你的工作哈做好么你把你的工作做好!”“你把我哈阿门呢你能把我怎么样?”[108]
上述处置标记叠加模式的出现是普通话介词向方言扩张和渗透的结果。另外,普通话中极少使用处置介词和处置代词呼应的叠加模式,这一形式特点对方言也有影响,结果使有的方言中出现了省略句尾处置代词,只用处置介词的标记模式。例如:“处置介词+受事宾语+动词+处置代词”标记模式是孝感话本身固有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唯一的格式。此后,由于普通话的影响,新派孝感话中,不用处置代词“它”的格式逐渐多了起来[109]。
综上,普通话处置式的形式对方言处置式有较大影响,使其在某些方面趋同于普通话,有些方言处置标记的叠加就是普通话渗透的结果。
汉语方言主要通过添加处置介词或处置代词来表达处置意义,根据处置标记出现的数量,方言处置式有四种标记模式,它们之间存在如下蕴涵关系:四个处置标记模式>三个处置标记模式>两个处置标记模式>一个处置标记模式。上述蕴涵共性说明一个处置标记模式最普遍,叠加标记越多越罕见,使用频率越低。处置标记的叠加方式主要有并存式和呼应式两种,作为一种标记度较高的句式,叠加模式的出现有对早期汉语处置式结构的继承,但主要是为了满足语用的需要,是强化处置意义的一种手段,有些则是普通话影响的结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假设范畴句法标记模式研究”【13CYY065】和河南大学优秀科研人才培育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王力:《汉语史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74页。
[2]梅祖麟:《唐宋处置式的来源》,《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第191~206页。
[3]曹茜蕾:《汉语方言的处置标记的类型》,《语言学论丛》2007年第36辑,第184~209页。
[4]黄伯荣,等:《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年,第656~665页。
[5]潘悟云:《温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8~75页。
[6]刘丹青:《苏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0页。
[7]李如龙:《泉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1~135页。
[8]陈泽平:《福州话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05~120页。
[9]刘丹青:《汉语方言的语序类型比较》,史有为主编:《从语义信息到类型比较》,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22~244页。
[10]刘丹青:《苏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0页。
[11]潘悟云:《温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8~75页。
[12]石毓智、刘春卉:《汉语方言处置式的代词回指现象及其历史来源》,《语文研究》2008年第3期,第52~55页。
[13]陈山青、施其生:《湖南汨罗方言的处置句》,《方言》2011年第2期,第142~152页。
[14]梅祖麟:《唐宋处置式的来源》,《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第191~206页。
[15]李蓝、曹茜蕾:《汉语方言中的处置式和“把”字句(上)》,《方言》2013年第1期,第11~30页。
[16]谢正明、徐从英:《汉语方言处置式类型学分析》,《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第188~191页。
[17]石毓智、刘春卉:《汉语方言处置式的代词回指现象及其历史来源》,《语文研究》2008年第3期,第52~55页。
[18]曹茜蕾:《汉语方言的处置标记的类型》,《语言学论丛》2007年第36辑,第184~209页。
[19]辛永芬:《豫北浚县方言的代词复指型处置式》,《中国语文》2011年第2期,第164~168页。
[20]陈山青、施其生:《湖南汨罗方言的处置句》,《方言》2011年第2期,第142~152页。
[21]潘悟云:《温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8~75页。
[22]谢正明、徐从英:《汉语方言处置式类型学分析》,《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第188~191页。
[23]石毓智、刘春卉:《汉语方言处置式的代词回指现象及其历史来源》,《语文研究》2008年第3期,第52~55页。
[24]石毓智、刘春卉:《汉语方言处置式的代词回指现象及其历史来源》,《语文研究》2008年第3期,第52~55页。
[25]辛永芬:《豫北浚县方言的代词复指型处置式》,《中国语文》2011年第2期,第164~168页。
[26]魏兆惠、张玉翠:《汉语处置式中代词回指的普遍性、共性和差异性》,《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68~73页。
[27]石毓智、刘春卉:《汉语方言处置式的代词回指现象及其历史来源》,《语文研究》2008年第3期,第52~55页。
[28]黄伯荣,等:《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年,第656~665页。
[29]陈山青、施其生:《湖南汨罗方言的处置句》,《方言》2011年第2期,第142~152页。
[30]易亚新:《常德方言的“它”字句》,《语言学论丛》2005年第31辑,第288~303页。
[31]叶祖贵:《河南固始方言表处置义的“V头”及“头”的合音来源》,《中国语文》2009年第5期,第451~453页。另外,文中的“头”是“它”与语气词“呕”的合音。
[32]叶祖贵:《河南固始方言表处置义的“V头”及“头”的合音来源》,《中国语文》2009年第5期,第451~453页。另外,文中的“头”是“它”与语气词“呕”的合音。
[33]干敏:《九江方言中的处置式“佢”字句》,《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第7期,第146~149页。
[34]石毓智、刘春卉:《汉语方言处置式的代词回指现象及其历史来源》,《语文研究》2008年第3期,第52~55页。
[35]辛永芬:《豫北浚县方言的代词复指型处置式》,《中国语文》2011年第2期,第164~168页。
[36]饶秉才、欧阳觉亚、周无忌:《广州话方言词典》,香港: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12页。
[37]张双庆:《香港粤语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47~262页。
[38]陈山青、施其生:《湖南汨罗方言的处置句》,《方言》2011年第2期,第142~152页。
[39]李新魁、黄家教、施其生、麦耘、陈定方:《广州方言研究》,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1~572页。
[40]张双庆:《香港粤语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47~262页。
[41]陈山青、施其生:《湖南汨罗方言的处置句》,《方言》2011年第2期,第142~152页。
[42]刘丹青:《汉语方言的语序类型比较》,史有为主编:《从语义信息到类型比较》,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22~244页。
[43]詹伯慧:《广东粤方言概要》,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8页。
[44]黄伯荣,等:《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年,第656~665页。
[45]黄伯荣,等:《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年,第656~665页。
[46]黄伯荣,等:《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年,第656~665页。
[47]黄伯荣,等:《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年,第656~665页。
[48]石毓智、刘春卉:《汉语方言处置式的代词回指现象及其历史来源》,《语文研究》2008年第3期,第52~55页。
[49]王东:《河南罗山方言“把+O+V+它”式处置式》,《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84~87页。
[50]黄伯荣,等:《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年,第656~665页。
[51]汪国胜:《大冶方言的把字句》,《中国语言学报》2001年第10期,第146~160页。
[52]黄伯荣,等:《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年,第656~665页。
[53]左林霞:《孝感话的“把”字句》,《孝感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第77~80页。
[54]朱冠明:《湖北公安方言的几种语法现象》,《方言》2005年第3期,第253~257页。
[55]陈山青、施其生:《湖南汨罗方言的处置句》,《方言》2011年第2期,第142~152页。
[56]易亚新:《常德方言的“它”字句》,《语言学论丛》2005年第31辑,第288~303页。
[57]黄伯荣,等:《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年,第656~665页。
[58]黄伯荣,等:《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年,第656~665页。
[59]刘丹青:《苏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0页。
[60]干敏:《九江方言中的处置式“佢”字句》,《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第7期,第146~149页。
[61]张双庆:《香港粤语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47~262页。
[62]曹茜蕾:《汉语方言的处置标记的类型》,《语言学论丛》2007年第36辑,第184~209页。
[63]陈山青、施其生:《湖南汨罗方言的处置句》,《方言》2011年第2期,第142~152页。
[64]丁加勇:《隆回湘语的“N+担+VP”处置式》,《汉语学报》2009年第4期,第42~46页。
[65]施其生:《汕头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36~152页。
[66]黄伯荣,等:《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年,第656~665页。
[67]李如龙:《泉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1~135页。
[68]陈泽平:《福州话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05~120页。
[69]胡德明:《安徽芜湖清水话中的“无宾把字句”》,《中国语文》2006年第4期,第342~345页。
[70]陈寿义:《庐江方言的“把”字句与“给”字句》,《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第108~109页。
[71]潘悟云:《温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8~75页。
[72]林立芳:《梅县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5~211页。
[73]王森:《甘肃临夏方言的两种语序》,《方言》1993年第3期,第191~194页。
[74]石毓智、刘春卉:《汉语方言处置式的代词回指现象及其历史来源》,《语文研究》2008年第3期,第52~55页。
[75]黄伯荣,等:《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年,第656~665页。
[76]李如龙:《泉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1~135页。
[77]黄伯荣,等:《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年,第656~665页。
[78]施其生:《汕头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36~152页。
[79]陈山青、施其生:《湖南汨罗方言的处置句》,《方言》2011年第2期,第142~152页。
[80]占升平:《常宁方言中的处置式》,《铜仁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第96~100页。
[81]潘悟云:《温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8~75页。
[82]李如龙:《泉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1~135页。
[83]陈山青、施其生:《湖南汨罗方言的处置句》,《方言》2011年第2期,第142~152页。
[84]陈山青、施其生:《湖南汨罗方言的处置句》,《方言》2011年第2期,第142~152页。
[85]陈山青、施其生:《湖南汨罗方言的处置句》,《方言》2011年第2期,第142~152页。
[86]潘悟云:《温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8~75页。
[87]李如龙:《泉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1~135页。
[88]汪国胜:《大冶方言的把字句》,《中国语言学报》2001年第10期,第146~160页。
[89]刘丹青:《苏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0页。
[90]陈泽平:《福州话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05~120页。
[91]林立芳:《梅县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5~211页。
[92]曹志耘:《金华汤溪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9~57页。
[93]项梦冰:《连城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68~194页。
[94]魏兆惠、张玉翠:《汉语处置式中代词回指的普遍性、共性和差异性》,《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68~73页。
[95]施其生:《汕头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36~152页。
[96]胡德明:《安徽芜湖清水话中的“无宾把字句”》,《中国语文》2006年第4期,第342~345页。
[97]陈寿义:《庐江方言的“把”字句与“给”字句》,《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第108~109页。
[98]陈山青、施其生:《湖南汨罗方言的处置句》,《方言》2011年第2期,第142~152页。
[99]丁加勇:《隆回湘语的“N+担+VP”处置式》,《汉语学报》2009年第4期,第42~46页。
[100]江蓝生:《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中国语文》2008年第6期,第483~486页。
[101]石毓智、刘春卉:《汉语方言处置式的代词回指现象及其历史来源》,《语文研究》2008年第3期,第52~55页。
[102]辛永芬:《豫北浚县方言的代词复指型处置式》,《中国语文》2011年第2期,第164~168页。
[103]张双庆:《香港粤语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47~262页。
[104]汪国胜:《大冶方言的把字句》,《中国语言学报》2001年第10期,第146~160页。
[105]林立芳:《梅县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5~211页。
[106]施其生:《汕头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36~152页。
[107]叶祖贵:《河南固始方言表处置义的“V头”及“头”的合音来源》,《中国语文》2009年第5期,第451~453页。另外,文中的“头”是“它”与语气词“呕”的合音。
[108]左林霞:《孝感话的“把”字句》,《孝感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第77~80页。
[109]王森:《甘肃临夏方言的两种语序》,《方言》1993年第3期,第191~1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