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波 杨颖颖,2
(1.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大连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高等教育与大学建设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周浩波1杨颖颖1,2
(1.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大连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在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理论指导的作用更加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既要为现实生活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更重要的是要与社会发展同步,并不断吸纳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期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理念,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创新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动力,协调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绿色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开放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共享发展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同步。以“五大发展理念”指导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将有利于促进高校“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工作的开展,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简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引领社会全面进步的总体指导思路和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的社会需求,切实担负起时代使命,认真研究“五大发展理念”,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创新就是要突破常规、打破定势、改变思维。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推动时代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样也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2016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时代在迅速发展,大学生思想的开放性、多样性、独立性也日益明显。面对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发挥教育的引领性、指导性、教育性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敢于打破现有模式束缚,通过重新审视与反思教育目标、改革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不断增强时代感和感染力;通过不断创新,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从而真正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目标创新。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要达到的结果。我国的教育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表明受教育者的个体教育目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则是表明教育的目标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邓小平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阐述,这是对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随着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对教育目标的重新审视,有助于教育目标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教育目标要在现有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更新,不断提升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如当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教育目标与内容应体现人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价值需求。因此,要培养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意识。总之,教育目标的制定要与时代发展的精神相适应,在现有目标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更新甚至创新。
内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系统性、专业性的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基本上都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要通过改革和创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推进我国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点,成为有益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正确的世界观和政治观,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重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稳定性,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治观教育、创造观教育、健康心理教育等方面。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有一定的时代性,如果教育内容让学生感到老生常谈、缺乏创造感,则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具体而言,一是要将理论学习与当前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用当代中国马克思理论成果分析、解释中国的发展与现实,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保证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讲授要依据教材而不拘泥教材,要结合当前时政热点丰富教育内容,如增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五大发展理念”的含义、供给侧改革与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从严治党的严峻性和紧迫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解读等,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与完善,使教育内容更具新颖性、前沿性和可听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所阐述的那样,“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1〕;二是将理论学习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既能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同时,也能联系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思考与困惑,以及学习、生活的实际,在实践中丰富教育内容。三是要将理论学习与拓展大学生视野结合起来。鉴于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拓展它的内容,通过融合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通过借鉴不同国家先进的教育内容和模式,力求教育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中介,连接着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有效的教育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兴趣。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不仅仅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更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性,改变单一的理论灌输,采用平等对话、互动参与的教育方式:一是课堂教学、讲座、报告等显性教育与体验式、感召式、情景式等隐性教育方式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感受和体会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二是丰富讲授方式,通过举例子、讲故事、谈历史、作比较等方式,让理论丰满起来,帮助学生在生动、典型的实例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三是顺应时代发展,发挥新媒体作用,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延伸思想政治教育触角。“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设计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视频、专家学者讲堂、答疑解惑、有奖竞答,利用轻松活泼的媒介环境传播正能量;建立一批有影响、有代表性的高质量网站、博客、微信平台,及时发布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分析当下热点问题。利用新媒体与大学生建立网上互动模式,把脉大学生思想状况,了解大学生关注热点,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上网下的相互配合。
协调就是要将不同部分、各个环节统筹兼顾,协调联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性不强,表现在人才培养片面化、师生关系冷漠化、育人环节割裂化。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将有助于整合、优化各类资源,发挥育人的整体性作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效果。
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的一切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包括脑力和体力、道德素养和心理能力、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等。但受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定存在片面发展的问题,课堂教学更注重概念的识记、理论的背诵,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单一的知识性学习,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智育,而忽略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身心健康等其他方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之间要相互协调、不能厚此薄彼,要引导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实现学生体质、心智和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促进师生关系协调发展。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它直接影响着教育实践的效果。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育人的趋势。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教师很难再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用在培养学生和与学生交往上。良好的师生关系,正是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与互动以及课堂外有益的师生沟通与交往为基础的。根据笔者的调查显示,68%的学生认为,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之外,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70%的学生认为大学师生关系比较淡漠;52%学生认为没有与一名或一名以上的老师建立比较密切的师生关系。可见,多数师生交往单一,师生思想交流不畅。师生间有效的交往更多在课堂之上,离开课堂,师生之间“形同陌路”。“亲其师,信其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渗透着“爱”的教育,包括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关爱与责任,“爱”的教育就要采用一种“爱”的方式。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建立和谐互动的课堂,设计体现人文关爱的实践活动,积极彰显教师的个人魅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师的师德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教师要努力平衡育人、科研、教学三者关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建立平等、互信、有爱、协调的师生关系。
促进育人工作协调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广义上讲,既包括课堂主渠道教育,也包括学生相关部门(学生处、团委等)、学院开展的学生管理、校园文化、社团实践等第二课堂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指出:“广大教职员工作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工作者、各部门的行政人员、教辅人员都有育人的职责。教师通过系统的课堂讲授,行政人员通过日常的教育管理,教辅人员通过细致的服务保障,学校通过协调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广大教职员工,形成协调统一的育人氛围。此外,要建立协调完备的部署实施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发挥高校全员育人的优势,这对领导体制、部署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党务部门与行政部门之间的配合要经常化、制度化。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政策制度之间要相互对接、相互协调、互为一体。高校各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顺畅运行,需要各方面紧密联系、协调统一,形成运行有效、上下统一的运作模式。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课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色发展人人有责、人人共享。这要求形成绿色价值取向、绿色思维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绿色生态观教育。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对大学生生态知识和生态行为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既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与时俱进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4〕。倡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绿色生态观可以从三个层面出发,即倡导绿色生态价值观、重视绿色生态教育实践和营造绿色生态社会大氛围。
倡导绿色生态价值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历史。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专门论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他提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着报复。”〔5〕面对资源的日益枯竭、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雾霾加剧、水污染严重、臭氧层破坏等问题的出现,“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受到了质疑和谴责,人类寻求一种更文明的价值观,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生态价值观。绿色代表着生命,代表着大自然与一切生命的生机勃勃,正所谓“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绿色生态意识,树立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倡导“科学与价值的内在统一、自然与经济的价值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之间的协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6〕。
重视绿色生态教育实践。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成为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导实践,既需要价值的引领、观念的更新、思想的洗涤、境界的提升,也要重视实践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实践教育,把绿色生态教育融入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节、社团活动等实践活动,发挥实践活动开放自由、愉悦轻松的特点,创设教育情境,精心组织,使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绿色生态价值观,做到观念与行动的统一。
营造绿色生态社会大氛围。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绿色生态发展观落到实处,不仅需要重视学校的教育实践,同时还要发挥社会的作用。全社会要倡导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营造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绿色生态氛围,通过各类媒体宣传,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大生态教育的经济支持和资金投入,营造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氛围。
开放发展是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的先进理念〔7〕。开放性要求有世界性的视野、全局性的把握、多样化的眼光。从大的背景来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国际化的影响日趋明显,世界变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联合体”。“放眼世界”成为一种必然,只有坚持开放发展,才能积极应对世界发展的趋势。从一个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随着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有利于拓展理论视野和研究视角。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对象来看,现代大学生不是单一的、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有更多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他们思维活跃、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只有树立开放意识,借鉴不同学科和国家的优秀成果,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更加丰富和生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球视野。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宽广的视野和全局的眼光来关注世界与自身的变化和发展,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和吸收不同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估及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在树立开放意识前提下,要防控各种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全球化影响的范围、内容、深度、广度在不断地扩大,从经济到政治到文化,再到话语体系,因此,要警惕西方的各种敌对势力和社会思潮利用媒介、教育、制度等方式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警惕西方国家凭借优越的物质基础和强势的传媒影响,诱导大学生盲目认同西方价值观,在不自觉中丧失应有的价值判断。马克思曾警告“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毁灭”〔8〕。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要充分考虑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意识形态的导向和动员作用。
多学科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方面要打通学科瓶颈,重视跨学科视野下的研究。在跨学科的视野下,汲取不同学科的优秀成果,充实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要善于汲取自然科学的理论成就,也要从政治学、哲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社会学科中汲取营养,从而充实学科建设理论体系,启发学科发展的新思路,还要注重方法上的综合运用,建立开放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另一方面,打通学校间壁垒,打造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传统教育模式通常以学校为板块,缺乏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高校与国际教育交流之间的互动,难以形成合力”〔9〕。开放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不同资源,加强不同学校之间,学校与政府、社会之间教育资源的系统整合,形成横向以学校为主体、社会为依托、政府为保障,纵向以不同学校为主线、不同国家为支撑的横向纵向相结合的协调创新模式。
网络时代的资源共享与信息开放。一方面,搭建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平台,畅通大学生自主学习渠道。由于网络教育的生动性、自主性、互动性等特点,网络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通过开发相关技术和应用软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互动模式,开放网络学习课程,将优秀的教师资源、课程资源、活动视频等教育内容及时推送和宣传,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搭建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交流学习平台,促进教育者自身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这两支队伍各有优势,彼此独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般具有良好学术背景和理论水平,但缺乏对大学生实际的把握,而辅导员与学生联系紧密,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把握较准确,但理论层面相对薄弱,遇到重大问题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因此,搭建开放的交流平台,促进高校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既有助于帮助理论课教师了解学生实际、关注现实问题,使理论更加接地气,同时有助于拓宽辅导员工作视野,提升辅导员理论学习兴趣,坚定辅导员的政治方向。
“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突出人民至上,致力于解决我国发展中共享性不够、受益不平衡问题,彰显了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根本宗旨和立场。
把共享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集体主义,崇尚奉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热爱人民、关心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倡导的理念和价值观与“共享”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共享”发展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时代发展的“凝练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社会发展同步,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子系统,它的发展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约和影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作用,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共享发展一方面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思想支持和人才支持。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社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另一方面,共享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最新的理论成果,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着眼于现实问题,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共享实践与理论发展的新成果,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开拓新的理论方向和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同步,不断深化,增强理论研究现实意义。
共享发展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和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创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开发“慕课”资源,利用互联网等有效技术手段,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特色化的学习资源,弥补课堂教育的局限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共享体验,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传输的共享路径。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以往教师单向传输给学生的知识传输路径,以教师和大学生为双向主体,建立双向传输路径,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知识共享、价值共享、情感共享,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总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提升,是指导理论与实践科学发展的方向和指南。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将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新思路、新视角、新方向。
〔1〕〔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国共产党新闻〔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2016-12-1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0.
〔4〕魏荣,王京京.论生态文明建设诉求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5.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05.
〔6〕王学俭,魏泳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略论〔J〕.思想教育研究,2013.5.
〔7〕任理轩.坚持开放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四〔N〕.人民日报,2015-12-2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5.
〔9〕周浩波.用新理念引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辽宁日报,2016-03-18.
〔10〕任理轩.坚持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五〔N〕.人民日报,2015-12-24.
The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Guided by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ZHOU Haobo1YANG Yingying1,2
(1.Marxism College,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2.Institute of Education,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Faced with the crucial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and reform,the role of theoretical guidance has been ever highlighted.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real life,but also be synchronous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nstantly absorb 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Marxist theory.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are the latest ideas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nd have profound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o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o be specific,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s the new motive,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elementary objective,the green development a new mission,the opening-up development a new vision,and lastly,the shared development emphasizes the synchron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Guided by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surely promote colleges’morality and spirit education and benefit the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involved.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002-3291(2017)01-0166-06
【责任编辑 至 仁】
2016-09-27
周浩波,男,江苏大丰人,辽宁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杨颖颖,女,天津市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大连大学教育学院辅导员、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五大发展理念视阈下的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路径研究”(2017lslktqn-01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