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的理论阐释和经验总结

2017-03-06 21:05蒋谦
理论月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文明生态

□蒋谦

“美丽中国”的理论阐释和经验总结

□蒋谦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陈金清研究员及其团队多年来一直坚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致力于生态文明的系列研究,先后就“两型社会”建设、可持续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等课题发表过多项研究成果。近期,该研究团队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国内外有关生态文明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分发挥他们在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和伦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优势,集大成地推出了《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学术专著。细读该书,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着力于“美丽中国”的理论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赋予新的内涵,“美丽中国”成为全国人民新的奋斗目标,被看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此背景下,陈金清及其团队充分利用他们多年来在相关研究课题方面的积累,把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美丽中国梦”寻求理论支撑和经验帮助,作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由此形成了目前这样一项成果。在该成果中,他们明确新框架、增加新内容,把阐释“美丽中国”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的“抓手”,做到认真搜集资料、细致分类概括、周详谋篇布局。尤其是将生态文明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与“五大发展理念”等联系起来,从而增强了现实针对性和政治理论性。因此也可以说,这部书既是一部学术著作,也是一部帮助干部和群众深入理解“美丽中国”的辅导性理论读物。

第二,潜心于思想理论资源的挖掘。一部学术著作的深度取决于其理论思考的深度,而理论思考的深度又取决于思想理论资源挖掘的深度。在这方面,该书可谓下了一番功夫。这既体现在对生态理论研究前沿的追踪与把握,更体现在对相关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有新意的思想。例如,这些年,国内外有关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非常活跃,并出版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成果也存在明显的不足:要么视野偏狭,满足于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寻章摘句;要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把握不够,止步于简单比附。对此,该书作者立足于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原著的熟读与认知,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从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入手,详细地“挖掘”和整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并阐明这些思想对现代生态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和意义,从而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有了坚实的思想来源和基础,也在更深的层面上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的核心与价值,而没有将这些思想降格为一般意义上的“生态学”,更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仅仅归结为“生态马克思主义”。显然这是一种思考的深度,也是一种“创新”。这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是有学理意义的。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资源,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等,在该书中也有比较全面的整理与归纳。

第三,建基于宏阔的“文明”视野。生态文明虽然展示的是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成果,但它的落脚点却是人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及其产物。因此生态文明史、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自然生态演化史,也不同于一般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它具有鲜明的“历史”和“文明”属性。基于此,该书基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理念,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高度来审视生态文明问题,从而构成所谓“文明视野”,使得该书视野开阔、脉络清晰、论证充分,也因此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例如,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该书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勾勒了人类文明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历史过程,认为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是造成当今环境问题和生态灾难的主要原因;人们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寻求新的文明路标,而生态文明就是这样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她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希望。表现在社会制度形态上,这种文明力求克服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危机而趋向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的发展方向,具体来说就是趋向于正在前进中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这一点,与美国当代著名生态马克思主义学家、后现代主义者小约翰·柯布所作的“生态文明发展的希望在中国”预言,是相一致的。从横向来看,该书将生态文明置于全球化的背景当中,认为生态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事情,它涉及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协调与参与,需要我们在新的合作框架内形成新的全球治理模式;那种“先污染、后治理”或所谓试图完全依靠技术手段来解决所有生态环境问题的做法,是非常不成功的做法。实践证明,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球生态文明的发展摸索出了新的路标与模式。当然,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也形成了一些理论上的认识,这些也都是可以为我所用的。

第四,直面当前的困境和难题。该书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没有回避矛盾和问题,有的地方甚至直面当前依然存在的严峻形势和严重后果。毕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新的伟大事业,前人没有现成的经验,其他国家也没有可以直接套用的现成办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前进。从全球来看,工业文明引发的生态危机并没有被消除,有的地方正在不断加剧与恶化。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淡水资源匮乏、土地沙漠化、固体废物污染严重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既有历史欠账的原因,也有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原因。要消除它们,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从国内来看,作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也日益突出。置身其中,我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就国内来说,生态和环境问题已经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扭转。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弄清楚存在问题的原因。对此,该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这种原因除了历史的原因外,还有思想观念和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如,在思想观念方面,一些地方政府长期以来没有充分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片面地追求GDP增长;在制度安排和机制运行方面,存在着制度设计中的“软约束”,环保投入的严重不足,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以及相应的法规不健全等原因。很明显,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紧迫感,在于激发大家立即行动起来寻求“解决之道”。这种解决之道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在总结和概括生态文明经验的基础上,给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发展路径、基本方法、主要对策和措施等。其中包括确立新的生态文明观、形成新的制度安排、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倡导新的消费观以及开展国际合作等等。

鉴于“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内涵丰富、涉及面非常宽广的课题,同时这些年有关方面的著述逐渐增多,要想在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都写出新意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过,选择某一侧面、明确某一具体主题,或者借鉴某个地区的个案,展开比较深入的剖析与论述,似乎是一个更好的方案。例如,如果能结合湖北省湖泊多、河流多等自然生态环境特点,以及全省大坝和水库多、长江流经湖北所形成的独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区位优势,集中搜集与之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资料,阐述其成功经验,既能突出地域特色,又能彰显“文明湖北”的成功做法,将局部经验上升到一般做法,从而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避免面面俱到和泛泛之论,自然能够给读者以更多的启示,也能显示出本书的“实证”色彩。此外,全书的篇章结构安排若能进一步理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尽管如此,该书仍然是我们深刻理解“美丽中国”内涵、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极有价值的一部学术著作。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责任编辑 朱文婷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