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余翀 李毅清
·专家笔谈·
静脉血栓栓塞疾病的抗栓治疗
——第10版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抗栓治疗指南解读
周斌 余翀 李毅清
静脉血栓栓塞; 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抗凝; 溶栓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CCP)于2016年在《Chest》上发表了其最新(第10版)血栓栓塞性疾病抗栓治疗指南(ACCP-10)[1]。ACCP-10对ACCP-9进行了12项更新[2],并增加了3项内容,总计30条建议,现就其内容作一解读。推荐等级:1 强推荐,2 弱推荐;证据等级:A 高质量证据,B 中等质量证据,C 低质量证据。
ACCP-10中依然推荐对于近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DVT)以及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应将抗凝时间延长至3个月(1B级),不同的是其认可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在治疗 DVT以及PE中的地位,主要更新如下: 不合并恶性肿瘤的下肢DVT或PE患者中,前3个月的抗凝治疗推荐NOACs(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或依度沙班),优于维生素K拮抗剂(vitamin K antagonists,VKA)(2B级);如患者未能接受NOACs治疗,则首选VKA次选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2C级)。
合并恶性肿瘤的下肢DVT或PE(“癌症相关血栓”)的患者,前3个月抗凝推荐LMWH,优于VKA和NOACs(均为2C级)。
接受延长治疗(超过3个月)的下肢DVT或PE患者,无需在3个月后换用抗凝药物(2C级),但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偏好,更换其他抗凝药物亦无不当。需要注意的是,达比加群和依度沙班给药之前需给予初始胃肠外抗凝,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给药前无需胃肠外抗凝,初始胃肠外抗凝与VKA治疗应有重叠。
ACCP-10对DVT及PE的抗凝治疗期限的建议与ACCP-9基本相同。主要内容如下。
推荐对于近端DVT或PE患者,长期(3个月)抗凝治疗是目前最优选择(1B级)。对于手术因素引起的下肢近端DVT或PE患者,3个月的治疗期优于其他治疗期限:包括较短的治疗期(1B级)、更长的确定期限(如6、12或24个月)(1B级)或持续抗凝(不设停药日期)(1B级)。一过性非手术因素引起的下肢近端DVT或PE患者,推荐3个月治疗期(1B级);合并有出血风险时,3个月抗凝治疗虽仍是最佳选择,但合并中低度出血风险(0~1个风险因素)(2B级)的证据等级低于高出血风险(2个或2个以上风险因素)(1B级)。
评估出血的风险因素有:年龄>65岁,年龄>75岁,近期有出血,肿瘤,活动期肿瘤,肾衰竭,肝衰竭,血小板减少,近期脑梗塞,糖尿病,贫血,活动障碍,抗血小板治疗,抗凝药物剂量控制不佳,近期手术,频繁跌倒,酗酒和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因手术或一过性非手术因素引起的下肢孤立性远端DVT或PE患者,推荐抗凝3个月,优于低于3个月的抗凝治疗(2C级);优于更长的确定期限(如6、12或24个月)或无限期抗凝治疗(均为1B级)。
无明显诱因的下肢DVT或PE患者,推荐抗凝治疗3个月,优于治疗时间短于3个月(1B级)或优于更长的治疗期限(如6、12或24个月)(1B级)。其中对于首次发生的且无明显诱因的近端DVT或PE患者,其最佳抗凝时长视患者的出血风险而定:伴有低至中度出血风险者,无限期抗凝治疗优于3个月抗凝治疗(2B级);而伴有高度出血风险者则相反(1B级)。另外,指南建议,此类患者抗凝治疗结束1个月后需根据性别以及D-二聚体水平决定是否需要延长抗凝时长。男性复发的概率约为女性的1.75倍,D-二聚体升高的患者复发率约为不升高者的2倍。女性患者是否延长抗凝可以参考D-二聚体的水平,男性患者则不论其D-二聚体水平均有较高的复发风险,但ACCP并未就如何判断是否继续抗凝做出建议。对于无诱因的复发VTE患者,若伴有低度或中度出血风险,无限期抗凝优于3个月抗凝,证据等级分别为1B级和2B级;若伴有高度出血风险,3个月抗凝则优于无限期抗凝(2B级)。
癌症相关的下肢DVT或PE患者,若无高出血风险,建议无限期抗凝治疗(1B级);有高出血风险者,仍推荐无限期抗凝治疗(2B级)。
所有无限期抗凝治疗的患者,均建议定期(例如每年1次)重新评估是否需继续治疗。
ACCP-10的最新推荐中肯定了阿司匹林在预防血栓复发中的作用。对于无诱因的近端DVT或PE患者,停用抗凝治疗后,如无阿司匹林禁忌证,建议使用阿司匹林预防VTE复发优于不用药物(2C级)。指南同时指出,阿司匹林相对于抗凝治疗仍是次优选择,如患者需延长抗栓治疗时长阿司匹林并不是合理替代方案。患者一旦决定停止抗凝治疗,应重新评估是否使用阿司匹林。
ACCP将D-二聚体升高、累及范围较广(超过长度5 cm、累及多条静脉或最大直径超过7 mm)、血栓靠近近端血管、无可逆诱因、伴随肿瘤活动期、复发型DVT和患者住院定义为DVT扩展的危险因素。无严重症状或血栓扩展危险因素,建议深静脉连续影像学检查2周(2C级);有严重症状或血栓扩展危险因素者,建议抗凝治疗(2C级)。
对于接受连续影像学检查的患者,如果血栓没有扩展不建议抗凝(1B级);如果血栓扩展但仍局限于远端静脉,建议抗凝(2C级);如果血栓延伸到近端静脉,建议抗凝(1B级)。
孤立性远端DVT的抗凝治疗时间建议使用与急性近端DVT相同(1B级)。
下肢急性DVT患者,不建议常规使用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ost-phlebitic syndrome,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2B级)。但对于有急性或慢性症状的患者,使用有压力梯度的弹力袜是合理的。
与旧版指南相同,ACCP-10中仍推荐对于急性下肢近端或累及上肢近端(腋静脉以上)DVT来说,单纯抗凝治疗优于CDT(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2C级)。但那些较可能从CDT中获益的患者(起病在14天内的髂股静脉段的DVT、一般情况较好、预期寿命大于1年且出血风险较低)或是相比起CDT治疗风险、治疗成本等问题更关心预防PTS发生的患者,则可能更倾向于选择CDT。另外,接受溶栓治疗的上肢DVT患者,抗凝强度和抗凝治疗时间与未接受溶栓治疗者应相同(1B级)。
ACCP10对亚段PE治疗提出了建议。不伴下肢近端DVT的PE患者,若VTE复发风险较低,推荐临床监测优于抗凝治疗(2C级); VTE复发风险较高者,则推荐抗凝治疗优于临床检测(2C级)。其中复发危险因素包括住院、活动能力受限、合并有肿瘤,尤其是活动期肿瘤或接受化疗或有其他不可逆的VTE高发因素。
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PE患者,不建议全身性溶栓治疗(1B级);但PE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收缩压<90 mmHg)且无明显出血风险时考虑系统性溶栓治疗(2B级)。开始抗凝治疗后病情加重的急性PE患者,即使无血流动力学障碍,在出血风险较低的情况下,建议全身性溶栓治疗(2C级)。低风险PE患者,如果家庭情况允许,建议在家治疗或早期出院(2B级)。如PE患者症状严重或存在明显的心肺功能障碍,应密切监测病情是否加重。
急性PE患者溶栓时建议通过外周静脉给予溶栓药物(2C级)。但对于全身溶栓治疗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选择CDT。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PE患者,伴随如下情况之一:(1)出血风险高,(2)全身溶栓失败;(3)可能在全身溶栓治疗起效前(如数小时内)因休克导致死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考虑导管辅助血栓清除(机械干预,伴或不伴导管直接溶栓)(2C级)。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高压患者有条件者,可以选择进行血栓动脉内膜切除术(2C级)。
另外,对于下腔静脉滤器在预防PE的使用上,ACCP-10指出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急性VTE和PE患者,不推荐常规放置下腔静脉滤器(1B级)。
VTE复发时需要评估:(1)是否确实是VTE复发;(2)抗凝治疗依从性(VKA达到治疗范围);(3)是否有潜在的恶性肿瘤。暂时换用低分子肝素通常至少持续1个月。对于口服抗凝药物的VTE复发患者,暂时换用LMWH治疗(2C级)。长期LMWH治疗的VTE复发,且依从性良好,增加1/4到1/3的剂量(2C级)。
ACCP-10版本在ACCP-9的基础上做了完善和补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OACs是治疗VTE安全、有效和便捷的方式。本次指南更新中,NOACs在VTE治疗作用的地位相对于ACCP-9有明显的提升[2]。同时,对原本相对VTE抗凝治疗的界限,尤其是远端孤立性DVT和亚段PE的治疗提出了明确的建议,极大的方便了临床医生的操作。同时指南承认阿司匹林在预防VTE复发中有限的地位,对腔静脉滤器和弹力袜的使用也做出了新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临床工作的开展。国内目前已有专家协作修订VTE指南[3],ACCP-10可为国内医学界进一步探索适合国人VTE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提供借鉴。同时,ACCP-10中的部分建议仍然缺乏高质量的研究证据支持,仍需大量科学研究及临床数据支持以获得更为可靠的建议。
[1] Kearon C,Akl EA,Ornelas J,et al.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vte disease:Chest guideline and expert panel report[J].Chest,2016,149(2):315-352.
[2] Kearon C,Akl EA,Comerota AJ,et al.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vte disease:Antithrombotic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thrombosis,9th ed: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Chest,2012,141(2 Suppl):e419S-494S.
[3] 李晓强,王深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二版)[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5(1):23-26.
(本文编辑:彭波)
10.3969/j.issn.1005-6483.2017.01.010
200120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周斌、余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李毅清)
李毅清,Email:qzg599@126.com
2016-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