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模式

2017-03-06 13:22:29赵月水
临沂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个性化评价学校

赵月水

(临沂大学沂水分校,山东临沂 276400)

刍议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模式

赵月水

(临沂大学沂水分校,山东临沂 276400)

个性化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度诉求。欧美国家的个性化教育实践注重对学生主体性、多样性、民主性和创造性的尊重,旨在实现学生个性的自由、充分、和谐发展。本文在介绍美国、加拿大、芬兰等国家个性化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个性化教学、校本课程体系、学生多元评价、个别化指导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教育实践的探索。

个性化教育;主体性;高等教育;实践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本质追求是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即实施个性化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落实个性化教育理念,是世界各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主导思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曾指出,“教师将来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学会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落实个性化教育理念,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必然选择,是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要指导,能够开创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一、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要想正确地理解个性化教育的内涵,需要我们弄清楚一些相关的概念。

何为“个性”?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界定。哲学意义上的“个性”是指“人的本性的自我意识”,人的本性即人的个性。哲学将“个性”定义为“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性质”,它与“共性”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心理学上将“个性”界定为“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2]。个性主要指个性品质,包括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等。这种独特的心理品质是不需要教育和后天培养就具有的。在教育学领域,一般认为,“个性”是“类特性、民族性、阶级性、地区和社区特点、教育性和时代特性在具体个体身上的独特组合”[3]。

何为“个性化教育”?关于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以往主要有三种理解[4]:一是认为个性化教育为因材施教,这种观点强调个性化教学的实践;二是认为个性化教育为个别化教育,即当前教育培训市场中的一对一教育模式;三是认为个性化教育为个性教育,追求特色化教育,是促进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社会化与个性化相联系的统一体。上述三种观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个性化教育的实质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个性化教育的核心理念。袁桂林教授认为,个性化教育是指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已有个性,以及在有利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素质自主、和谐、能动的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的教育。即从受教育个性特征角度分析,实施因人而异的教育服务,让每一个学生的最大发展成为教育的基本目标。[5]刘献君教授认为,“个性化教育是面对独特的生命个体,通过适合每个独特生命的手段,发掘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发展的教育。”[3]顾明远则认为,“个性化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为了使学生个性发展,就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6]笔者以为,“个性化教育”是尊重学生个体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实施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在实践层面上,个性化教育是以尊重差异为基础,以促进个体生命和谐、充分发展为目的,通过多样化教育资源体系构建和自主选择的手段保障,实现培养受教育主体良好个性品质与改造不良个性品质的有机统一。

根据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每一位学生都有相对的优势智能领域。[7]加德纳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这九种基本智能,只是不同智能的组合产生了个体间的能力差异,所以,教育活动的实施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个体的智能结构差异,开展有针对性地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智能结构差异,其基本特征是主体性、多样性、民主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多样性,是认清学生各自不同的智力结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需求,提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民主性,是尊重学生自由发展的需求,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在各项教育活动中培育民主精神,还要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性,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目标,是给学生创造自由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平台,施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有效指导,发挥学生们内在最大的创新潜能。个性化教育的扎实实践,要真正实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多样性,保障学生的民主参与,实现学生发展的创造性。

二、欧美国家的个性化教育理论与实践

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向。欧美国家的教育在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意识、注重个性化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该理念体现在学校办学、教育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发展、教育评价等教育领域的各个环节。现以美国、英国、加拿大和芬兰为案例,梳理欧美国家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美国的个性化教育。美国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以个性化教育理念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育过程坚持个性化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个体的自信心、独立意识、反抗精神等多方面能力,引导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创造条件,塑造更有活力、有创造性的受教育者,以便能有效适应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求。美国的学校历来重视个人目标的实现,把实现人的个性发展作为教育的中心任务。[8]其中,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应保持一种民主的合作关系,强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需求与自由,教育活动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成长经验入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进行知识的活动与思维的训练。美国个性化教育的实践也体现在其课程设置上,为了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专门开设了一些丰富多彩、可选择性的课程体系。美国个性化教育课程的设置,主要体现在其多种形式的跨学科整合课程,这些课程的整合多是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通常把语言、数学、艺术等学科重新组织,让学生融会贯通。此外,美国个性化教育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保障是其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注重多主体参与、多角度评价和发展性应用。这种学生评价体系为学生的自主、全面、个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英国的个性化教育。在新教育思想和自由教育的影响下,英国较早地开始了个性化教育的实践,以导师制为主要代表,为学生学业提供个别化的指导。英国政府的教育政策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强调保障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机会。比如《城市优异计划》倡导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天才计划》强调为部分特殊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支持,《卓越与快乐》行动提出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9]2007年,英国政府颁布了《2020愿景:2020年教与学评议组的报告》,该报告进一步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尤其是关注成绩落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策略,旨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不受到他们的出身、性别或者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10]英国个性化教育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多样化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要为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比如伊顿公学为个别学生专门开设的幸福课程。二是个性化教学方式,为不同学生提高适合的方式学习新知识,比如伦敦霍华德女子学校的霍华德制,即在教学和教育个性化指导原则之上的个性化的教学实验。三是学生的自由个性发展。例如,夏山学校主张让学校去适应学生,对学生实施民主、个性化的教育,提供自由、快乐和爱的教育。[11]

加拿大的个性化教育。加拿大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实践多体现为其个性化教育计划。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个性化教育计划资源指南》提出,“个性化教育计划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筑牢知识基础,克服学习障碍,发挥潜能;该计划主要包括长短期的课程教学目标、学习步骤、活动及检讨部分;在拟订学生个别学习计划时,可邀请家长、学生及有关专业人士参与,要定期检查进度,保证该计划能有效进行。”[12]加拿大教师在个性化教育实践中,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积极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个人特长,其实施载体也是通过课程设置来实现,基于学生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设多种多样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此外,加拿大的个性化教育注重实践性、操作性和过程性,主要围绕着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整合课程内容,即课堂教学要为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二是设计学习过程,即帮助不同学生采用适切的方式学习新知识;三是呈现学习成果,即采用不同形式呈现和评价不同学生的学习成果;四是提供学习环境,根据个性化的学习任务使用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努力让写作、数学、阅读等课程体现个性化。[13]为提高个性化教育计划的执行力和实效性,加拿大政府将个性化教育计划上升到政府法规层面,保障了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效果。

芬兰的个性化教育。芬兰个性化教育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其“不分年级制”教育模式。实行这种模式后,学校不再为学生分班级或分配固定教室,不同学年入校的学生因选择同一门课程而同坐一个教室。为了适应这种班级组织模式,学校就废除了统一的教学进度,由学校和学生共同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进度和学习时间的安排。学生根据不同兴趣和自身情况,选择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任课教师和不同的学段课程。[14]与此同时,这种教育模式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全体教师改变他们传统的技能、观念和态度。校长在学校工作的融合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具有灵活性及合作性,比较注重课程计划。由于学生要完成一门课程的目的有所不同,学习小组可能会由处在学习计划不同阶段的学生组成,教师在一门课的连续性课程中可能会更换。[14]芬兰这种模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爱好选择课程,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主动自觉的行为,这种突出的个性化教学特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模式探析

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模式是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个别化需求为基础,从课程改革、多元评价、个性化教学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教育实践的模式构建,旨在改变传统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建立个性化教育的实践体系。在《纲要》中也提出,要深化课程改革,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本文试从个性化教学、校本课程建设、多元评价制度及个性化班级管理等维度探析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模式。

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一种目标明确、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是当前各项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此,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7]实践个性化教育的核心途径是引导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基于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主体性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当前,我国普通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限于应试教育问题的束缚,传统课堂中忽视学生差异、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方式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表现为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保守性,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封闭性、教学评价具有较强的专制性等。因此,要在学科教学中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探索,从教师的教案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计划、学生学习成果的多元化评价、教学内容的灵活处理等几个方面进行路径探索。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个别指导能力建设,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提供适时、适当的“专家”支持。在此基础上,应积极推进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特征帮助学生制定多样化的学习方案,从学习内容、学习进度、难易程度及学习目标等维度为学生设计合理的学习材料,尤其是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充分发挥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最后,还要积极推进分层次的教学方式,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基础薄弱一些的可以选择从基础性目标开始,接着是发展性目标,最后是高层目标。此外,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可知,个性化教学还可以实施不同层次的个性化作业设置,让每个学生能够根据个人成长的特殊性选择作业。

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体系。个性化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课程,多样化的学校课程建设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是打造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当前,学校的课程设置仍具有单一性的特征,即多数课程设置仅为必修课程,而缺乏足够的适合学生多样化选课需求的选修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仍侧重于理论性的课程知识,而对于公共课程、社会实践和活动课程等内容涉及较少。在《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是个性化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核心路径,学生每人一张不同的课程表是多样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学校课程设置过程中,课程类型上还需充分考虑课程开设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课程内容上要突出课程的知识性和情境性。例如,北京市十一学校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构建了一套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创立265门学科课程,真正做到自主选择,一人一张课程表,全校有4174名学生,就有4174张不同的课程表。国家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校本课程则给各个学校的个性化课程设置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校本课程是学校育人个性的重要载体,其设置要体现创新性、开放性、选择性,着力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从概念上分析可知,各个学校的校本选修课程主要是指在中小学必修课程之外,基于各学校的资源条件、基于理念而开发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学生在这些课程范畴内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由选修,满足自身课程需求,获得相应学分,促进个性化成长。分析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个性化教育理念和实践,其改革策略多数聚焦于课程设置上,通过充分了解学生成长的基本特征和社会需求,通过设置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有针对性推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基于学生差异的多元化评价制度。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反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认为传统智力测验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的客观考核。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所以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强化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全面正确地了解人的智能和个性化教育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重要实践途径是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制度,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学生的自主、个性、全面发展创造环境,为教师自主选择教学方式、课堂组织形式创造条件。个性化教育实践中,改变传统评价中过多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化终结性评价方式,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强化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探索改进学生学业水平及综合素质报告制度,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师的特色教学提供制度保障。一是要真正树立发展性评价的理念,体现学生发展的整体性、过程性和多样性,实施面向学生未来发展的评价;二是要积极设计多元化评价方式,采取发展性评价、自我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三是坚持多元化学生评价的视角,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维度划分,全面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征,从不同角度分析学生的成长和不足,不能只评价学生成绩,更要看到学生在德育、创新性、责任心等方面的成长;四是设计多元化的学生评价尺度与工具,在学生评价过程中坚持用多把尺子量学生,尊重并体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差异性,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力,从而有效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多元评价倡导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体现对个体发展需要的尊重,关注和承认评价对象的差异性。评价的内容涉及学生素质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态度、情感、人格等。同时注重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与方法。所以,教育内容、形式、要求都必须要具有多样性,教育评价主体、评价的指标也应多元化。

班级管理中的个别化指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报告提出,“教育即解放”“教育能够而且必须是一种解放”“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们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1]个性化教育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服务,个性化学习的核心理念是实现学生个性的解放,帮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成长的主人。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主要环境,不同的班级管理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刻地影响,在班级活动要切实坚持个性化的管理思路。一方面,要重视学生个性化学习、成长规划的设计,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需要、兴趣、潜力和志向,强调学生自主、教师提供“专家”指导、家长参与的共同行动,通过个性化学习和成长规划,帮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长负起更多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加强班级管理制度的个性化构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伙伴式”的师生关系。班级中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坚持民主原则,让学生成为班级制度的制定主体,制度内容要体现多样性、层次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提供学生张扬自我个性的良好环境,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学生个性的解放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第三,班级主题活动的多样性,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合理确定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集体组织活动,增强学生对班级生活的凝聚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成长。总之,作为班级管理教师,应积极加强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研究,增强对学生成长特征和发展需求的调研,制定多样化、个性化的班级管理实施方案,全力打造学生多元成长的良好环境。

建立“家校”共育的保障机制。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摇篮”,两者的合作可以形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优势互补的教育效应,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5]家庭教育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更加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发展,决定着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个性化教育的理念落实,也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加大双方沟通力度,发挥各自在培养学生个性全面成长中的互补价值。为此,要重点加强“家校”共同推进个性化教育的合作机制,完善“家校”共育工作的长效机制。首先,要拓宽沟通渠道,学校各任课教师或班主任要采取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重点发挥网络平台的沟通效率,充分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等情况,家长也要与学校教师及时主动地沟通,实现学校和家长之间有效的双向沟通。其次,提高家长对个性化教育的认识,转变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观念。增加对学生心理健康、身体素质、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关注。还要提高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度,了解学校促进学生发展的各项措施,提高“家校”共育工作的成效。最后,要引导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社团活动等,为学校开设多样化、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共同研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方案和制度建设。此外,各学校应重点加强“家校”共育的专题研究,调研当前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积极探究最新的理论成果,以理论研究指导实践,提出更加切实学生发展实践的家校合作路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和家庭作为并肩工作的两个雕塑家,有着相同的理想观念,并朝一个方向行动,要知道,在创造人的工作上,两个雕塑家没有相互对立的立场是极为重要的。”

四、结语

历史在前进,教育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思想也要流动和更新,一成不变和固守陈规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更是不利于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的。现在是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教育观念也应该不断地随着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尽管个性化教育理念在当前很多欧美国家教育改革中受到高度重视,但是这种理想化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也有内在的机制障碍。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掀起了全球标准化质量运动,其开展背景是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应教育改革需求、学校入学人数大量增加以及主要教学科目成绩较差等问题凸显,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水平下降,因此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教育标准化改革运动。统一性的质量标准要求容易忽视不同能力层次、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个性特征学生及不同专业水平教师间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发挥。当前,我国教育实践存在着强调标准、注重传统、忽视学生个性培养的问题,比如统一标准、统一学制、统一课程安排、统一教学内容等。标准化教育模式无法有效保障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即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个性化教育实践。当钱学森先生无奈地诘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时,当我们对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进行反思时,或许更亟待去做的是唤醒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精髓,有选择地借鉴欧美国家现代个性化教育的卓越经验,并将这种理念落实到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去,方才更有利于我们求解“钱学森之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韦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崔瑞锋,钞秋玲.个性化教育:内涵及辨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7):10-11.

[3]刘献君.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1,(3):1-9.

[4]刘文霞.完整地理解个性教育[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5]柳丽平.中学实施个性化教育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3.

[6]顾明远.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5-8.

[7]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主要依据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0,(3):38-43.

[8]钱海娟.试析美国的个性化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

[9]王晓辉.比较教育政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60-73.

[10]李茂.英国2020年的教育愿景详解[J].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2008,(1):55.

[11]田燕.英美日个性化教育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12]关雯文.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导向的个性化教育[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13]朱旭梅.教育公正视野下的个性化教育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7.

[14]何晓娜.芬兰中小学个性化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5]李丽娟.基于问卷调查的家校合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导刊,2013,(5):23-26.

[16]张洪高,辛丽春.教育的正义性[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

[17]李中国,黎兴成.我国高校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状况分析——基于2005-2015年cnki文献的共词分析[J].教育研究,2015,(12):59-67.

Research on Theory and Practice Models of Personalized Education

ZHAO Yue-shui
(YiShui District,Linyi University,Linyi University,Linyi Shandong 276005,China)

Personalized education provides right education to students and insists on student-oriented philosophy.It is a system reflects the claim of innovative education.With the intention to realize individual’s well-rounded development,personalized education in Europe and America pays attention to students’subjectivity,diversity,democracy and creativity.Based on the practices of the U.S.A,Canada and Finland,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personalized education practices from aspects of personalized teaching,school-based curriculum system,students’pluralistic assessment and personalized guidance.

personalized education;subjectivity;practice models

G40-012

A

1009-6051(2017)02-0119-09

10.13950/j.cnki.jlu.2017.02.014

责任编辑:辛琳琳

2017-02-21

赵月水(1969—),男,山东临沂人,临沂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小学教育、课程教学论研究。

猜你喜欢
个性化评价学校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12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7:10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01-22 17:20:15
奇妙学校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体育师友(2012年4期)2012-03-20 15: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