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艳
21世纪以来汉语和英语新词语对比研究综述
李雯艳
(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沈阳 110034)
21世纪以来汉英新词语的大量出现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普遍关注,关于汉英新词语研究的硕、博、期刊论文及论著也随之涌现。本文从三方面归纳总结了汉英新词语,对比目前的研究状况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希望能对汉英新词语的研究有所帮助。
汉英新词语对比;词语来源;构词特点;词语理据
新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大量反映新思想、新事物、新观念的词语出现在汉英词汇中,因此吸引了一些学者的兴趣。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近十多年来国内发表的有关“汉语和英语新词语对比”的论文共40多篇,其中论文大部分主要是从汉英新词语来源,构词特点,产生因素根源等方面进行研究。专著笔者目前还没有统计到。只搜集到5本汉英新词语词典分别是朱建成编译的《新词语汉英词典》,胡志勇编译的《汉英新词语词典》,田世才编译的《最新汉英新词语词典》,李浏文编译的《汉英新词语词典》,王耀华编译的《汉英新词语词典》。由此,汉语和英语新词语对比研究状况可见一斑。
对汉语和英语新词语来源及构词特点的研究相对较多,如:杨云,凌云《英汉新词语产生途径及前景研究》(《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4);杨静《英汉新词语构词方式比较研究》(《安徽农业大学》2014);白解红,陈忠平《20世纪中期以来英汉新词语的来源及其语义认知机制》(《外国语文》2011,10);陈淑莹,黎昌抱《英汉新词语的产生途径与构词特点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5)等。他们都对汉语和英语新词语来源及构词特点异同进行了详细地论述。他们普遍认为汉语和英语虽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但他们产生新词的途径却大致相同,在具体表达形式上有一些差异和各自的特点。他们认为新词语的产生来源主要有;构词法、吸收外来词语和旧词新意法。构词法主要有词缀法、类比法、缩略法和复合法;旧词新意法主要指词义的扩大、缩小与升格。其中杨、凌在分析了新词语构词特点基础之上又总结了汉语和英语新词语的发展前景趋势:构词更简化、更快捷。[1]白、陈在文章里还提出了网络词语的不断出现是新词语产生的又一重要途径。[2]网络语言体现的是全球性、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日渐趋同的网络交流语境中,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的网络词语的属性和变化所体现出来的共同规律也必然融会贯通到其中。值得欣慰的是已有学者对网络新词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如:孔筱燕,杨延君《英汉网络新词构词方式对比研究》;赵永丰《英汉网络新词对比研究》等。陈、黎在文章里探讨了汉英两种语言在新词语的构成特点上的明显共性:构词过程大量类比化、语言能指走向缩略化、内部结构趋于短语化、符号所指多为单一化、语用过程多呈口语化、接受过程出现陌生化。[3]黎昌抱《英汉新词语构词特点对比研究》除了对比分析了英汉新词语构词特点的异同,还提出了汉语和英语新词语的产生须遵循的原则必要性原则;约定俗成原则;明晰原则;经济原则;语音和书写规范原则。[4]
蒋磊《浅析英汉新词语产生的特征》(《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2)探讨了新词语形成因素:适应社会交际需求,对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给予语言表述和符号规定。依据新的认识和理解,对已产生但尚未给与明确表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新的抽象和概括。趋时求新的心理需求着意创造同义新词语替代原有词;简便经济的观念对时代新词语形成的影响;文学艺术与科学幻想作品的衍生。[5]徐昌和《基本社会语言学视角的英语新词汇产生因素分析》(《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8)文章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分析了新词语产生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军事因素、吸收外来语因素等等。[6]李孟殊《汉英新词产生的因素及翻译策略》(《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8)在文章中除了提出政治、经济、科技因素外还提出了教育改革因素和娱乐时尚因素。章宜华从新词语产生的“宏观”理据探讨了新词的三大主要来源: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语言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能力。汪榕培《英语新词的来源及展望》(《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9)指出英语新词发展原因有:科学技术发展、政治经济变化多端、世界局势动荡不安。[7]
词的理据(motivation)指的是词义形成的可释性,即用某一语音形式表示某一意义内容的原因或根据。[8]对汉英新词语理据性的比较主要从语言理据、语义理据、形态理据、词源理据四个方面展开,这方面研究比较突出的有贾竑《基于理据分析的汉英新词语对比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0);郭佳,陈丽《词语的理据性与英汉新词语生成方式的对比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9,11);蒋磊《英汉新词语理据分析与对比》(《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3,8)等。他们都结合汉语和英语新词语的实际特点对理据进行分类,并且都对其理据性进行了理据分析,认为所谓一种语言的理据性是大是小,主要是由词汇体系中单纯词与合成词数量的多寡决定的。单纯词越多理据性就越小;相反,合成词越多,理据性就会越大。因为汉语词汇绝大多数是复合词,所以,其的理据性就要强于英语。汉语的透明度也比英语高,其意义完全可以从组成的语素中推断而知。李松芬《英汉新词语理据比较》(《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6)李在对汉语和英语新词语理据进行比较的同时揭示了其理据的差异性并阐释了不同差异的原因。[9]蒋向勇,邵娟萍《从英汉新词语看语言理据观》(《湖南社会科学》2013,5)两位与以上研究者的研究的角度不同,他们主要从性词语产生的认知理据角度,认为很多新词语事转喻和隐喻两种认知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汉英新词语理据的比较和研究,对揭示其内部分发展规律大有裨益,也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语言的深层次理解。
通过文中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新世纪以来对汉语和英语新词语对比研究取得一定成就。但从学术研究和创新的角度看,须加强对汉语和英语新词语的创新意识研究。目前发表的文章对新词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词语的来源,构词特征,发展前景理据性等方面,研究只是对基本特征简单的描写,缺乏理论型,系统性和解释性的深层次剖析。另外,须加强语用层面的对比研究。目前大部分研究只是从语法和语义层面上的分析研究,运用语用学理论进行英汉新词语进行对比研究却很少。我们研究中的这些问题,还有待解决。
[1]杨云,凌云.英汉新词语产生途径及前景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4):98-100.
[2]白解红,陈忠平.20世纪中期以来英汉新词语的来源及其语义认知机制[J].外国语文,2011(1).
[3]陈淑莹,黎昌抱.汉英新词语的产生途径与构词特点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5):127.
[4]黎昌抱.英汉新词语构词特点对比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3):99-103.
[5]蒋磊.浅析英汉新词语产生的特征[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5):75-77.
[6]徐昌和.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的英语新词汇产生因素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1(8):42-44.
[7]汪榕培.英语新词的来源及展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9):7-11
[8]贾竑.基于理据分析的英汉新词语对比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22-223
[9]李松芬.英汉新词语理据比较[J].烟台师范学院学,2005(6):85-89
(责任编辑: 李冬青)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L14CYY027)。
I046
A
1007-421X(2017)01-00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