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辽宁振兴发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新型实用人才

2017-03-06 04:57伊焕斌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办学高职

伊焕斌



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辽宁振兴发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新型实用人才

伊焕斌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沈阳 110034)

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与需求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矛盾。大力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新型实用人才,既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是高等教育为辽宁新一轮振兴服务的首要任务。“工匠精神”是一种技能和理念,更是一种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对人才培养而言,其精神实质就是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辽宁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是以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加速学校内涵发展,开拓创新“补短板”,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做出贡献。

工匠精神;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实用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即“中央7号文件”)发布后,辽宁省委、省政府即刻做出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实施方案》,全面吹响了“十三五”开局之年奋进的号角。面对这一形势和任务,从辽宁省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人才需求视角考量,作为高等院校的辽宁广播电视大学(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培养有“工匠精神”的新型实用人才。

一、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发展定位,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新型实用人才

(一)准确把握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

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来讲,经济社会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教育又对经济社会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可把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与新的劳动力。

供给和需求是人才培养内在逻辑和永恒主题。供给和需求是人才培养互为关联的两个方面,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矛盾。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一直是全国的工业大省,加速振兴发展的关键是发挥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突出产业特色、提高科技含量、加大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存量。辽宁作为高等教育大省,人才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专业结构性矛盾有一定的普遍性,一是部分技术技能专业人才供给产能不足,二是部分理论学术型专业人才供给产能过剩,三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大力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有“工匠精神”的新型实用人才是为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服务的首要任务。

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一是要清晰学校发展类型,精准发展定位;二是要依据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相对接的专业;三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新型实用人才,增强新型实用人才供给能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对高等教育而言,切实增强创新型人才供给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优化教育供给结构,这是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举措。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供给优质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和质量,是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人才供给质量越高,大学生就业的“双创”能力才会更强,未来职业发展的潜能才会更大。解决这一问题是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实用型人才的核心问题。

(二)全面理解“工匠精神”的特征与实质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新型实用人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在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需要工匠精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也需要工匠精神。中国制造业急需培育和弘扬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灵魂。可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新型实用人才,必然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重要目标。

“工匠精神”是一种技能和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是对自己的产品、工作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更是一种品质,是视质量信誉为生命,用行动诠释“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就是提倡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

“工匠精神”是一种敬业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倡导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价值观。“工匠精神”决定“中国制造2025”的质量,是“中国制造”的软实力,为制造业发展铺陈出明亮底色。特别是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今天,更加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各产业质量取决于“工匠精神”成为多位行业权威专家的共识,并希望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亦同时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对人才培养而言,其精神实质就是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却始于教育。学校传授给学生技能必须跟上产业的发展。现在的产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学生技能必须跟上产业的发展。学校一方面需要不断培植“文化底蕴”,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一技之长”,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一技之长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职学生求学的核心目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深厚文化底蕴与精湛一技之长是成为大国工匠的两个基本条件,也是学生人生航向和事业腾飞的双重保证,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

(三)精准定位社会需求培养新型实用人才

“新型实用人才”的基本内涵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人才标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从相关数据分析看,辽宁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类型特征为:以需求具有中级专门技能、熟练型实用人才为主,同时对于具有高级专门技能、擅长实际操作的实用型人才和善于运用高新技术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也有较大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就是明确了要大力培养“新型实用人才”。

以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精准定位社会需求,培养新型实用人才,应着重从五个方面思考。第一,应努力扩大教育有效供给,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第二,应大力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创新型实用人才。第三,应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有效促进人才供需均衡。适应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打造开放的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以社会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第四,深化产教融合,大力推进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突出特色,推动教育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探索开发各类“互联网+教育+相关行业”产教深度融合,提高新型实用人才培养质量。第五,积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二、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一体化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一)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在诸多方面有共同性

功能定位与价值取向有共同性。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是最为接近和趋于相同的教育类别。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对象、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教育过程等功能定位上有其共同性,其功能定位都是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为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社会人的能力与素质为己任;以为社会生产输入合格的劳动者,提高社会生产力为本质特征。基于功能定位的共同性,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根本价值取向、现实价值取向、应有价值取向和特有价值取向上也有其共同性,其价值取向都是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学习型社会,推动社会化进程,促进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有共同性。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因在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上的共同性,决定其在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构建上也必然有其共同性,这一共同性集中体现在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都应以“社会化导向”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导思想。主张将“社会化导向”贯穿于办学项目、人才标准、培养过程、技术手段、教育资源、学习成果、管理服务、质量评价等办学主要环节的全过程;注重按“社会化导向”把握功能定位的方向;实现适应人与社会发展需求和服务人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总体价值取向。

教育理念与发展趋势有共同性。从对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发展状况和面临的任务与使命来分析,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其教育理念上的共同性是,都在教育理念上转变提升,即从以依赖政策提供项目,向主动为社会和民众提供教育服务转变;从以解决生存为出发点、重点关注规模和效益,向以壮大功能和信誉为出发点、重点关注人才培养质量转变;从以往传统的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技术和高度网络化教育方式转变。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发展趋势上的共同点是,都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参加市场竞争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都要在办学功能上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并以体现终身教育功能为本位特征;都要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先驱和支柱,开拓创新,积极储备资源和潜能。

(二)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融合有其共同的客观需求。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合为一体,实施一体化办学,有其共同的客观需求。一是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使两种教育形式的融合成为可能;二是教育大众化、终身化的要求使两种教育形式的整合成为必然;三是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体系呼唤两种教育形式的有机整合。

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融合可整合共享教育资源。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一体化办学可有效的实现教育资源整合共享。几十年来,无论是早期建立的高职院校还是近期适应社会需求新建的高职院校,在其办学场所、设备设施、专业建设、实验实训,尤其是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教育资源都是很宝贵的。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也较为丰富,在目前我国教育经费、资源还贫乏的情况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将其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既有其重大的现实与长远意义,也必然能综合改善办学条件和增强整体办学潜能。

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融合可有效实现优势互补。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一体化办学可有效实现优势互补。开放教育有其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性、自主性、交互性、集成性和生动性等特性,尤其是具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有效放大人才培养效率。高职教育具有注重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性,尤其是“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主要资源和优势,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职教育是开放教育实施资源整合切入点

资源整合共享是开放教育功能定位本质特征决定的。开放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是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形式,是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标志。开放教育具有师与生角色转换功能、教与学方式改变功能、提供个性服务功能、培养个性人才功能、学习输入——转化——输出功能;其性质定位是要以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服务,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放大学资源整合共享长远发展目标必然是多元化。从开放大学发展的长远目标来考量,在推动广播电视大学整体转型提升,有效整合共享广播电视大学教育资源和系统网络资源的基础上,还要逐步实现远程开放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临近教育类别的资源整合,还要注重利用高职教育资源和普通高等教育资源,只有如此,才能有利于突破开放大学转型升级与体系建设这一重点和难点问题;才能有利于汇集和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才能有利于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及普通高等教育的对接;才能有利于充分体现开放大学的功能特征;才能有利于储备承担起终身教育体系建构主体地位的潜能。

高职教育资源是开放大学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切入点。整合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资源,组建一个适应办学需要的、严紧、规范、有序的系统结构,这是开放大学建设重点和难点问题。从发散思维和因果关系思维方式的角度揭示,新型开放大学作为新类别的远程教育体系,必须要对原有办学网络系统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共享,进而实现对远程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广播电视大学内设、内联与合署、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经多年在实践中的磨合、协调,已进入深度的融合,形成了“一体化办学”模式,因此,要十分珍惜这部分高职教育资源,将其作为开放大学资源整合共享的切入点,进而探索推进开放大学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教育资源整合共享上提升到一个更宽、更深的层面。

(四)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

“一体化办学”是国外远程教育发展趋向和经验。国外现代远程教育在从与高、中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办学到多元化相互沟通、合作办学方面,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实践,并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在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相应建立了支持多元办学的学分互认制度,促进和保证多元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和融合。

“一体化办学”是我国开放大学建设客观推动力。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宏观思路来分析和把握,国家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必将推动开放大学向多元化发展,发挥开放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优势,扩宽开放大学教育资源的惠及面。从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来看,国家及地方政府一直在支持远程开放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并推动其向更高层面上扩展。因此,开放大学建设创新,应把远程开放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实施“一体化办学”作为发展战略思想和目标,顺应和把握远程开放教育与现代高职教育创新融合发展的这一客观推动力。

“一体化办学”是我国开放大学建设的必然趋势。从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状况来看,一方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无论是发展初期,还是今后发展的需求,都必然要在教学资源等一些方面与普通高校联合开发;另一方面,具有较强实力的普通高校也在大力开办远程网络教育,这预示着“一主多维”,多元化发展趋势已是必然。远程开放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实施“一体化办学”是开放大学建设发展趋势,既符合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也符合教育大众化和教育终身化的客观要求。

三、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学校内涵发展,推进开放教育和现代高职教育转型升级

(一)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服务经济发展能力

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提升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是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加速学校内涵发展的首要问题。专业建设应以构建“特色鲜明、需求强劲”的专业体系为目标。这是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是我国教育由大众化教育阶段向全民终身学习阶段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为辽宁新一轮振兴培养所需实用型人才的客观需要。

构建专业体系的基本要素。专业体系包含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专业教育中的主客体三大基本要素。其中专业培养目标规定了各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是专业的灵魂;课程与课程体系是专门化知识的教与学的活动系统,是学科、职业与专业间的联系和桥梁;专业教育中的主客体则是承担人才培养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突出专业体系特征。开放大学和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体系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核心是需求强劲和特色鲜明两大目标,即要突出重需求、开放式、立体化、高融通四个方面的特征。专业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要植根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专业体系建设思路。一是要抓住社会需求,明确专业体系建设的目标;二是要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汇集开放式的专业团队;三是要以现有专业体系为基础,打造立体化的重点建设专业。专业体系建设要坚持社会导向原则、开放共建原则、科学实用原则和整合融通原则。专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要重点抓住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四个方面。同时,要充分利用电大与高职一体化办学的优势,实现课程互通、学分互认、学业互联,依托装备学院专业、师资、实训基地和设备设施等资源,体现装备制造类专业特色,开发远程虚拟实训平台资源,并逐步增加为国家开放大学提供共享专业的数量。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问题。人才队伍建设既是保证远程开放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新型实用人才的关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和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与一般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相比,有自身的本质要求和突出的特点。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应是建设一支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发展需要和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需要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一专多能、素质优良,并富有高尚师德、时代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

“一专多能、数量充足、高度敬业”是人才队伍建设的三个核心要素。“一专多能”体现人才队伍质量、素质和水平建设目标,既要具有本专业知识的教学与技术指导能力,还要具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网络教育资源制作与传输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等两项以上专业知识和能力,这是学校教育特点对人才队伍的客观需要。

“一专多能、数量充足、高度敬业”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是坚持以“三个转变“为人才队伍建设基本理念。即要突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技术、管理、服务型人才标准,确立新型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理念;人才队伍建设要向远程开放式教学指导与教育技术应用相结合型转变,向远程开放式传授知识与提供支持服务相结合型转变,向现代专业技术实践与远程教育规律研究相结合型转变。二是坚持以“以专为主、以兼为辅、专兼结合”为人才队伍建设结构形态。即以开放大学建设和装备制造职业技术教育所需专职人才队伍建设为主,以兼职人才队伍为必要辅助,以期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人才队伍。三是坚持以“系统共建、放眼社会、保持优化”为指导原则。即人才队伍建设要立足整合系统人才资源,吸引、聚集社会人才,并注重德才兼备。四是坚持以“突出重点建设,带动全面建设”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方针。即要以教学指导、教学管理、教育技术、资源建设四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带动全面建设,不断提高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形成一支“双师多能型”且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提升竞争力和新型实用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建设“开放、适用、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是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内涵发展的关键问题。教学资源建设是开放大学建设和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和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需求对教学资源数量与质量提出了新要求,职前学历教育、职后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社区教育等,都需要有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学资源。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和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新特征。一是开放性。即教学资源学习内容的开放、使用渠道的开放、技术标准的开放、传播交流的开放。开放性既是开放大学教学资源建设最鲜明的特征,也是现代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方向。二是优质化。即必须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优质资源。三是规模化。即教学资源要逐步能满足各类办学项目和全民终身学习的需求,不仅要类型多样,而且要在数量上达到一定的规模。四是共享性。即制作成数字化教学资源,让学习、使用者通过一定的网络信息传输,达到资源共享。五是社会性。即教学资源建设要在渠道、投资、服务、评验等方面体现社会性。

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思路和要求。一是要体现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不仅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制作,而且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以满足不同状况学习者的需求。二是要体现来源渠道的多样化。坚持一手抓资源自主建设,推动共享专业课程、微课、网络核心课程开发;一手抓资源整合,通过购买、共建、置换等方式,迅速提高资源的集聚能力。三是要体现操作过程的便捷化。注重学习者使用学习资源时操作简单、便捷。四是要体现评价标准多元化。即对教学资源的评价,既要接受学习者的评价,也要听取制作专家、学科领域专家等社会各方面的评价,并注重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资源建设质量。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远程教育的功能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远程教育功能是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内涵发展的重要手段。开放大学要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办学体系和办学能力,以高度开放的形式为全民终身教育服务的新型高校,构建符合信息社会学习条件的新型智慧学习环境必不可少。要建立起适应人人、时时、处处学习的新的学习环境,必须大力提升利用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

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创建“基于网络、超越时空”的学习环境。“基于网络、超越时空”的学习环境是未来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高端形态,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实现开放大学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目标,“基于网络、超越时空”学习环境的学习形态必须实现“三个结合”。一是实现学习者泛在学习与碎片化学习的有机结合;二是实现教师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交流的有机结合;三是实现教学资源被动查询与主动推送的有机结合。

有效整合校内信息化资源,建设统一门户、功能多元、互通互联的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终身教育深度融合。要加速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与传统面授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面向社会大众举办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为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支撑。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建设覆盖全省城乡的数字化远程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引入市场机制和企业管理理念,为系统办学和学习者提供社会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要促进优质社会教育资源共享,探索搭建各级各类教育“纵向相接、横向沟通”的立交桥,积极推动国家和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步伐。

(五)加强办学系统建设提升系统办学效能

加强办学系统建设提升系统办学效能是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系统办学是广播电视大学最大的优势,是其他普通高校和办学单位不具备的资源优势。加强系统建设是开放大学新使命新功能的战略要求。广播电视大学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要提升系统整体办学效能,其根本途径是强化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整体功能的升级和优化,整合配置教育资源、教师资源、专业资源,实现资源利用和人才培养效率提升。

强化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是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系统建设的基本方法。一是以系统性方法制定系统建设目标并统筹决策指挥实施控制,有利于科学设定系统建设目标,有利于对系统办学实现有效协调;有利于对系统办学实施全程控制。二是以整体性方法规划系统建设格局并作出全面具体安排部署,有利于着眼大局来规划系统办学的创新,有利于正确处理好办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有利于对系统办学实践统筹安排部署。三是以协同性方法把握系统建设的方向并实现协同有序高效长效,有利于把握系统与开放相统一的本质,有利于规范系统建设方向的一致性,有利于保证系统建设达到预期结果。

加强办学系统建设的总体思路。要通过“全覆盖、强主业、相帮扶、常联系”来增加系统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系统办学能力。“全覆盖”就是要建设覆盖全省城乡、主体办学功能突出的电大系统;“强主业”就是要积极鼓励、支持基层电大举办电大系统的优质办学项目;“相帮扶”就是要积极协调当地党政资源支持,为基层电大解决困难问题,支持基层电大发展壮大;“常联系”就是通过组建系统校务委员会、召开系统建设工作会、组织系统教研会等方式增进凝聚力。

四、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拓创新“补短板”,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做出贡献

(一)按照新时期新常态要求确立新的目标

确立“三融目标”并逐步深化其内涵。“三融目标”即要将开放大学建设融入全国开放大学建设进程;要将非学历教育深度融入学习型社会发展;要将高职教育融入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战略要求三个基本目标。

大力提高装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现代化装备制造业的高智能化、新型工业化、互联网化是未来发展方向,要将高职教育融入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战略要求,充分利用发改委产教融合项目、示范校建设项目、现代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提升计划等财政支持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中外合作、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式、委培式、冠名式、现代学徒制等多个渠道来推进合作办学,集中精力打造装备制造类特色学科专业,大力培养现代装备制造业、工业智能机器人、装备制造+互联网人才。

要以政府培训项目为抓手,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要充分发挥装备学院和电大系统办学的优势,抢占职工技能培训的先机;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鼓励所有办学实体参与非学历项目办学;要总结先期成绩和经验,与各市县级电大共同承担政府培训项目,积极促进由以学历教育为主向以非学历并重转型;要发动系统,抓好典型,积极争取政策和项目,不断扩大学校声誉度和影响力。

新常态下要认清非学历教育的地位和发展方向。非学历教育是开放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重要工作。做好非学历教育工作,要以点带面,依托政府、选准项目、明确措施、建立资源、辐射系统。要始终坚持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融合推进,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充分发挥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在全省12个市及其下辖县区建立的16所市级电大和直属学院、38个县级电大(教学中心)和147个合作办学单位,这一完善办学系统的作用,统筹开展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行项目与市场紧密对接,保证规模效益,力争在全省产生牵动力,以社会效益撬动经济效益,助推辽宁新一轮振兴。

(二)致力为劳模和技术骨干提供教育服务

国有企业劳动模范和一线技术骨干队伍,是实现辽宁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他们为辽宁的经济发展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在经济新常态下,部分劳模和一线技术骨干人员的知识结构需要进一步更新,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以适应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发展需要。然而,由于广大劳模和一线技术骨干人员分布范围广,涉及的专业门类多,承担的家庭和生产任务重,现行高等教育脱产的普通学历教育形式和职业教育形式均不适合他们学习。在新一轮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根据全省劳动模范和一线技术骨干队伍的整体现状,为强化人文支撑,提升软实力,更好地发挥劳动模范的榜样和示范、引领作用和一线技术骨干队伍的开拓创新作用。为此,应把开放教育的系统优势、资源优势与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优势、实训基地优势有机结合,量身定制符合劳模和一线技术骨干队伍学历(技能)提升的学习模式,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聘请行业、专业领域的一流专家授课,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三)致力为中小企业定向培养和输送人才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政策和项目为牵动,以社会服务为宗旨,建立与省经信委中小企业服务局实质化合作关系,遵循“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原则,就创业创新项目合作、企业人才素质提升、人力资源培养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一是针对省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采用人才输出与培训相结合的模式,解决企业的技术培训、技术应用、技术提升问题,开展多层次的企业与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实现技术和人才转移的统一。二是结合辽宁中小企业人才结构实际和产业特点,推进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建立辽宁广播电视大学职业技能人才基地,实行校企紧密结合,开放式办学,为省中小企业定向培养和输送人才。三是就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专本科教育、专本科网络教育、成人高考专科教育、自学考试高技能专科教育等项目开展学历教育合作;就大学生创业培训、企业法律法规维权培训、企业运行监测人员培训、企业政策专题培训等项目开展非学历教育合作。

(四)致力为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服务

落实《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印发<辽宁省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为提升辽宁省农民工学历层次、技术技能及文化素质,畅通其发展上升通道,助力我省“中国制造2025”“脱贫攻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战略,持续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办学项目和系统优势,在全省农民工中开展以提升农民工学历层次和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通过建立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新模式,实施“求学圆梦行动”,提升我省农民工学历层次和技术技能水平,帮助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和幸福生活,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2016年开始实施至2020年,计划五年时间完成15000名学历继续教育,使每一位农民工都能得到技术技能培训,能够通过学习进一步解决农民工中存在的专业技术水平低、专业知识浅、创业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一是立足岗位技能和职业发展需要,为有意愿、有能力接受学历教育的农民工,提供相应的学历继续教育,圆农民工大学梦。二是面向农民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支撑和助推产业转型。重点面向在建筑、制造、物流等行业签订固定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开展岗位技能培训;面向需节能减排、产能落后、产能过剩的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开展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或技能储备培训,提高其就业稳定性及职业迁移能力。三是面向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开展以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为主的创业培训。四是面向农民工开展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基本权益保护、心理健康、安全生产、城市生活常识、疾病防治等的通识性素养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基本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增强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升幸福生活指数,帮助农民工更好融入城市生活,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五是面向农民工开放优质网络学习资源,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非学历与学历教育并重,工作学习一体化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新模式。

(五)致力扶贫开展各类实用人才培养

致力精准扶贫及农村电子商务等工作,联合省农委、扶贫办、省商务厅等部门,推动教育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探索开发各类“互联网+教育+相关行业”的产业,培育教育市场新热点;以“双创”为契机,鼓励教育创业投资,促进创业创新型教育企业快速成长。积极开展农村贫困大学生、农村农业技能培训培养。根据国扶办《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工作方案》和《辽宁省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实施方案(2016-2017年)》文件精神要求,进一步加大培养我省农村后备人才和致富人才工作力度,建立一支与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为开展“精准扶贫创业活动”做出贡献。在前期开展“乡村干部大讲堂”活动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大讲堂”这一培训载体,推动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满足农村干部学历层次提升及精准扶贫村级经济创业带头人培养的需求。着眼于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科技文化素质,服务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主动配合各级组织部门开展农村基层干部科技文化知识普及,准确把握“干部培养与知识更新相结合”、“现场专家讲座与网上远程教育相结合”、“创业项目与产业致富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教育为当地人才培养、当地经济服务的职责。与国家开放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育项目结合,开展百生带百人、百师带百品、百计带百队、百企富百村“三带一富”模式培训工作,最终达到教育推动经济,实现全部脱贫,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六)致力社区教育开展各类教育技能培训

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是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的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文明程度,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公民素质,构建学习型社会,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承担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任务。基于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社区教育的前期成果和优势,申请依托辽宁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成立“辽宁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为全省社区教育相关工作,提供平台、资源、技术和支持服务等多项工作,为促进我省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贡献力量。一是根据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层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依托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市县办学系统,设立省-市-县-乡镇四级社区教育机构,加快完善以辽宁广播电视大学为龙头,以社区大学和社区学院为骨干,以社区学习中心为基础的社区教育办学系统,发挥社区教育示范区辐射作用,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发展体系。二是以社区教育平台为载体,培育各类学习社团,建立学习共同体,组织居民自主学习,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加强对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引导和监督,激发城乡社区教育活力。各市县整合区域内资源,完善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运用信息技术和资源优势,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进数字化网络向社区覆盖,开展数字化社区学习中心和精品学习资源建设,整合其他优秀资源,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乡镇四级联动、资源共享、覆盖城乡的全省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加强对农村、边远地区现代远程教育的服务与支持,降低在线学习成本,优化数字化学习环境,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四是围绕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拓展和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创新教育形式,重点为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在职人员、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社会群体提供教育培训服务,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推动社区教育持久深入发展。五是推进各类学习资源的社会化。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教育功能,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各类公共设施面向社会免费开放。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向市民开放学习场所和设施,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便利。积极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媒体等各类传播媒体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服务。六是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并定期组织社区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志愿者参加相关培训。加强社区教育有关理论研究、业务指导、政策咨询、信息服务、教学服务等工作。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即“中央7号文件”).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实施方案》.

(责任编辑: 李冬青)

2016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工匠精神与辽宁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项目编号:L16BGL029)。

伊焕斌,辽宁广播电视大学(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G521

A

1007-421X(2017)01-0001-08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办学高职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