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2017-03-06 11:50车木翔顾晓燕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贵州省少数民族一带一路

车木翔,顾晓燕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新常态下我国推出的统筹内外、全面布局发展的伟大战略。“一带一路”不仅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创造互联互通的机会,还将进一步挖掘他们的市场潜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城市的文化旅游交流。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连接华中、华南的重要枢纽,素有“公园省”的美誉,拥有绚丽多彩的山水风光、醇厚浓郁的特色风物。2016年贵州省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全省旅游总人数达5.3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5 028亿元,“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实施,对贵州来说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时间窗口”。同时贵州还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资源丰富,民族体育旅游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目前省内共有49个少数民族,18个世居少数民族,留存着1 000多个具有精彩表现形式和独特文化内涵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风情多彩和谐,为贵州省的体育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成为本省体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旅游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接待入境游客达1.38亿人次,同比增长3.5%,规模总量达到历史新高。其中,接待入境外国游客达2 815.12万人次,同比增长8.3%,创下金融危机以来新记录。贵州省作为西部“一带一路”重要的海陆联接线,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开展不仅让广大外国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欣赏到贵州省旖旎的风光、体验到醇厚的风土人情,也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体验营销机会,此外,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整合与优化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也为相关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对于大型体育赛事组织者来说带来的大型旅游团体,涉及数万名员工和观众,对于交通、餐饮等行业来说,更是商机无限,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1]。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的今天,贵州必须依托集观赏、参与、实物消费于一体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文化旅游,吸引世界各地游客,促进贵州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一带一路”背景下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维基百科、中国高等教育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找相关资料和信息,检索民族学、社会学等与民族传统体育、民俗活动相关的文献资料。还在贵州大学图书馆和贵州省图书馆大量阅读关于体育史、地方志、田野调查、民族体育旅游、民族传统体育变迁与传承方面的论著,并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了解“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将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与归纳、分析和利用、了解了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历史以及“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新契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2.2 实地考察法 笔者于2017年节假日期间先后到贵州省的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镇山村、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黔东南凯里市等地实地调查,在此过程中调研了摔跤、斗牛、龙舟等多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考察过程中发现节日的多样化、全球化,外国游客增多、住宿紧张、交通拥堵以及人山人海的景象都使笔者真切感受到“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

1.2.3 专家访谈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与传承以及其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笔者对长期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教授、专家、当地体育局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通过电子邮件向有关教授和学者进行请教,并在调研和撰稿的过程中,时刻请教他们,为本研究释疑解惑。

1.2.4 逻辑分析法 对相关资料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比较分析,运用归纳、类比、推理等方法,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2 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2.1 发展现状 贵州省属于中国南方较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大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多彩和谐的民族风情和精彩绝伦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等项目的开发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丰富。

2.1.1 地理旅游资源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境内92.5%的山地、丘陵面积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的自然条件一起孕育了神奇旖旎的喀斯特景观。此外贵州省河流流域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5.7%,处在长江和珠江2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水体旅游资源丰富。贵州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使贵州省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民族交汇的大走廊和多民族集结地(表1)。而据《贵州省志·民族志》记载:“汉族多分布在城镇及交通沿线附近......苗族、瑶族、彝族主要住在山上,仡佬族多住于山谷。布依族、侗族、水族大部分傍水而居”。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为贵州沉淀了古朴神奇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神奇的民族文化元素正是吸引外来游客参与体育旅游的最大动力源。

表1 贵州省主要景观旅游资源

2.1.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某一少数民族的历史演进中存在了较长时间,浸透了该民族文化的丰富营养,携带了该民族大量文化信息的体育项目的总和[2]。贵州省是1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份56个,其中世居民族18个,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省内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和喀斯特地区纵横交错的地貌特征,铸就了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形式和方法上的多样性:居住于江河附近的少数民族创造了游泳、独竹漂、龙舟竞渡等项目;山地居民又有符合自身特征的赛马、摔跤、舞蹈等传统体育项目。

随着历史演进,各民族与内地联系的日趋加强,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变异,也孕育出贵州省数以千计具有精彩表现形式和独特文化内涵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表2)。

表2 贵州省主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

2.1.3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旅游资源(表3) 民俗节庆活动是1个民族最为稳定的民族特征之一,而几乎所有的民俗活动都能找到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庆祝方式,进而由此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民族舞蹈和民族传统体育。在贵州省的18个世居的少数民族中,除满族没有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传统节日外,其他17个世居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这些特点鲜明、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是贵州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直接体现。据统计,在贵州省大地上有1 000多个民族文化传统节日,全省各地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几乎每一天都有开展[3],这些少数民族节庆的举办,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社会消费,能有效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旅游产业链的形成,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2.2 主要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为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但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这样独具特色、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目前尚未得到科学、有效、合理的开发,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表3 贵州省主要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旅游资源

2.2.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不合理 近几年来虽然贵州省各市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始不断地融合成为当地的旅游产业,但由于开发模式不合理,造成民族文化资源利用不当甚至出现极端:1)由于过度商业化造成的民族文化资源的生存空间逐步缩小,民族气息越来越淡薄,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特色逐渐丧失;2)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程度不高,特别是精神文化层面没有得到很好地挖掘并形成产品,部分参与性体验项目植入不够,有趣的民俗活动还处于参观层面,不能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此外民族文化的衍生产品较少,旅游开发形式单一,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仅强调对单体资源的保护,忽视了周边环境与民族文化资源环境的协调与保护[4]。

2.2.2 国际传播体系不健全 从当前来看,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传播还主要依靠政府力量,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内涵深刻,单靠政府力量远远不够,若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传播,必须强调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过去,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依赖的是民间的薪火相传,而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接受习惯正在向视觉化、网络化、互动化的方向转变,因此要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国际传播体系,并改善民族传统体育“传播对象”单一化的问题。

2.2.3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和保障是人才,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观念和方法、态度和能力将直接影响体育产业的规划、决策和实施,从而影响预期目标的实现。贵州省由于受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体育科技人才的数量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职业体育人才的分布和素质不容乐观,成为制约体育旅游发展的瓶颈。贵州省民族地区产业从专业结构来看,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和销售领域,体育旅游管理和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体育旅游产业群体,管理体系和行业自我监管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5]。

3 “一带一路”背景下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策略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和环境效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中国体育旅游业也逐步实现了跨部门、跨行业的全面发展。而且还与沿线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的沟通渠道,为国内体育旅游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平台,并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如何促进新时期“一带一路”下中国体育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6]。

3.1 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新模式 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应注意拓宽资源和市场空间,优化旅游线路组合,并有效地抑制地方保护和不正当的竞争,使景区开发有先有后,有效防止重复建设和破坏性开发,使互补的民族文化资源产生良好的组合效果。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贵州省民族体育旅游圈的构想:以贵阳市和安顺市为核心,重点打造贵阳市体育公园和民族体育赛事资源为主的黔中民族体育旅游圈;以遵义市、铜仁市为节点城市,依托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等民族重点开发红色旅游文化和节庆体育资源的黔北民族体育圈;以毕节市和六盘水市为节点城市,努力整合彝、苗等民族资源重点开发彝族体育资源的黔西北民族体育圈;以兴义市、都匀市、凯里市为节点城市,构建黔西南、黔南、黔东南自治州的体育辐射圈,主要整合当地少数民族节庆资源,重点开发布依族、苗族、侗族体育资源的“三州”民族体育圈。该理论为贵州省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和旅游业“双赢”提出了一条合理路径,只有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才能兼顾旅游的驱动功能和文化的导向功能,为“一带一路”背景下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创造条件[7]。

3.2 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体系 “一带一路”的稳步推进,让沿线国家的商业往来、社会交流、国际沟通等愈加紧密,交往形式也日趋多样,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带一路”背景下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体系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1)加强民间交往和社会组织的交流,强化国家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挖掘文化底蕴,丰富传播内容。2)依托数字资源,在“一带一路”沿线打造“人人交流”+“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的多元传播渠道体系,我国在《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明确提出应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致力于将我国的非物质性遗产进行数字化,通过照片、视频、音频等资料进行保存,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传播提供便利[8]。最后,众多的沿线合作国家迫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进行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要面向沿线国家拓展传播对象,研究当地公众的心理、接受习惯、文化认知,为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一个平等、和谐、共同进步的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改善民族传统体育“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3.3 加强体育旅游教育,培养体育旅游人才 要发展具有一流水平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就要有相应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长期的体育旅游实践告诉我们,游客希望在旅游过程中不仅希望体验到少数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还希望通过参与体验的方式学习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文化的相关知识,达到健身于游、寓教于旅的目的。这就要培养一批具有旅游服务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喀斯特地区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贵州省高等院校应积极配合政府有关旅游文化部门和当地体育旅游企业了解当前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状况,建立相应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专业,通过教育体系的功能,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组织短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相关业务培训,为贵州省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体育旅游人才,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好充足的人才储备[9]。

4 结 语

通过对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整理,探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的策略与建议: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新模式、注重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与此同时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国际传播体系。贵州省发展民族体育旅游必须紧紧抓住“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机遇,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自身的积累与投资能力,积极参与丝绸之路旅游带建设,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和跨境民族文化旅游合作提供新的契机。

[1]鱼飞.“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2):120-121.

[2]冯胜刚.关于正确定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4(4):117-121.

[3]颜勇,雷秀武. 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综论[J].贵州民族研究,2007(6):36-59.

[4]毕丽芳.“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以大理、丽江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4):489-493.

[5]张晓霞.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资源加快贵州经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6(5):77-80.

[6]李全德.赵福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7]周鹏.贵州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都市体育圈的战略规划[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3):169-172.

[8]薛文忠.“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传播基本体系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2):36-40.

[9]李延超,饶远.贵州喀斯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0,(1):83-85,89.

猜你喜欢
贵州省少数民族一带一路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