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群,尹 倩,余月月,刘晓阳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自1996年我国排球运动实现职业化改革以来,已经有20年的时间,然而我国排球联赛并没有因为实行了职业化改革而获得突破性的发展。运动员转会市场不畅、俱乐部待遇水平不高、赛事转播停滞不前、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不足等问题仍旧制约着联赛及俱乐部的发展。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1](国办发22号文件),提到要“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2](国办发46号文件)。46号文件的出台,意味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处在体育发展的突出位置,给蓬勃发展的体育产业又注入了新的动力。46号文件中明确提到“抓好潜力产业,以足球、篮球、排球3大球为切入点,加快发展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集体项目,推动产业向纵深发展”[2]。种种迹象表明,发展体育产业、拉动体育消费已经成为我国体育工作的新目标。在此背景下,我国职业排球联赛及各俱乐部迎来重要发展机遇,种种利好政策的出台无疑给发展低迷的中国职业排球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作为职业排球,除了提升排球运动成绩之外,还应当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然而直到目前,我国的职业排球所带来的经济效应远远没有达到职业体育、商业体育应当实现的价值和发挥的作用。对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进行研究,厘清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发展的现实困境,总结出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对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和职业排球联赛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1 研究对象 以中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内容涉及中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职业排球俱乐部”为主题于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文章109篇,采取同样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Google学术搜索、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湖北大学图书馆等电子文献资料库查阅职业排球俱乐部相关研究论文,共收集到与本研究相关性较大的研究论文80余篇,参考其中30余篇,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1.2.2 专家访谈法 为更好地理清中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作者于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间,对排球运动管理中心的部分领导、中国职业排球联赛运营方华力宝公司的主要领导、部分俱乐部的主要领导和教练、体育经济和体育赛事领域的专家学者共11人(表1)进行了访谈,其真知灼见为本课题的成文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表1 访谈名单
1.2.3 实地考察法 作者利用在中国排球协会工作的机会,积极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联赛及俱乐部发展的原始数据和材料,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支撑。工作过程中,对我国职业排球联赛中北京汽车女子排球俱乐部、江苏中天钢铁女子排球俱乐部、广东恒大女子排球俱乐部等10家俱乐部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和调研(表2),进一步了解了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发展的基本现状。
表2 实地考察和调研的俱乐部
2.1 俱乐部投入规模较小 中国职业排球俱乐部经过19个赛季的发展,就目前来说,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与联赛运行之初已经有了巨大差别,但就整体而言,其规模还比较小。统计表明,2014-2015赛季中国职业排球联赛中所有俱乐部投入规模共计约2.1亿元。其中,男排俱乐部的总投入为7 000万,女排俱乐部的总投入为1.4亿,为男排俱乐部投入的2倍。就整体来看,投入超过千万级别的俱乐部只有上海金色年华、北京汽车、八一恒邦、广东恒大、八一克明面业、上海东浩兰生、江苏中天钢铁、浙江嘉善农商银行、福建阳光城、天津渤海银行等10家俱乐部,其余14家俱乐部投入都在200~600万之间。从俱乐部投入层面来看,由于众多俱乐部资金投入较少,俱乐部用于营销宣传、市场开发、打造主场的费用被严重压缩,更不用谈引进知名教练和顶级内外援,俱乐部长期处在低迷的漩涡中不能自拔。
2.2 比赛上座情况不理想 俱乐部赛事上座率和上座人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比赛对于球迷及社会大众的吸引力,上座率和上座人数都比较低的比赛,其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自然就弱。通过对2009-2015年间中国职业排球联赛的6届联赛中俱乐部比赛数据和材料进行分析发现,联赛整体的上座率比较低,上座人数比较少。数据显示,2009-2015年间的6届联赛赛事的平均上座率为61.1%,平均上座人数为2 064人。其中,女排联赛的平均上座率为68.1%,平均上座人数为2 187人;男排联赛的平均上座率为54.1%,平均上座人数为1 930人。通过对2009-2015年间6届联赛的1 413场比赛的统计数据来看,上座率达到80%以上只有275场,占比19.4%;上座率为60~79%之间的比赛共计550场,占比38.9%;上座率为40~59%的比赛373场,占比26.4%;上座率40%以下的比赛216场,占比15.3%(图1)。另外,目前中国职业排球联赛还有一大半的俱乐部的赛事为免费观看,由此看来,中国职业排球联赛的上座情况还很不理想。
图1 2009-2015中国职业排球联赛上座率分布情况
2.3 商业冠名停滞不前 众所周知,就中国职业排球联赛而言,冠名赞助是俱乐部资金的重要来源,没有冠名赞助商,俱乐部的营销宣传、商业开发、外援引进等俱乐部运营工作便无法进行。通过对2009-2015年间6届联赛的冠名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多年来,中国职业排球联赛俱乐部的冠名情况都没有取得突破,6年间冠名情况停滞不前。通过图2可以清晰地看出,2009-2015中国职业排球联赛俱乐部冠名多年保持在19~20家,其中2013-2014赛季只有17家。其中,男排俱乐部每年的平均冠名只有8家,而女排俱乐部的冠名是11家。也就是说,2009-2015年中国职业排球联赛俱乐部冠名率,除了2013-2014赛季为70%,其余年份都达到80%,其中,男排俱乐部的平均冠名率为65%,女排俱乐部的平均冠名率为90%。虽然整体看,冠名的情况不差,但多年冠名情况没有突破、尤其是四川女排、四川男排、辽宁男排、广东男排、河北男排等俱乐部多年没有冠名,不能不说其商业开发和市场推广的力度存在问题,长此以往,必定影响俱乐部乃至整个职业排球联赛健康发展(图2)。
图2 2009-2015中国职业排球联赛俱乐部冠名情况
2.4 比赛精彩程度不高 毫无疑问,比赛精彩、比赛观赏性强是赛事吸引球迷观赛、吸引赞助、吸引电视台和媒体报道、吸引社会大众关注的重要基础。但通过对中国职业排球联赛俱乐部之间比赛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赛事的精彩度不高,比赛双方的实力和水平差距悬殊。关于这一点,从2009-2015年中国职业排球联赛比分为3∶0的场次就可看出。众所周知,中国职业排球联赛采取的是5局3胜制,所以比赛比分只可能是3∶2、3∶1、3∶0,可以说,战成3局、4局、5局的比率整体情况应该都是33%,但就统计数据来看,并非如此。数据显示,2009-2015年间整个联赛中比分战成3∶0的场次高达42%以上,其中,2010-2011赛季和2011-2012赛季战成3∶0的场次高达50%以上。另外,战成3∶0的场次从2009-2010赛季的46.4%降低到2014-2015赛季的43.4%,其中,女排联赛从2009-2010赛季的45.1%降低到2014-2015年的42.3%,男排联赛从2009-2010赛季的47.3%降低到44.5%。总的来看,虽然战成3∶0的场次所占的比重在下降,但整体上看,其比重依旧比较高,这反映了俱乐部之间的实力和水平差距比较大,比赛悬念比较小,赛事的精彩度和观赏性比较弱,这些都有待在以后发展运营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图3)。
图3 2009-2015中国职业排球联赛比分为3∶0的场次统计情况
2.5 福利待遇水平较低 薪资、训练和比赛补贴及资金等方面的待遇水平是教练员、球员及相关工作人员比较关注的,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练、球员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更影响到他们比赛的表现和发挥。通过对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待遇水平进行分析发现,除了北京汽车排球俱乐部、上海金色年华男子排球俱乐部、广东恒大排球俱乐部等几家俱乐部之外,绝大部分的排球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收入水平并不高。资料显示,北京汽车排球俱乐部、上海金色年华排球俱乐部、广东恒大排球俱乐部外援酬金为年薪12~15万美金,大约70~90万元之间,俱乐部中较为优秀的运动员工资水平也都在年薪20万元以上,一般的运动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年薪也达到10万元左右。但以上俱乐部是目前中国职业排球联赛俱乐部中的极少数,绝大部分俱乐部的球员基本工资为2 000~3 000元左右,加上训练比赛津贴,月收入可以达到4 000~7 000元左右。当然,如果球队在联赛当中获得较好名次,赞助商追加奖金,收入水平会好一些,但获得好名次的俱乐部毕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所以,俱乐部整体的收入水平不会太高,这样的工资水平与职业运动员长期辛苦的付出不成正比,如何提高俱乐部球员、教练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待遇是各俱乐部需要考虑的问题。
2.6 转播报道裹足不前 电视转播和媒体报道在扩大体育赛事社会影响力和商业价值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3]。如果不对体育赛事进行足够的转播报道,赛事的市场化运营和商业价值的提升将大打折扣。通过对2009-2015年中国职业排球联赛的转播报道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近6个赛季以来,联赛的转播情况没有明显进展和突破。从整体上看,除了2010-2011赛季和2014-2015赛季的电视转播达到204次和221次之外,其他4个赛季的转播只有180次左右。其中,男排联赛的转播除了2014-2015赛季达到105次以外,其他5个赛季,平均只有65~85次,平均转播量80次;女排联赛的转播量长期维持在105~120次之间,平均转播量112次,近6个赛季以来没有任何突破。长期以来,从俱乐部层面来看,河北男排俱乐部、辽宁男排俱乐部等俱乐部,不论是电视直播的数量、还是录播的数量都比较低。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与这些俱乐部联赛成绩不理想有关之外,与俱乐部的运营管理水平不高,重视程度不强不无关系(图4)。
图4 2009-2015中国职业排球联赛赛事转播统计
2.7 盈利能力和水平较低 一家成功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其盈利渠道主要包括赞助、广告、版权、门票、特许产品及相关衍生产品等,其中,版权和门票为其中最主要的来源。反观中国职业排球联赛,盈利渠道极为狭窄,作为职业体育俱乐部2大主要来源的版权和门票在联赛及俱乐部中发挥的作用较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联赛的健康快速发展[4]。就目前的中国职业排球俱乐部而言,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就是冠名赞助,并且联赛的24支队伍中,每年只有约80%的俱乐部能够获得赞助。此外,除了冠名赞助之外,广告和门票成为俱乐部第2重要的盈利来源,其中广告收入通常都在100万元以下,如上海东浩兰生女子排球俱乐部作为广告收益非常好的俱乐部,其广告收益也才110万元。北京汽车男子排球俱乐部、江苏中天钢铁女子排球俱乐部、河南鑫苑女子排球俱乐部等俱乐部的广告收入都不到80万元;四川女子排球俱乐部、江苏正荣男子排球俱乐部等的广告收益几乎为零;门票收入方面整体比较低,八一克明面业、上海东浩兰生等俱乐部作为联赛的前三甲球队,其门票收入也只有70万左右,更不用说其他俱乐部,联赛的24家俱乐部中有13家左右俱乐部门票收入为零。除了冠名赞助、广告销售、门票销售之外,版权、特许产品及联赛相关衍生产品所带来的收益几乎可忽略不计。总的来说,中国职业排球联赛目前的盈利渠道还过于狭窄,有待于未来进一步地拓展和挖掘。
2.8 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不足 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或组织都至关重要,若没有充足的后备人才梯队作保证,企业或组织的持续经营和发展将困难重重。通过对中国职业排球后备人才梯队进行研究发现,各俱乐部后备人才梯队的建设严重不足。虽然在前面的运营模式的现状分析中提到,除了恒大排球俱乐部等几家俱乐部之外,几乎所有的俱乐部都十分注重后备人才梯队的建设和培养。其中,北京汽车排球俱乐部、江苏中天钢铁女子排球俱乐部等几家公私联合资本投入的俱乐部在后备人才梯队的建设和培养方面表面得尤为明显,但归根结底,现有的“后备人才”依然还只是停留在预备队这一层次,预备队之下层次“后备人才”的培养建设还严重不足,参与专业排球训练和比赛的青少年越来越少。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共有33支俱乐部参加中国职业排球联赛,其中,一线运动员400余人,二线运动员200余人。与此同时,我国共有25所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也就是说2010-2011赛季的33家俱乐部中,至少有8家俱乐部没有后备人才培养基础。这25所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中,教练员164名,运动员共计1 234名,其中,男性运动另569人,女性运动员665人。从年龄结构上来看,14岁以下的男女运动员总数不超过400人,14~16岁以下男女运动员总数也不超过400人,16~18岁的男女运动员总数200余人,其他年龄层面运动员200余人。总的来说,1 200名后备人才梯队建设队伍与我国13亿人口的基数极不对称。
2.9 比赛场馆选择不当 纵观2009-2015年中国职业排球联赛的运营情况可知,联赛的上座率不高,上座人数较少。除了联赛社会影响力不足、精彩程度和观赏性不强之外,体育场馆设施选择不当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数据显示,2009-2015年间的6届联赛中,中国职业排球联赛上座率小于40%的比赛场次共217场,其中,体育场馆容量为3 000座的比赛场次为10场,占比4.5%;容量为3 000~3 999座的比赛场次为79场,占比36.4%;容量为4 000~4 999座的比赛场次为59场,占比27.3%;容量为5 000~5 999座的比赛场次为49场,占比22.7%;容量为6 000座以上的比赛场次为20场,占比9.1%。2009-2015年间的6届联赛中,中国职业排球联赛上座率大于80%的比赛场次共计275场,其中,体育场馆容量为1 500~1 999座的比赛场次为20场,占比7.1%;容量为2 000~2 449座的比赛场次为29场,占比10.7%;容量为2 500~2 999座的比赛场次为108场,占比39.3%;容量为3 000~3 500座的比赛场次为118场,占比42.9%。2009-2015年中国职业排球联赛1 413场比赛的平均上座人数为2 046人,其中,男排的平均上座人数1 930人,女排的平均上座人数为2 187人。通过对比,近6届联赛上座率大于80%的场次的场馆容量情况、上座率小于40%的场馆容量以及上座人数的相关数据可知,场馆太大,不利于比赛上座率的提升,也不利于为联赛造势,综合分析场馆容量为2 000~3 500座之间最为合适。根据男女排上座率及上座的基本情况来看,男排的场馆容量控制在2 000~3 000座之间较合适,女排的场馆容量控制在2 500~3 500之间较合适(图5、6)。
图5 2009-2015中国职业排球联赛上座率小于40%的场次统计
图6 2009-2015中国职业排球联赛上座率大于80%的场次统计
2.10 运动员转会市场不畅 运动员转会难一直以来就是制约我国职业体育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5]。近几年来,随着中国职业联赛市场快速发展,中超联赛、CBA联赛的运动员转会市场日益活跃起来,但中国职业排球联赛运动员转会市场还是一潭死水。为了活跃我国职业排球联赛运动员转会市场,中国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出台一系列的措施试图强制性推动我国运动员转会,但相关措施几乎没有取得效果。2014年,中国排球运动管理中心规定,各参赛俱乐部须挂牌8名运动员进入公开转会市场,但效果甚微。2015年,中国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再出新规,要求每家俱乐部报名球员达到20名,但只允许保留8名球员,其他球员进入公开转会名单,即进入转会市场。在已经公布的《2015-2016中国排球联赛公开转会名单》中,男女排球分别135人、136人强制性进入转会名单[6]。不过,截至联赛正式揭幕之前,完成转会的只有8人,且都是边缘球员,真正的主力队员,几乎完成不了转会。诸多财力雄厚的排球俱乐部不禁感慨,“有钱也引进不了好球员”。以朱婷为例,作为帮助中国女排问鼎世界杯并获最有价值球员殊荣的世界排坛最顶尖的运动员,北京汽车排球俱乐部等多家俱乐部甚至开出1 000万人民币的天价,但都遭到河南鑫苑俱乐部的拒绝,只得在河南队每个月拿着几千块的工资,年收入不过20万元。而这样的运动员到欧洲的排球联赛中年薪应该可以拿到百万欧元,受限制的运动员薪资水平,更制约了中国排球联赛职业化进程。再以王一梅为例,作为我国排坛名将,技术水平堪称世界一流,众多俱乐部纷纷抛出了橄榄技,但都被辽宁队拒绝。在2015-2016赛季揭幕前夕,福建阳光城与辽宁队进行深入交流,但直到最后,因为2家俱乐部协议分歧,而未能转会成功,2015-2016赛季最令人瞩目的一单转会就此中止。由此可见,运动员转会市场不顺畅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职业排球联赛的进一步发展[7]。
3.1 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从大的宏观环境来看,体制问题长期制约我国职业排球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为了促进我国职业排球联赛及俱乐部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体制改革势在必行。1)推进俱乐部企业化改革,通过明晰俱乐部的性质和产权,实现完全的企业化运营。2)明确俱乐部利益相关群体的权责利,尤其要明确赞助商和投资商的身份、权利及职责。3)推动俱乐部与地方体育局的分离,赋予俱乐部独立法人地位。
3.2 激发转会市场活力 运动员转会难较大程度制约了我国职业排球的发展,故进一步推进运动员转会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迫在眉睫。1)中国排协及相关主管单位应顺应国际职业联赛的发展潮流,积极研制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确保各俱乐部主力队员能够进入转会市场。2)制定科学、稳定具有前瞩性的转会制度,避免转会制度的朝令夕改。3)完善和优化体育经纪市场,激发排球运动员转会市场活力。4)推进外援引进工资透明化,确保俱乐部外援引进工作健康发展。5)实施外援引进奖励制度,促进俱乐部外援引进工作的良性循环。6)积极学习国内外优秀联赛的转会制度,优化职业排球运动员转会制度。
3.3 成立职业排球联盟 为了全面调动各俱乐部训练、比赛的积极性,促进中国职业排球联赛的长远发展,中国排球协会及相关主管部门可考虑成立“中国职业排球联
盟”。就目前来看,主要有2条途径。1)推动华力宝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排协与各参赛俱乐部共同拥有股权,对联赛进行整体商业开发和市场运营。2)联合各俱乐部成立“中职排公司”,由中职排公司对联赛进行整体的商业开发和市场运营。
3.4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资本投入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俱乐部发展的水平[12]。为解决中国职业排球联赛及俱乐部资本投入不足的问题,中国排球协会及相关行政部门应积极采取提供税收优惠和补贴、提供贷款优惠、允许和鼓励投资方进行无形资产开发等多种措施和途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职业排球,最大程度满足我国职业排球联赛及俱乐部发展的资本需求。1)对赞助和投资中国职业排球联赛及俱乐部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税费减免和提供优惠。2)对各职业排球俱乐部进行补贴。3)对赞助和投资职业排球俱乐部的个人提供贷款优惠,减少其融资成本。4)鼓励俱乐部联合投资方进行俱乐部无形资产的开发。
3.5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后备人才梯队的建设与培养对于任何一个体育赛事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国职业排球联赛的发展也不例外。就中国职业排球联赛以及我国排球运动项目发展来看,后备人才梯队的建设和培养严重不足,急需加强培养的力度。1)加强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建设,解决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严重不足的窘境。2)研制科学合理的青少年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确保运动员除了运动项目之外,文化知识得到同步提升,确保其退役后也有其他特长。同时,完善运动员退役保障。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及俱乐部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运动员退役安置问题,确保运动员退役无后顾之忧。3)全面拓展联赛及俱乐部资金来源,弥补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不足。4)加大排球教练员培养力度,满足排球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的教练需求。
3.6 强化联赛商业开发 版权作为职业体育联赛重要的收入来源,已经为各大联赛职业联赛带来了巨大的回报,成为推动各职业联赛健康发展的关键。为解决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商业开发严重不足的窘境,需要全面推动电视转播权的商业开发。1)规范市场行为,统一游戏规则。联赛运营方及各俱乐部可成立合资转播公司,专门负责电视转播信号的制作及电视版权的整体开发,取代之前松散分散的版权制作和开发。联赛运营方可与媒体进行合作,由媒体专门负责联赛的版权制作与开发。2)进一步明确赛事版权。将联赛电视转播版权的制作权和版权运营分开,版权制作时必须体现高技术水准;版权运营时运营方可以单独与各电视及媒体进行沟通合作,将版权再分销给各路媒体。3)联赛运营方及各俱乐部可合资组建“中职排”公司,专门负责中国职业排球联赛及各俱乐部商业开发事务,实施冠名、版权、广告、门票的整体营销,提升联赛价值。4)选择合适的商业开发合作商,全面打造和提升联赛及俱乐部赛事的商业价值。
3.7 合理选择比赛场馆 为了保证比赛的上座率和上座人数,进而营造火爆的球市及节省俱乐部比赛主场水电等的能耗和开支,中国职业排球联赛各俱乐部在确定比赛主场时要进行合理选择。1)选择大小合适的比赛场馆。排球比赛场馆既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在保证设施和功能齐全的前提下,选择场馆容量为2 000~3 500人之间场馆较合适,其中,男排联赛的主场选择2 000~3 000人的容量为宜,女排联赛的主场选择2 500~3 500的容量为宜。2)保证比赛场馆交通便利。为了便于球迷和广大民众观赛,比赛场地应选择交通便利的市中心,远离市区的偏远的、隐蔽的场馆都不利于俱乐部上座率及上座人数的提升,更不利于俱乐部商业开发及经济效益的实现。3)确保场馆保暖和整洁。中国职业排球联赛几乎都是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2月份之间举行,气温通常都比较低,为了使球员有一个好的训练和比赛的环境,为了使球迷、媒体、赞助商和广告商等利益相关群体有一个良好的观赛环境,比赛场馆需提供暖和、干净、整洁的观赛环境。
3.8 提升俱乐部待遇和福利 中国职业排球联赛各俱乐部的运动员、教练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待遇和福利水平普遍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教练员、球员及相关人员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所以提升俱乐部相关人员的待遇和福利尤其重要。1)实行绩效工资制。俱乐部应当根据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的表现确定绩效工资,确保工资和福利水平公平公正且富有吸引力。2)提升运动员的福利和待遇。俱乐部要根据运动员运动能力和水平的差异、国内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的差异及运动员在球队中所担任角色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升运动员的福利和待遇。3)确定明确的奖励制度。联赛赛季末,俱乐部应结合联赛成绩及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人员的综合表现制订和落实科学的奖励制度。
3.9 加大赛事转播报道力度 充分的电视转播和媒体报道是提升职业体育赛事商业价值的关键,各俱乐部应采取积极的手段和措施进一步加大对赛事的转播和报道的力度。1)积极加强与电视台及媒体的合作。各俱乐部应进一步积极加强与各电视台及媒体的沟通与合作,确保俱乐部比赛转播场次和报道场次的上升。2)提升电视转播报道的水平。俱乐部应选择好的电视台及媒体,确保转播信号质量和水平。3)全面实现排球比赛的高清转播。俱乐部要加大对比赛高清转播的投资力度和水平,早日实现整个联赛的高清转播。4)丰富电视转播和报道的内容。俱乐部的合作电视台及媒体在进行中规中矩的电视转播和专题报道时,需加强对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咨讯、娱乐花絮、票务信息等信息的报道,进一步提升赛事影响力。5)确定联赛及俱乐部转播报道中长期目标。俱乐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电视转播发展目标,在高清转播实现率、媒体到场数、电视直播和录播场次、央视直播和录播场次、男女排联赛转播场次等方面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规划和奋斗目标。
3.10 推动球迷协会的建设与发展 球迷协会是俱乐部与球迷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最佳平台,球迷协会组织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俱乐部的发展和运营的水平,因此各俱乐部应当加大力度推动球迷协会的建设与发展。1)设置专门的部门进行球迷协会的建立及管理,并通过官网、微信、微博等多种平台加强与球迷的沟通。2)为加入球迷协会的球迷提供优惠及权益。比如,优惠的门票、明星球员签名照、明星球员交流和沟通的机会等。3)球迷协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定期对球迷进行访谈和调查,了解球迷的诉求及其对俱乐部和球队发展的建议,对于好的创意和点子要积极回馈和采纳,并对球迷进行奖励。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及经济环境的日益完善,特别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和“促进体育消费升级”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我国职业排球联赛及俱乐部的发展也水涨船高。通过对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俱乐部投入规模小、上座情况不理想、商业冠名停滞不前、比较精彩程度不高、福利待遇水平较低、转播报道裹足不前、盈利能力和水平低、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不足、比赛场馆选择不当、运动员转会市场不畅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职业排球联赛及俱乐部的健康发展。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激发转会市场活力、成立职业排球联盟、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强化联赛商业开发、合理选择比赛场馆、提升待遇和福利、加大赛事转播报道的力度、推动球迷协会的建设与发展等是推进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
[1]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 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10-03/24/content_1563447.htm,2017-06-23.
[2]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2017-06-23.
[3]张玉超,杨家坤,王月花.我国体育赛事转播权市场开发现状与展望[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28(1):13-15.
[4]李文平.中日足球职业联赛运作模式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6):82-85.
[5]陈思信.对我国男子职业足球联赛球员转会制度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6]人民网.转会新规折射排球“伪职业”[EB/OL].http://sports.people.com.cn/n/2015/1106/c22176-27783966.html,2017-06-23.
[7]赵志进.中国排球联赛市场运作现状与整改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28-31.
[8]李丽.我国体育事业公共财政保障的优先顺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1):16-19,29.
[9]李国东.CVA(中国排球协会)联赛品牌打造——“全国排球联赛”的兴起与发展[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10]侯觉明.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电视转播现状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1.
[11]裴洋.欧盟竞争法视野下的足球运动员转会规则[J].体育科学,2009,29(1):25-34,57.
[12]冯维玲,许彩明.CBA职业体育俱乐部运营状况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2):67-69.
[13]廖彦罡.北汽排球模式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5(4):109-111,139.
[14]李军岩.商业模式视角下我国职业体育发展定位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6):21-24.
[15]杨阳.恒大女排模式对中国排球发展的利与弊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1):75-77.
[16]付群.中国职业排球俱乐部运营模式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六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6:2.
[17]张兴林.我国排球后备人才现状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11(8):42-44,48.
[18]孟春雷,吴宁.职业排球的内涵和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18-121,125.
[19]梁益军.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股份制改革存在问题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0,31(1):12-15.
[20]Dahlberg D , Marco G M D, Daprano C M , et al.The Influence of Title IX on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Biographies of Early Career Female Club Volleyball Coach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leyball Research,2010.
[21]Masuyama M.A Professional Volleyball Club Independent of Its Corporate : The Involvement of a J-League Professional Soccer Team in Volleyball [J].Studies in Ikuei Junior College,2007(24):57-70.
[22]Keshtan M H,Ramzaninezhad R, Kordshooli S S,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ctive Efficacy and Coaching Behaviors in Professional Volleyball League of Iran Clubs [J].Libsport Ru,20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