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英
【摘要】数学教学是小学教学的基础及重点,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息息相关.数学逻辑性强,要教好数学,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中充分利用创新教学带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在讲明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的前提下,对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及方法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教学;方法策略
数学属于一种将抽象符号当作运算材料的数形结合的知识体系,逻辑性强.学生要学好数学需要在创新意识下,不断提高抽象、空间等思维能力.而课程教学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的中心环节,同样是对学生实践能力还有创新精神进行培养的主要渠道[1].本文主要就小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的方法及策略进行阐述.
一、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创新意识强,数学学习中就能够通过多样化解题方法去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而学生创新意识强,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更好训练,能够让学生眼界更为开拓.如果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陷入固定模式,那么学生做题只会墨守成规,没有自主创新、自主探索能力,学生思维受到限制,成绩不能得到有效提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拥有创新意识,要敢于冲破传统,利用创新教学不断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开拓学生眼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数学实践能力.
二、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帮助学生構建数学综合知识体系
数学解题方法多样,解题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但是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告知学生几种枯燥的解题方法,不会联系实际问题分析的话,学生只是单纯记忆,不会收到良好教学效果.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联系实际问题,并从实际问题出发帮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构建出一个综合的知识体系的话,学生会对学过的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做题会更加得心应手.比如说,在学习简单分数运算的时候,我给学生列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一辆车经过了特殊改装,每行驶200 km,所能节省的油量为18 kg,那么此辆车如果行驶了2 000 km的话,节省的油量是多少呢?因为刚刚学习完分数运算,学生多会采用比例关系来解答,18×2 000200=….计算后我让学生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有的学生提出了列方程解题方法.这样对列方程解题方法也是一个系统复习.由此证明,学生在拥有一定知识储备之后,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帮助他们多构建综合知识体系,通过这种综合体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当前小学数学教材在改版变动中对学生创新意识也高度重视,特别强调在解题中要重视用多样化方法来解决问题.教材中的解题方法多,解题思路也更为宽广.例如,新课标教材,不仅增加了多位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增加了先通分再加减这种分数加减方法,同样也增加了估算、心算的计算方法.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这些方法,在做题过程中多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例如,三年级下册教材中提出了估算这种方法,我会让学生多想不同方法,如22+49,在计算中既可以(20+50)+2-1=…,也可以(49+1)+22-1=…,两种计算尽管方法不同,但是都是利用了估算凑整这个整体的运算技巧及策略.在解题中主要让学生将解题的整体思维充分把握,便会拥有很多衍生方法,而多样性解题思路同样是小学数学教学得以创新的重要彰显.
(三)设置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在考试中能够获得一个满意分数,更是为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通过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能够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2].而在教学过程中,多设置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对数学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及了解.例如,在教授学生“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会以几名学生为例,让学生将他们从家到学校的具体线路实际画出来,通过学生上学的多种不同路径,让学生证明哪种更短,哪种到学校最近.并教导学生今后在遇到类似的找最近路径、最短路程的题的时候,需要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规律来解决.而学生通过自己画图,自己比较也会很容易就发现这个规律.小学生年龄小,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教学中多设置情境,能够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学生学习充满兴趣,思维会更为敏捷,更为发散,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当然,小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当作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多应用创新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综合知识体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设置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这样学生自学能力才会得到长足提高,才会帮助学生创建创新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忠厚.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创新性探讨与分析[J].新课程学习:上,2015(2):55.
[2]马娟.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互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3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