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蓝色粮仓”建设研究

2017-03-05 10:30刘洋裴兆斌姜义颖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海产品粮仓蓝色

刘洋,裴兆斌,姜义颖

(1.大连海洋大学法学院 大连 116023;2.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大连 116025)

新常态下我国“蓝色粮仓”建设研究

刘洋1,裴兆斌1,姜义颖2

(1.大连海洋大学法学院 大连 116023;2.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大连 116025)

我国经济已步入以追求发展质量和效率为主的新常态,建设“蓝色粮仓”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文章概述“蓝色粮仓”的内涵及其系统性、区域性、规模性和波动性特点,分析目前建设存在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管理体系不健全、应对灾害能力不足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以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增长和“一带一路”建设为功能定位,以丰富的海洋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强大的供需市场为有利条件,以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和共享为建设理念,从创新驱动、空间拓展、信息科技助推和海陆统筹4个方面提出我国“蓝色粮仓”的建设策略。

新常态;蓝色粮仓;粮食安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这一全新时期,“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的独特模式,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新常态”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我们无法规避的现实,全面认识新常态、增强经济发展信心、适应新常态、挖掘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新常态”对社会各方面提出了全新要求,尤其是对土地资源这一重要生产要素,要求在配置方面更加有效、合理,在开发利用方面更加集约、可持续。然而,我国陆地资源开发及利用总体特征是总量大、人均少、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粗放型发展,后备资源开发补充有限。这不仅是与新常态发展不相适应,而且为事关国计民生的粮食问题带来巨大挑战。

粮食问题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进入新常态,土地、资源供需形势发生变化、人们食品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陆地生态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粮食供给形势将日益严峻,世界各国把解决粮食危机的目光转向了辽阔的海洋。国家对蓝色资源的粮食供给潜力高度重视,也充分说明发展海洋产品是缓解粮食安全压力的重要途径。与此相呼应,有效开发“蓝色资源”,创新发展“蓝色粮仓”建设将成为今后海洋发展的重点。“蓝色粮仓”建设不仅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而且是海洋经济发展重要动力,更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海洋经济“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产业。

2 “蓝色粮仓”及其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需求多样化,可持续开发“蓝色资源”成为了全球新趋势,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制订计划,确保海洋粮食供给和营养安全。美国坚持“保护在前开发在后”理念,通过法律和科技等手段改善渔业生态系统;英国通过财政支出、建立海洋数据网络等方式对海洋实施管理和保护;日本通过建设海洋牧场、推进远洋开发等措施有效开发和利用“蓝色资源”;韩国、挪威、印度、墨西哥等国家都制定了相关措施保护和管理“蓝色资源”,创新发展海洋渔业。我国对“蓝色资源”开发管理起步较晚,但是“蓝色资源”潜力巨大,比较优势明显。我国耕地资源约束加强,海洋产品增长速度高于陆地,而且充足的“蓝色资源”为“蓝色粮仓”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障。率先发展“蓝色粮仓”不仅有利于拓展粮食生产空间,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而且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特色海洋经济发展格局。

2.1 “蓝色粮仓”的内涵

“蓝色粮仓”是继“蓝色经济”“蓝色革命”“蓝色产业”等诸多海洋开发概念后新的关键词,与陆地的“绿色粮仓”相对应,我国学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由不确定到确定,基于不同视角提出了相应见解。基于资源开发视角,将“蓝色粮仓”视为以可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为劳动对象,以蓝色海域和近海滩涂为主要作业场所,通过增养殖、捕捞和加工海洋生物资源,为人类持续提供初级及加工类海产品。卢坤等[1]基于产业链视角,认为“蓝色粮仓”建设直接关联产业包括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和海产品加工业;除此之外,还包括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与海水养殖、海洋捕捞和海产品加工具有紧密经济关联的上下游细分行业,如资源保护与增值业、海产品市场贸易等。韩立民等[2]认为,“蓝色粮仓”是在国家粮食安全和海洋强国建设背景下,以保障国民食物供给、优化膳食结构、推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以海洋空间为依托,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为手段,以现代海洋高新技术应用为特征,以海洋水产品生产及其关联产业为载体的海洋食物供给系统。也有学者认为“蓝色粮仓”即海洋渔业[3],我国近海、外海渔业资源都很丰富,“蓝色粮仓”泛指海洋中一切可供人们食用的鱼、虾、蟹、贝、藻等海洋生物资源[4]。

综合学者的研究及对相关文献的综合梳理,本研究将“蓝色粮仓”概念界定为:在国家粮食安全和海洋强国建设背景下,以保障国民食物供给、优化膳食结构、推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以“蓝色资源”为依托(包括海域、沿海滩涂和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洋高新科学技术对“蓝色资源”进行充分开发、保护和利用,以保证国民食物安全的海洋产品及其关联产业的海洋食品供给系统。

2.2 “蓝色粮仓”的特点

(1)系统性。“蓝色粮仓”是对海洋资源整体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蓝色粮仓”是一个开放性、协调性、多样性,高科技的综合整体,是由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产品加工和生态保护等各子系统构成,各个子系统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这要求“蓝色粮仓”建设不能超越海洋资源在开发条件下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2)区域性。受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和开发模式的影响,“蓝色粮仓”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海洋气候、洋流、水质、地理环境和开发模式都会形成多样化的生物群落,导致“蓝色粮仓”区域性差异。区域性决定了渔业资源有分布的广泛性和跨区域性,为我国海洋产品多元化提供了基础,保障了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优化和健康水平的提升。

(3)规模性。规模性是“蓝色粮仓”的最重要属性。广阔海域和适宜的海洋环境为“蓝色粮仓”进行规模建设提供了可能。“蓝色粮仓”利用优质海洋资源通过人工培育、营造生物生存和繁殖环境以及现代生物控制技术形成规模发展。规模发展更加注重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出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出水平,而且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

(4)波动性。“蓝色粮仓”波动性较大,主要来自2个方面的影响。①人为因素:受人为捕捞、环境污染、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蓝色粮仓”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②自然因素:气象、水文环境、自然灾害等会给“蓝色粮仓”建设造成极大的危害,给“蓝色粮仓”建设带来风险。

2.3 “蓝色粮仓”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蓝色粮仓”建设已逐渐开展,但在发展中受海洋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开发模式、产业结构和管理水平等“瓶颈”的制约,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1)资源环境约束加强。我国近岸海域生态功能有所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海水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赤潮等海洋生态灾害频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入海河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局部海域污染严重。一些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受损,海洋渔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失调。传统资源供给面临挑战。

(2)管理体系不健全。①产权不明。我国的“蓝色资源”目前存在2种性质:一种是公共资源,主要是远海部分,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会产生使用者间的博弈和“公地悲剧”,进而导致开发效益降低或者成本增加以及渔业资源总量的下降;另一种是非公共资源,主要是近海部分,这一部分的使用权归个人或企业所有,无偿或低价使用极易造成对海洋资源过度使用和资源衰竭。②多头管理。虽然我国已经制定相关的海洋管理法律法规,但因不同法律法规的制定背景和目标不同,依然存在多个政府部门交叉管理的局面,这增大了海洋管理部门的管理和协调难度,降低了管理效率。

(3)应对灾害能力不足。海洋自然灾害是“蓝色粮仓”建设中的重大威胁。我国风暴潮、海浪、海冰等海洋灾害比较频繁,破坏力极强,对“蓝色粮仓”建设是巨大考验。目前我国应对海洋灾害的能力仍有不足,可能对“蓝色粮仓”建设造成损失。

(4)产业结构不合理。“蓝色粮仓”建设中的产业结构主要是渔业结构,目前我国渔业发展整体上是规模扩张和资源消耗的粗放模式,渔业结构中三次产业的比重失衡问题严重:第一产业占总产值绝对比重较高,产能过剩;第二产业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较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绝对比重较低。

3 “蓝色粮仓”建设分析

3.1 功能定位

“蓝色粮仓”建设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国家粮食安全、“一带一路”的海陆统筹起到了重要的联动融合作用,因此,准确定位新常态下“蓝色粮仓”建设意义深远。

3.1.1 “蓝色粮仓”建设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海洋生物多样,是人类生活的食物来源之一;海洋产品富含各种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高营养、低脂肪是人体健康的重要需求。随着海洋开发和科技进步,我国海洋产品总量日益提高,海水养殖和远洋渔业产量稳步增长。海洋产品增长速度和边际产量明显高于陆地,高产量、高品质的海产品为人们带来“食品红利”。目前,我国土地过度开发和生态污染加剧,陆地可利用空间逐渐减少,产出效率急剧下降,这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总量、质量和空间。加快“蓝色粮仓”建设将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和拓展粮食生产空间。

3.1.2 “蓝色粮仓”建设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蓝色粮仓”建设依据优势地理区位、产业基础和科技资源,建设海洋食品生产基地,不仅能够形成规模经济,增加就业,而且能够辐射周边地区的经济势能,形成区域产业交流态势,带动腹地(尤其是陆地)区域联动。“蓝色粮仓”建设可以有效整合跨国、跨校科研团队技术力量,优化渔业科技资源布局,形成渔业产业链和主功能区优势服务格局,有利于挖掘海洋资源的生产潜力,提高人民生活所需的海洋生物资源的初级及精加工产量和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形成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3.1.3 “蓝色粮仓”建设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

“一带一路”建设要求地区间的互联互通、非零和博弈,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经济交流和合作的新平台。建设“蓝色粮仓”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好地吸收和借鉴国外在渔业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同时有利于国内海产品“走出去”。增强海产品深度加工、高端加工与多元化种类开发上的优势,可以为“一带一路”提供贸易支撑,促进各个地区间的经济融合,将有效推动互联互通的实现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

3.2 “蓝色粮仓”的建设基础

3.2.1 海洋资源丰富

我国海域纵跨3个气候带,深水岸线较长;拥有海洋生物2万余种,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拥有世界海洋大部分生态系统类型,具有各异的环境特征和生物群落。目前我国海洋空间资源稳步开发,呈现出快速化、立体化和国际化趋势。

3.2.2 海洋基础设施完善

我国是个渔业大国,也是渔船大国,世界造船大国地位不断巩固,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3大指标市场份额保持世界领先。海洋工程建筑业快速发展,重大海洋工程稳步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加快,港口集疏运网、能源保障网以及水资源保障网逐渐完善。

3.2.3 供需市场强大

对于每一例会诊的案例,带教的主管药师和实习生必须进行随访,进行重点用药监护,及时跟踪患者治疗的转归。对于新出现的用药问题,及时向上级药师汇报,并给临床提供药学支持,给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合理用药教育等。对于比较有启发意义和符合教学目的的案例,由学生写出教学药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不断提高,中等收入人群逐渐扩大,消费意识也随之转变,更加追求食品的安全、品质和性能,消费需求呈现出向多样化、高端化、服务化发展趋势。我国居民的海产品消耗量一直稳步上升,对进口海鲜的需求量也日益加大。

我国海洋渔业克服了自然灾害频发、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不利因素,保持稳步发展态势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近海捕捞保持稳定,远洋作业海域拓展,亚洲最大拖网加工渔船赴南极开展磷虾捕捞。海水养殖业稳步增长,“海上粮仓”建设势头正旺,首批2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获批。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正式对外公开挂牌交易,促进了与东盟国家海洋渔业互联互通。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布国内渔业捕捞和养殖业油价补贴调整措施,推动渔民转产转业和渔船更新改造。

3.3 建设理念

新常态下,“蓝色粮仓”发展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产业结构也更加合理,建设理念不断创新。

3.3.1 创新理念

新常态下,生产要素成本趋于上升,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生产要素高强度投入转向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这个阶段,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创新能力不足,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因此,建设“蓝色粮仓”中创新理念显得尤为重要,要从产业间分工合作为主转向产品价值链分工合作为主,从松散型合作转向机制化合作推动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合作。应依据国家一系列海洋法律法规积极创新管理模式、转变海洋渔业发展方式,尤其是要以海洋渔业的需求和供给为着力点,创新培育和发展新的海洋经济增长点。在扩大需求方面,鼓励和引导海产品消费,创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在供给侧,加强生产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渔业进行结构性改革提升海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供给侧管理重在海洋产业升级,通过鼓励企业创新扩大增殖养殖规模、合理优化养殖品种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优质服务,对落后的企业进行并购和重组,推动海产品发展,从而保障“蓝色粮仓”建设。

3.3.2 绿色理念

“蓝色粮仓”建设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应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注重发展和生态的双赢性,这既是发展理念又是发展举措。资源丰富的海洋是人类重要的“粮食宝库”,人类不能仅对其无限索取,还应顺应其发展规律合理利用,绝不能竭泽而渔。粗放型、消耗型的传统海洋发展理念已不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质量效益集约型成为新常态的发展中心。因此,建设“蓝色粮仓”过程中,应不仅追求海洋提供优质丰富的食品,更应该注重科学规划、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多措并举,促进海洋生态优化,实现海洋发展和生态安全双赢。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提高产业准入门槛,积极开发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

3.3.3 协调理念

“蓝色粮仓”建设应坚持协调发展。要明确协调既是发展手段也是发展目标,协调注重发展的整体性、联动性发展,注重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当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阶段,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逐渐深化必然会加快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新常态下,建设“蓝色粮仓”过程中对海洋资源要有敬畏之心,创新开发理念,摒弃传统的粗放、低端开发,创新海洋产业,以高科技引领中高端产品生产,对海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结构高质化,努力延伸海洋生物食品上下游高端关联产业的链条,不断增强海洋蓝色食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在海洋空间开发层面,结合海洋资源、环境和生态之间差异化进行合理布局,打破布局趋同化,根据海域开发内容对海洋进行功能区划,同时,海洋开发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向深远海进军。对于近岸海域,应充分发掘利用现有海洋资源潜力和发展基础,对可利用岸线、滩涂空间和浅海生物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养护,促进大部分经济鱼类形成渔汛,这既能保障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又能保障“蓝色粮仓”安全、优质、充裕和可持续。注重近岸与远海综合发展,既要改善近岸浅海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设施,强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又要做好深远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打造集养殖、冷藏、加工于一体的远海“养殖产业链”;要注重质量与安全协同发展,既要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又要加大违法惩治力度;要注重生产与生态和谐发展,既要改变传统掠夺式、毁灭式的收割方式,又要加大生态环境、自然岸线的保护力度,实现海洋渔业生产和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3.3.4 开放理念

“一带一路”的核心要求是互联互通,“蓝色粮仓”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与之相适应,坚持开放理念,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摒弃传统思想,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质量和水平,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完善海陆联运集疏运网络。扩大开放领域,要放宽准入限制,在完善的法律保障下,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吸引国内外投资,推动产品、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提高海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3.5 共享理念

共享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①“蓝色粮仓”建设必须摆脱惯性思维,树立共享发展理念,以共享的理念驱动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国内外巨大的创造力为“蓝色粮仓”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创新动力和技术支持,促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信息的利用。②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效率。共享的本质是资源优化配置,庞大的信息在完善的共享平台上可以高效的流通,降低信息不对称性,方便快捷的辐射到相对薄弱的地区,促进国内“蓝色粮仓”共同发展。③共享理念中的关键是共建、合作和互助,要层层负责,人人担当,积极推进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提高劳动参与率,激发生产要素活力。

4 “蓝色粮仓”建设策略与政策支持

新常态下,“蓝色粮仓”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优化建设策略,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因势而进,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促使海洋资源为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必须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遵循现代科学管理原理,合理规划,保障海产品有效供给,推进“蓝色粮仓”健康有序发展。

4.1 创新驱动策略

进入新常态,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强,海洋产品的供需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加快创新和推动发展动力转换势在必行。创新是“蓝色粮仓”建设的核心驱动力,“蓝色粮仓”建设应立足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实践创新等方面,推进渔业科研布局、“蓝色智库”、渔业制度和渔业管理建设,通过“政企合作”“校企联合”“企研组合”,整合科技力量和管理经验进行重点攻关,积极发展生态渔业,降低资源消耗,提高渔业产量,保障渔业产品安全;发展增值渔业,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利用科技投入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满足需求的优质化、高端化、服务化要求。我国“蓝色粮仓”建设主要依赖于以传统渔场、海水养殖区和海洋资源保护区构成的海洋渔业保障区,这一渔业保障区为“蓝色粮仓”提供了养殖海产品与捕捞海产品的源头,也为“蓝色粮仓”建设的上下游行业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要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海产品的营养及附加价值关注程度与需求程度提高,因此对“蓝色粮仓”的产业链建设更要关注每个环节:海水种苗行业要注重养殖物资的选择;海水养殖业要注重“因海制宜”、多品种、多模式发展;海洋捕捞业应该注意海洋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捕捞技术与装备的升级与捕捞作业的周期性;海产品增养殖加工业应注意提高其经济附加值、物流配送体系升级、资本技术密集性等。

4.2 空间拓展策略

现代“蓝色粮仓”的建设必须要依靠科技的不断创新,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掘海洋资源,拓展海洋产业的发展空间。要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将地区近海渔业拓展到深海区域;做好对渔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以及渔场探寻能力,突出从业人员捕捞经验,充分发挥地区人才优势,有效地带动本地区的渔业发展。

4.3 信息科技助推策略

我国海洋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研机构的雄厚实力和高新技术力量。因此,我国“蓝色粮仓”建设应充分重视渔业科研布局、“蓝色智库”建设、技术推广方向与重点攻关领域;通过“政企合作”“校企联合”“企研组合”,整合科技力量,研发升级技术,围绕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产品加工等核心产业进行重点瓶颈技术攻关。与此同时,要注重创新技术的推广与培训,尽可能提高从事海洋渔业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

4.4 海陆统筹策略

近海方面,对传统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业要集中进行合理规划,降低成本和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和效率。深远海方面,以产业升级转型为契机,以高科技为引领,重点放在远洋捕捞、精品养殖和深水大网箱养殖等方面。加强对海水质量的监测工作,建立健全海洋渔业水质的安全预警机制,加强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养护与修复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的休渔期制度,严格控制捕捞强度与养殖密度,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增长。未来,我国还应重点扶持和发展海洋规模产业,形成集聚经济,促进海洋水产品养殖单产水平稳步提升,对于一些低端、粗放的渔业企业要进行技术改造、并购重组,要培育新兴力量,近海和深远海双向开发,带动我国海洋产业的全方位发展。

5 结语

“蓝色粮仓”建设能够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发展壮大我国海洋经济。“蓝色粮仓”的有效建设需要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和海产品加工业的均衡发展作为保障,同时需要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产业经营主体、涉海高校和科研机构、上下游关联企业等多方参与主体的通力配合与协作,积极学习与借鉴国内外先进海洋渔业技术,加强开放、交流与合作,吸引外来资金注入,创新管理理念,助力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

[1] 卢坤,周娟枝,刘晓宁.“蓝色粮仓”的概念特征及其演化趋势[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5-39.

[2] 韩立民,王金环.“蓝色粮仓”空间拓展策略选择及其保障措施[J].中国渔业经济,2013(2):53-58.

[3] 兰圣伟.深耕“蓝色土地”建设“蓝色粮仓”[N].中国海洋报,2014-07-30(A3).

[4] 陈新洲,徐冰.粮食安全需要“蓝色粮仓”[J].瞭望,2009(43):34-35.

TheConstructionof‘BlueGranary’inNewNormal

LIU Yang1,PEI Zhaobin1,JIANG Yiying2

(1.The School of Law,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 116023,China; 2.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25,China)

China’s economy has entered the new normal with the pursuit of quality and efficiency.The construction of “blue granary” is an important developing strategy proposed in the new normal.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onnotation of “blue granar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atic,regional,scale and fluctuation.It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rengthening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onstraints,imperfect managing system,insufficient ability to cope with disasters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other issues.On this foundation,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blue granary” was put forward from four aspects of innovation driven,space expans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boost and land-sea coordination,such as: the function location is to guarantee the food security,economic growth and “Th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are rich marine resources,the perfect infrastructure and powerful supply and demand market,and the construction concept is innovation,green,coordination,openness and sharing.

New normal,Blue granary,Food safety,Marine fisher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7-07-15;

2017-11-16

2018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委托课题“辽宁滨海旅游生态补偿模式构建研究”(2018lslktjd-006);2016年度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辽宁省海洋经济供给侧改革及政策组合研究”(W201608);大连海洋大学社科联2016年度课题立项“辽宁省海洋经济供给侧改革研究”(2016xsklyb-17);2016年度辽宁省法学会海洋法学研究会重点课题“辽宁省海洋经济供给侧改革与法律对策研究”(2016hyfxyjh05).

刘洋,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海洋管理和渔政管理

裴兆斌,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海洋法和行政法

P745;F326.4

A

1005-9857(2017)12-0003-06

猜你喜欢
海产品粮仓蓝色
新时期海产品无机砷检测与含量控制策略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撂荒地变粮仓 有机种植出效益
蓝色的祝愿
蓝色的祝愿
粮仓
蓝色使命
树懒的粮仓
蓝色的五月
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交易总额超3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