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艳,娄全胜,谢健,李骞
(1.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 广州 510300;2.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广州 510275)
深圳湾海岸带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和趋势预测
罗艳1,娄全胜1,谢健1,李骞2
(1.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 广州 510300;2.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广州 510275)
文章以深圳湾海岸带为研究对象,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2001年和2009年遥感影像解译信息,建立空间信息库并叠加分析,获取景观类型动态转移数据矩阵,得出2001-2009年深圳湾海岸带景观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变化特征,即红树林、建设用地和河流的面积有所扩张,湖泊、滩涂沙洲、林地、浅海水域和绿地的面积有所减少。同时,应用马尔科夫模型对海岸带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得出浅海水域、滩涂沙洲、湖泊、林地和绿地的比重将继续下降,建设用地和红树林的比重将持续上升,河流的比重基本不变的结论。由此提出深圳湾应加强对填海造地工程的规划,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科学用海和生态用海。
海岸带;景观格局;趋势预测;深圳湾;海洋生态环境
海岸带是潮间带及其两侧一定范围内陆地和浅海的过渡地带。作为第一海洋经济区,海岸带也是地球环境动力系统最复杂和地表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带[1]。诸多内外因素尤其是人类活动易导致海岸带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复杂化[2-3],基于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变化的空间信息研究景观的时空变化、分析其变化原因以及预测其变化趋势,可为区域景观的管理和规划提供决策依据[4]。
随着人口和产业向沿海城市不断聚集,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土地价格猛涨,大多数沿海城市通过填海造地增加土地资源。深圳市作为我国沿海首个经济特区,自1980年至今已开展过多次较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工程,尤其20世纪90年代是深圳市填海造地高速增长阶段,其中以深圳湾较为典型[5]。大范围的填海造地工程改变了深圳湾的自然岸线形态,同时可能给周围的海陆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本研究采用深圳湾海岸带2001年和2009年2个时期的卫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并开展空间叠加分析,反映该地区8年间海岸带景观格局的空间变化规律;同时,应用马尔科夫模型模拟动态演变过程,预测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为深圳湾海岸带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深圳湾亦称后海湾,是深圳3大海湾之一,整体呈SW—NE向延伸,口门外与伶仃洋东槽矾石水道-暗士顿水道相接,平均水深2.9 m,自然水深一般不超过5 m,是半封闭的小海湾[6]。
海岸带是陆地系统和海洋系统的交界地带,其范围划分尚无统一标准[7]。目前大部分采用的划定原则是海岸线向陆延伸5 km或10 km,向海延伸5 km或10 km或至15 m等深线[8]。为保留海岸带景观的完整性,本研究拟向陆侧以沿海城市干道为界,无干道处则以邻近山体向陆侧边界为界;向海侧以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分界线为界。由此界定研究区面积约为9 834.21 hm2。
研究数据来源于深圳市2001年Landsat-TM 影像和2009年SPOT影像。在ArcGIS10.0软件下,将计算机解译和目视解译相结合提取景观信息,将2001年最小斑块(面积为0.27 hm2)作为2个时期影像识别斑块的最小面积,以保证分辨率统一。
根据实地考察和影像分析确定解译标志,将海岸带景观分为浅海水域、红树林、滩涂沙洲、河流、湖泊、建设用地、林地和绿地8个类型。其中海水范围内均为浅海水域,红树林在海岸带边缘呈带状分布,深圳湾长期填海造地产生的大片人造滩涂归为滩涂沙洲,绿地主要是早期陆地未开发的绿地和城市绿化用地。
采用ArcGIS10.0软件生成矢量数据和建立空间信息库,并通过空间叠加功能生成景观类型动态变化图,从而获得动态变化数据库,由此得到2个时期深圳湾海岸带景观类型转换矩阵,进一步分析各景观类型间的转化特征。
马尔科夫模型是关于时间发生的概率预测模型。马尔科夫过程是指在一系列特定时间间隔下,某亚稳态系统由t时刻状态向t+1时刻状态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要求t+1时刻的状态只与t时刻的状态有关[9]。大量研究指出,景观变化预测是由各景观类型之间相互转化的转移概率矩阵决定的[10-12],近年来学者们已经开始采用马尔科夫模型来预测景观格局未来的变化趋势[13-16]。
本研究以2001年和2009年深圳湾海岸带景观的解译结果为基础,通过马尔科夫模型计算得到面积和概率转移矩阵,从而预测2017年和2025年深圳湾海岸带景观变化情况。
2001—2009年研究区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如表1所示。由表1可得出2001—2009年研究区各景观类型面积变化情况(表2)。
表1 2001—2009年深圳湾景观类型转换矩阵 hm2
表2 2001—2009年深圳湾景观类型面积变化情况 hm2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2001—2009年深圳湾海岸带的红树林、建设用地和河流的面积有所扩张,而湖泊、滩涂沙洲、林地、浅海水域和绿地的面积有所减少;变化率最大的是湖泊,最小的是河流。
(1)红树林是增长率最高的海岸带景观类型,增长来源主要是浅海水域、滩涂沙洲和绿地。深圳市生态建设红树林修复示范工程自2007年正式启动,深圳湾海岸带先后开展“深圳湾滨海休闲带工程”“福田凤塘河口红树林修复示范工程”和“深圳湾滨海红树林修复工程(一期)”等项目,红树林面积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深圳湾红树林整治修复工程成效较显著。
(2)建设用地的扩张也非常明显,新增面积最大,来源主要是绿地、浅海水域、林地和滩涂沙洲。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历年统计数据,2001—2009年深圳市GDP从2 482.49亿元增长到7 786.79亿元,人口从724.57万增长到954.28万。经济的迅速增长和人口的快速增加需更多的城市建设用地支撑,在滨海范围内开展大规模填海造地工程是解决土地资源缺乏问题的有效途径。广东省填海造地活动十分频繁,填海面积较大,尤其是2004年和2007年[17];曾辉等[18]在对深圳市1988-2007年湿地景观动态变化及其成因的分析中也指出,2000-2004年深圳市大量可开发的农田和园地几近消失,为增加建设用地而开展的填海造地工程导致滨海湿地迅速减少。
(3)湖泊减少态势最为明显,主要转为建设用地和绿地;浅海水域面积减少最多,主要转为建设用地和绿地,新增来源主要为滩涂沙洲;滩涂沙洲总体呈减少态势,主要转为浅海水域和建设用地,新增来源主要为浅海水域;河流面积有所增加,林地和绿地面积都有所减少。
根据表1得到2001—2009年各类海岸带景观类型的转移概率矩阵(表3)。
由2001年研究区海岸带景观类型的面积比,得到初始状态概率向量P(n-1),以8年为一步长,在MATLAB7.1软件下编程和运算,当n=1时预测年份为2017年,当n=2时预测年份为2025年,以此类推,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2001—2009年深圳湾景观类型变化转移概率矩阵
表4 深圳湾海岸带景观变化的马尔科夫过程预测
通过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未来如按照现有海域开发规模和海域使用政策,浅海水域、滩涂沙洲、湖泊、林地和绿地的比重将继续下降,但下降速度变缓;建设用地和红树林的比重将继续上升,但上升趋势减缓并趋于稳定,其中建设用地在各景观类型中的增长速度最快;河流的比重将基本不变。
2001—2009年深圳湾海岸带的红树林、建设用地和河流的面积有所扩张,湖泊、滩涂沙洲、林地、浅海水域和绿地的面积有所减少。从马尔科夫模型预测结果看,如保持深圳市人口和经济的高增长模式并以现有的海域使用和开发模式作为支持,须不断占用海域海岸带资源。深圳湾是深圳市最早发展的地区之一,作为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重要的海洋资源,深圳湾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海洋生态价值。深圳市经济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填海造地工程,这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深圳市发展用地不足的问题,但填海造地改变海域自然属性,将给深圳湾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因此,在填海造地工程实施前应做好充分规划,开展必要的生态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实现科学用海和生态用海,从而保障深圳湾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地位升级背景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利用马尔科夫模型对于研究一定区域面积内的海岸带景观动态变化较适宜,这是由于一定区域内不同海岸带景观类型之间具有相互转化性。但海岸带景观类型之间的转化过程包含较多尚难用函数关系准确描述的事件(如空间转化),需结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变化进一步综合分析。
[1] 李振,黄海军.胶州湾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10(4):71-76.
[2] 欧维新,杨桂山,李恒鹏,等.苏北盐城海岸带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地理科学,2004,24(5):610-615.
[3] 王颖,季小梅.中国海陆过渡带:海岸海洋环境特征与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11,31(2):129-135.
[4] 杨帆,赵冬至,索安宁.双台子河口湿地景观时空变化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8,23(1):51-56.
[5] 刘中民,张德民.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及其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60-64.
[6] 宋红,陈晓玲.基于遥感影像的深圳湾填海造地的初步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3):259-263.
[7] 黄宁,杨绵海,林志兰,等.厦门市海岸带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2,31(12):3193-3202.
[8] 苏胜金.七年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综述[J].海洋开发与管理,1988,5(2): 33-35.
[9] 施仁杰.马尔科夫链基础及其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1-3.
[10] 罗艳,杨树华,徐淑升,等.龙川江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趋势预测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6):29-33.
[11] 张海龙,蒋建军,解修平.基于GIS和马尔科夫模型的渭河盆地景观动态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7):119-124.
[12] 除多,张镱锂,郑度.拉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6):869-877.
[11] 王方雄,王博,杜研,等.基于GIS/RS的旅顺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31(2):84-89.
[12] 汪文勇,向渝,董传坤,等.用马尔科夫模型优化分布式最小连通支配集算法[J].电子学报,2010,38(10):2441-2446.
[13] 贾胜韬.曹妃甸工业园区地表景观格局变化预测分析[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5:1-55.
[14] 苏木兰,戴文远,黄华富,等.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海岛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以福建海坛岛为例[J].热带地理,2016,36(6):1005-1018.
[15] 李利红,张华国,史爱琴,等.基于 RS/GIS的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滩涂湿景观格局变化分析[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3,28(1):129-136.
[16] 何东进,林立,游巍斌,等.闽东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演化及其模拟[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3.33(2):97-105.
[17] 张翠萍,谢健,娄全胜,等.广东省填海造地的发展经验及对策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3,32(2):311-315.
[18] 曾辉,启辉,陈雪,等.深圳市1988-2007年间湿地景观动态变化及成因分析[J].生态学报,2010,30(10):2706-2714.
TheLandscapePatternCharacteristicsandForecastoftheCoastalZoneinShenzhenBay
LUO Yan1,LOU Quansheng1,XIE Jian1,LI Qian2
(1.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SOA,Guangzhou 510300,China; 2.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The Shenzhen Bay coastal zone was regard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upported by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ology,images of 2001’s and 2009’s were interpreted.The dynamic transfer data matrix of landscape types were obtained through the constructed space information base and overlaid the two kinds of vector maps.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in Shenzhen Bay coastal zone were also obtained from 2001 to 2009.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ea of mangroves,construction lands and rivers expanded,the area of lakes,beaches,forests,shallow waters and green field decreased.At the same time,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landscape patterns were analyzed and forecasted with Markov Chain Model.The result also showed,the proportion of shallow waters,beaches,lakes,forests,green field would continue to fall,the propor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mangroves would continue to rise,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rivers would stay unchanged essentially.Therefore,it is suggested that Shenzhen Bay should strengthen the planning of land reclamation,protect the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 make use of the sea in a scientific and ecological way.
Coastal zone,Landscape pattern,Trend forecast,Shenzhen Bay,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2017-03-21;
2017-09-30
2012年度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海洋科学技术局长基金资助项目(1257).
罗艳,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和海洋环境管理
P748
A
1005-9857(2017)12-00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