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昶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7)
本科类设计专业理论课程中参与式教学法的实践创新
邓 昶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7)
面对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内容千篇一律、教学目标单一、填鸭式教学等问题,参与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因为参与式教学法着重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于设计理论的教学有自身的特殊性,因而教学实践中要秉持学生主体地位、师生平等、教师主导的适度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学习参与的评价等原则,并结合实际,制定从准备阶段、开始阶段,到运行阶段、考核阶段的教学实施思路与方案。
参与式教学法;设计理论;理论教学;设计专业
在我国本科设计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中,设计理论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的设计技能的同时,具备较强的理论素养和创新意识。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中,从教师到学生都普遍存在“重技轻道”的意识,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设计理论课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相反却成为了“不受待见”的“公共课”,在有些学校甚至完全被边缘化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对理论课程的认识和态度密切相关,但从笔者多年从事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也与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好的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尽管不能提高课程地位,却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必须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强调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的今天,完善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文章拟在课程教学实践基础上,探索“参与式教学法”在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方式、方法,以期实现设计理论课程的良性教学。
设计理论课程在设计艺术教育中的边缘化固然与人们对理论学习的认识与态度有关,但不能忽视的是课程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对良好教学效果取得的重要性。令人遗憾的是,有一批理论课程的授课教师也受到了学生“重技轻道”认识论的影响,认为既然学生不愿意学,那么课程的教学设计也就没那么重要了。正因为课程教学中对教学设计的缺乏,不仅进一步加重了“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的恶性循环,而且造成了课程教学效果差的普遍事实。除了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外,设计理论教学中突出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课程教学内容千篇一律,脱离实际
设计理论课程虽然强调知识传授的专业性和理论性,但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人才培养必须与市场和社会接轨,必须与时俱进。所以设计理论课程的教授在注重培育学生系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除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理论性、经典性以外,也必须强调知识的时效性和实际性。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目前高校教授理论课程的教师,对理论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教学内容千篇一律,不管面对的是平面设计专业,还是室内设计专业,诸如《设计概论》《现代设计史》等课程的教授,讲授的知识和方法都一样,毫无专业针对性,学生也不感兴趣[1]。这种教学实践显然是与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不相吻合的。理论脱离实际,知识只是知识的教学结果,不仅会让学生丧失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更不利于对学生创造性设计思维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如果长期如此,那么设计理论课程不仅不能起到相应的人才培养的作用,而且将进一步陷入“教的不愿意教,学的不愿意学”的恶性循环之中。
1.2 课程教学目标单一,缺乏针对性
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所达到的结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般而言,课程教学目标涉及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情感。然而,在目前本科设计类专业中,理论课程的教授大多是围绕“知识”这一目标进行,而忽视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如此,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所定“知识”这一教学目标还尤其忽视专业的属性,即在室内设计专业讲授“设计概论”,其所传授的知识跟平面设计专业所定课程教学目标几乎完全一致。其实,不管是设计实践课程还是设计理论课程,作为教师都不应该将教学目标仅仅限定在某一方面,更不应该不分专业的“千篇一律”,而应在一个核心目标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的不同,丰富教学目标,培育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尤其是针对这种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更应该如此。对于设计理论课而言,不仅仅要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要针对专业的不同,培养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应对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
1.3 教学方法的“填鸭式”,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
任何方法都有长短,不可能适用所有对象、层次,甚至不同时期的学生,所以要辩证地看待每一种方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填鸭式”教学固然有其长处[2],但在面对学生思维极为活跃的高等教育阶段,特别是对于极具创造性思维的艺术类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从目前来看,部分高校教师在教授设计理论时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形式依旧是主流。这种只告诉学生“是什么”,而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的教学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要善于“扬长避短”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课堂教学的灵活多变,而非固步自封。
基于上述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革新了教学方法,试图通过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取长补短”和创新教学方法,来弥补或解决因理论枯燥或者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所造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笔者引入了参与式教学方法,并结合艺术设计的专业属性和设计类本科学生的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创新了参与式教学法在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思路与方案。
2.1 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内涵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或者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倡导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甚至设计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看法与意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力图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元互动和信息交流,使学生深刻领会和充分掌握课程知识,并且学以致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
从内涵上来讲,参与式教学法要求课堂教学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形式,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需求的多样性。具体来说,相较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有4个变化:第一是教学设计由教师独立决策转变为学生参与教学设计;第二是教学目标从单一的知识本位转变为学生本位,即课堂教学不再以传授知识为单一目标,转而关注学生在技能、情感、团队合作意识、创造思维等综合素质上的培养;第三是将原本静态的课堂教学改变为动态的课堂,因为参与式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第四是师生关系从主客体关系走向平等的“我”与“你”的关系[4]。
参与式教学法的上述几种改变,很显然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课堂关系的转变。也正因为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和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使参与式教学法在本科类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这种民主性与平等性,正吻合了设计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参与意识强烈、专业情结浓厚、实践能力较强的特点[5]。
2.2 在设计理论课程中的应用原则
尽管参与式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具有上述共性特点,但由于专业、学生层次和课程内容的不同,其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亦有所不同。因为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人才培养诉求、不同的学生层次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不同的课程内容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所以,在实际应用包括参与式教学法在内的其他教学方法时,必须要考虑实际情况。有鉴于此,我们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认为参与式教学法在设计理论课程中的应用,要根据设计类专业的专业属性、学生特点以及理论课程的教学要求,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2.1 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根据参与式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又是课堂教学的对象和参与者。这就决定了学习者的作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推动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步进展。特别是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应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来落实课堂教学的内容与任务。这不仅是因为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具有自主意识较强、敢于标新立异的特点,更是由于他们的情感趋于感性,喜恶分明。加之,设计理论课程相对枯燥,所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2.2.2 强调师生参与的平等性 在设计理论课程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法时,必须改变师生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一方面是因为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将拉大师生间的距离,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将限制设计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散;另一方面则是设计艺术类学生追求主体存在、表达个人意见和想法的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浓厚。所以,为了使参与式教学设计能得到有效的推进,解决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学习者过于被动的情况,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平等地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这里,教师不再是“教”,而与学生一样是参与者。
2.2.3 教师主导课程的适度性 尽管参与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教师的平等参与和高度的学生主导并不等于教师放弃课堂管理而放任自流。特别是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在应用参与式教学法时,如果过度地放而不管,则学生的诸如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创造意识浓等特点就会瞬间转变成“惰性”两字;反之,则又容易限制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意识,不利于课程教学的推进。所以,在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法,既不能完全地放任自流,也不能过度管理,既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但又不能完全放弃教师作为主导课程的作用。因为教师的适度管理,不仅将有利于课堂秩序的组织与维护,也将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2.4 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参与式教学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包括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进度安排等环节的设计,但在各环节设计上,其中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要有针对性。一般而言,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遵循两点基本要求:一是与课程知识的传授相关,吻合学生的兴趣诉求。譬如,在《现代设计史》课程上,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某一设计大师或某一类设计经典作品作为教学内容,而不能选择一个设计实践的课题;二是要符合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诉求,鼓励标新立异但不能超脱专业范畴。譬如在设计史论课程中,建筑设计专业可跨界选择平面设计一类的课题,但不能选择与专业关系不大的戏剧影视。究其原因,这一方面是由于课程性质是理论课,课程任务不等同于实践课;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设计类学生感性思维占主导,选题时往往不能很好把握好方向,所以学生在参与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适度地引导和管理。
2.2.5 注重对学习参与的评价 课堂教学不能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这不仅是因为科学的评价是判断教学的实际效果,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实施的重要方式,更是由于客观、合理的评价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应用参与式教学法的设计理论课程教学而言,也是如此。只是评价要改变以总结性考试评价为主导的模式,而要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甚至要将过程性评价作为学习评价的主要方式。因为参与式教学方法下,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团队协作、项目组织和思维发散等能力和素质。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灵活运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甚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评价方法。
参与式教学法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正统的参与教学法,另一种是传统教学方式与参与式教学法的结合。所谓正统的参与式教学法,即完全按照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进行,课堂以学习者和教学内容为中心,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沟通和积极互动,采取小班和小组相结合的形式,方法除教师讲授、提问及学生发言以外,还包括小组讨论、分享、角色扮演、影像放映、游戏及分享、头脑风暴等[6]。
目前,限于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教学资源的不足,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实践中仅能满足设计实践课程的小班教学的条件,而设计理论课程则大多采取4个合班或2个合班的形式进行,所以在教学条件上很难完全实施正统的参与式教学法,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则是相对实际的选择。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结合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实际,在课程教学中创新了参与式教学法的实施方案,满足了课程教学的需求。
为了明确参与式教学法在设计理论课程中的应用方式,起到经验普适的作用,笔者从教师实施层面,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
3.1 准备阶段
3.1.1 熟悉教学对象 当教师收到教学任务后,要了解课程教学的对象,包括专业方向、学生层次以及课程前后的学习情况等。只有事先熟悉教学对象,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且符合学生实际的实施思路。
3.1.2 课程目标设定 一般而言,课程目标涉及认知、技能、情感、应用等4类。设计理论在课程性质上来说,属于认知类,即包括介绍知识的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果完全按照将课程设定为以“认知”为目标,那么显然与参与式教学法的初衷相悖。所以,要切实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社会的诉求以及学科发展的层面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前提,制定符合教学实际的课程目标。
3.1.3 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是影响参与式教学法在设计理论课程中应用成功与否的关键。传统的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完全以理论讲解为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经典性,而往往缺乏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和理论应用于实践等层面进行考虑,因而未能受到学生的重视。教师如若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备课阶段,通过学生访谈、网络调研、二手资料查询等手段,了解学生的知识诉求和兴趣点,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要求,大致划定教学内容。
3.2 开始阶段
3.2.1 建立关系 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上课之初,要构建相对宽松、融洽的课程气氛,缓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生疏关系。可以采取诸如趣味活动、自我介绍、互相介绍等方式,加速互相之间的认识,消除隔阂。
3.2.2 课程介绍 对课程的介绍包括简要说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等内容,尤其要切实从设计的专业学习和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说明“为什么上这门课”、“这门课有什么意义”、“如何上这门课”等问题。对这些问题清楚解释,将有助于让学生配合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2.3 制定规则 规则的制定是确保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和取得较好效果的保障。这里的规则包括考核规则和学生参与教学的运行规则两个方面。其中前者,要改变以往考核以试卷考试(占比70%)和出勤率(30%)的综合考评为主的方式,而要制定更为合理的诸如出勤、任务与作业、课堂分享和开放式考试等的综合测评,甚至还包括自评、小组测评、教师总评等环节。后者即所谓“组规”,主要是确保小组运行的正常进行[7]。
3.2.4 小组分配 由于设计理论课一般是2个教学班或4个教学班组成一个合班,人数少则50—60人,多则100-120人,因而要求学生人人独立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显然难以满足。所以,将合班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是一个较为合适且符合教学实际的方式。小组分配可由班级委员会安排或学生自主选择,但原则上必须以学生所在的教学班为单位进行划分,而不应该跨班级组合。因为跨班级的小组组合会因关系的生疏和隔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互相之间的配合。除此之外,小组人数也应予以控制,如果合班人数不多,小组人数尽量控制在3-5人以内;如果人数较多,则宜控制在5-8人之内。
3.2.5 进度安排 教师作为课程的主持人或引导人,要划定课程大致的进度,譬如,可以给各小组确定一个报告提交或班级分享的时间,或是设定教师参与小组讨论的时间节点,但不宜干涉小组自身的运行进度。
3.3 运行阶段
3.3.1 教学形式的确定 参与式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除常用的案例讨论、冥想、陈述、一人一句话、嘉宾讲课、学生自己讲课、辩论赛等形式外,还有小组讨论及分享、角色扮演、趣味游戏、音像资料、头脑风暴等非常用的方式[8]。根据课程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形式,把握课程教学的大方向。
3.3.2 选题与教学设计 在形式确定的基础上,要做好选题和教学设计的工作。选题的原则我们在上文中已有提到,即一要与课程知识相关,二要符合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诉求。至于教学形式的设计则可以多样化,可以是自己讲课,也可以是趣味游戏,甚至可以是辩论赛等。
3.3.3 小组讨论与分享 任务高质、高效的完成离不开小组成员的集体参与,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所以小组的讨论和集体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原则上,小组的讨论要安排在课后进行,教师在必要时(譬如学生争论较大、小组任务推进较慢、小组方向偏离等)要参与小组讨论。在课后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要在课堂上分享小组的决策和进展情况。
3.3.4 教师点评与讲授 当课程运行一段时间之后,教师要针对各小组的进展情况和发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不同程度的点评,因为适度的点评不仅能纠正某些错误,而且可以重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要对某些内容作适当的讲解,但不仅仅是概念或知识性问题的解释,更应该从方法论的层面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或如何合作完成一项任务。
3.3.5 反馈与改进 在课堂的分享后,教师和其他各小组都应该积极地给小组予以意见反馈,但教师的反馈要遵循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尽量采取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不仅如此,教师作为课程主持人还要敦促小组根据反馈意见完成自身任务的改进。
3.4 考核阶段
(1)学生自评:小组当中的每一位学生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表现给自己评分,但要求学生客观写出自己参与了小组当中的哪些事情、具体做过哪些贡献。
(2)小组测评:小组要以“组规”为依据,对小组的每一位成员进行测评,为避免人情因素的过多干扰,成员的表现可由全体成员匿名投票完成,评定可分优、良、中、合格、不合格5个档次。
(3)教师总评:教师首先应根据小组的表现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分享情况等对小组进行总评,可评定为优、良、中、合格4个档次。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出勤率、学生自评和小组测评,逐一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
(4)开放考试:除了上述几个环节的考核以外,由于课程归属“理论”的性质,因而适度的考试还是有必要的,但不仅考试难度要降低,而且考试方式也要改变,要从闭卷改为开卷,并且考试内容要尽量紧靠学生参与教学的任务。
除以上几个阶段以外,参与式教学法在设计理论课程中应用效果的好坏,还与教学场地、讨论场所能否满足,以及电脑、音像、话筒等多媒体设备能否提高有一定关系。
笔者在多年的设计理论教学实践中,通过创新参与式教学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据统计,自广泛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后,《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中外城市建设史》《现代设计史》《设计概论》等课程的学生到课率达到99%以上,迟到早退的现象有明显改善。近三年来,学生考研率、就业率和自主创业率逐年增加。学生在校期间为企事业单位完成委托设计项目或设计策划案100余项;获得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31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7项;参加各类竞赛获奖163项;发表论文与作品63篇;获得专利8项。学生网上评教,设计理论课程模块平均测评值高达94.3分(满分95分)。由于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好、学生成材率高,教学成果于2016年获得湖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参与式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固然拥有多种优势,但并非只要运用就定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任何方法会因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专业、学生层次、学生性格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情况严重的甚至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鉴于此,在应用参与式教学法时,要在上述普适性方法基础上,充分考虑教学实际的多重因素,制定适宜“本土”的方案,以更顺利、更高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切实改变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现状。
[1] 刘卫.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研究[J].湖南包装,2015,29(3):97-99.
[2] 王世利,王智慧.“填鸭式”教学方法辩正[J].学理论,2012(33):225-226.
[3] 陈华.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形式与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06):159-161.
[4] 张广兵.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5] 王群.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 (05):23-24.
[6] 蒲永红.浅析参与式教学法[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6(3):224-226.
[7] 苏文平.参与式教学法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创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22(3):74-77.
[8] 蒲永红.浅析参与式教学法[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6(3):224-226.
湖南工业大学教改项目(编号:2015B32);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编号:17B077);湖南省社科联评审委员会项目(编号:XSP17YBZZ027)。
邓昶(1986-),男,湖南工业大学讲师、硕士。
E-mail:dengchang125168@126.com
2017-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