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春丽�の涔�丽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 这句话揭示了语文学习规律即与生活紧密联系,学以致用,用中学,学中用。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中“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这一特点要求语文课程的教学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沟通,与生活的沟通;要求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将学生与语文学习引向更为深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而“人文性”则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对学生的人生关怀、人性关怀。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实现一方面要求我们关注教学内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要“目中有人”,要在考虑教学内容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感受,要充分把握人文精神养育的特点并采取适宜的教育策略。人文意义的抽象性、模糊性,人文语言的混沌性、隐喻性,决定了人文教育不能用概念解释,而要给出一个特定的“场”,通过展开联想或想象,悟出意蕴和道理;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体悟力,让学生去感受,而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
语文学科的综合实践性以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质,都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探索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真实或类似真实的情境中去體会、感受、实践、思考,情境教学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因题设疑,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语文课文的标题通常极具深意,或隐喻、或概括、或提示线索等等,很多时候是我们进入课文学习的一把钥匙。因此,因题设疑,让学生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去研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常用的技巧。比如,教《烛之武退秦师》一课,就可以从解题和设疑入手。通过看注释,明确文题的意思是“烛之武使秦国的军队撤退”,然后引导学生就题目提出自己的疑问,诸如烛之武是谁,他为什么要退秦师,他是怎么使秦国的军队撤退的等等。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就比教师按部就班地介绍背景,串讲课文效果好得多。因为,学生被带到了一个问题情境之中,他们自己提出了问题,并要通过研读课文去解决问题。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就被调动了起来,这时教师的角色就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启发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的参与度都会大大提升。而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查阅注释和工具书,会回忆相关的地理和历史知识,会进行批注和讨论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学习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语文学习实践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思维能力等都在学习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开发。“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正是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任务情境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升。
二、造境激情,唤醒生活经验,促进理解和感受
在会读书的人眼里,文章不是一排排线性排列的文字,而是鲜活生动的生活场景,有色彩、有声音、有温度、有质感、有情感、有思想。感受文字的魅力,充分体味语文的人文意蕴,需要具备把文字读活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利用音乐、图像、生动的语言描绘等手段,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在头脑中再造文章描写的情境,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电影”,变成仿若身临其境的神游。比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就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赤壁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象,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感受下,去体味词人炼字之妙,体会“乱”“穿”“惊”“拍”“卷”的生动与传神,体会“千堆雪”的比喻形象,体会大自然的雄奇与壮美。还可以让学生回忆赤壁之战的盛况,直观欣赏或想象周公瑾“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自如,想象貌美如花的小乔与帅气英武的周瑜这对璧人琴瑟相和、谈笑风生的和谐与甜蜜。并引发学生思考为何词人会对周瑜的人生进行剪接,将“小乔初嫁了”和赤壁之战间几年的时间间隔忽略掉,将英雄美人、事业功绩并举?补充介绍苏轼写这首词时的人生际遇:爱妻王弗已逝,政治上遭遇挫折,被贬黄州任团练副史已经两年,四十七岁了,人生老大,功业无成。两相对比,心境凄凉。设身处地,如果你是苏轼,你会怎样?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对词人的慨叹、忧愁就深有体会了。然而,苏轼并没有囿于低沉,而能以“人生如梦”来开解自己,寄情山水,酹酒江月。将个人的身世之悲融入浩渺的时空,用千古的时光和不尽的江水稀释这份失意与悲苦——一勺盐放在一杯水里,你会觉得咸涩,放入一缸水、一河水、一江水中,谁又能品出它的滋味呢?学生从苏轼的达观中,应能学会豁达与乐观,体会“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哲理,从而能够更好地面对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和失意。
三、角色扮演,模拟生活情境,深入体会人物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我们可以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从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语言→情境→语言”的不断沟通结合,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对情境的认识,进而让学生感悟作品遣词造句的精妙,发展学生的语感。比如,教学话剧《雷雨》,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鲁侍萍和周朴园,让学生在表现人物的动作、神态,拿捏人物的语气、语调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情感与思想变化。通过一个个看似简单的句子,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从周朴园保留旧睡衣、旧摆设、保持“这间房子的窗户是不能随便打开的”习惯等细节,看出他对年轻时那段清纯、美丽的爱情的回味;从他与侍萍的矛盾的对往事的描述中,看出他的“姓梅的小姐”的美化事实里隐含的虚荣与势力;从他的幡然变色中,剥去他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他自私势利的真面目。而一旦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者课本剧表演,进入了剧本的情境之中,那么,他们对人物的性格、情感、思想的体会与评价就要深入准确得多。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色彩与魅力的感悟与欣赏也要深刻生动得多。
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情感课堂,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的艺术境界,融入情境,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的情思和遐想,引导他们做深入的解读和批判,熏陶他们的情操。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化抽象符号为形象的场景,化简约的语言为深刻的情思。让学生体会语文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情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将语文延伸到生活中去,让语文真正成为生活中的语文。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