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高职礼仪课程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礼仪课程属于行为养成型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礼仪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项目在行为目标评价模式的指导下,改革高职礼仪类课程教学模式,重构该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和教学评价模式,改善教学条件。实践证明,该项改革效果明显。
关键词:行为目标评价模式;高职;礼仪课;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邓志高(1964-),男,湖南武冈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管理学、职业教育学。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基于行为目标评价理论的高职礼仪教学模式研究”(编号:GDGZ14Z016),主持人:邓志高。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3-0070-05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礼仪课是指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礼仪类课程,该类课程因学校、专业的不同,在课程名称、课程内容等方面有所不同,有的开设“公关与礼仪”,有的开设“商务礼仪”,有的开设“沟通与礼仪”,等等。但是,尽管课程名称或内容不同,其课程性质却是基本相同,都属于养成型课程,而非技能型或知识型课程。所谓养成型课程,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的课程。顾名思义,技能型课程是以训练学生的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比如“绘画”、“计算机应用”,而知识型课程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比如“大学语文”、“法律常识”等。因此,礼仪课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但是,从高职毕业生的礼仪素养现状和一些研究成果来看,目前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效果不佳,具体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目标执行不力;第二,礼仪教学方法单一、且过于生硬,重“知”轻“行”;第三,礼仪教学内容不科学;第四,礼仪教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非专业化现象严重;第五,礼仪教学考核形式单调且不科学[1]。李晓宜提出高职礼仪教育存在“礼仪知识浩繁,难以穷举”、“礼仪知识繁琐,识记困难”、“书本知识实践转化困难”三大困境[2]。为此,改革高职礼仪课程的教学模式,对提高礼仪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理论依据
(一)行为目标评价模式
行为目标评价模式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由美国的当代课程及评价专家拉尔夫·W·泰勒(Tyler,R.W.)在当代行为主义理论和科学管理原理的影响下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一个有效课程必须回答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得到实现?基于此,课程的设计必须包括七个步骤,即:建立课程的目的和目标;按照行为和内容两个维度界定每一个目标;确定让学生表现教育目标所指行为的情景;选择和编制相应的评价工具;设计获取学生行为记录的方式和使用的计分单位;收集反映学生行为变化的有关信息;将收集到的信息与行为目标作比较[3]。
泰勒“行为目标评价模式”主张以目标为中心进行教学评价,并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认为课程编制也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第一次指出了教育目标、课程设计和评价过程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他看来,目标不仅仅是对学生应该如何行为的陈述,也是为了更清楚地告诉我们目标是课程与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课程编制是制订目标之后,根据目标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并评价目标实现程度的系统流程。该课程评价模式重视对教学效果的综合性评价,具有一套逻辑严密的评价程序,是教育评价史上首次出现、影响深远的评价模式,它的提出标志着课程评价科学化之肇始,对课程理论与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教学模式要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必须具备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所以,一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策略体系。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互相联系的因素,即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实现条件、教学效果评价。
教學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每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我们要研究的是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有效。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必须具有指向性、可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灵活性五大特点,教师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是有一定要求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有正确的教育理论或教学思想作为依据、要与教学目标相契合,要考虑实际的教学条件,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模式。
(二)行为目标评价模式对礼仪类课程的适用性
礼仪素养是高职学生培养的目标之一,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目前,在高职教育领域,礼仪类课程的开设十分普遍,绝大多数学校将礼仪作为通识教育内容,将所有高职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有的将礼仪作为专业基础课,要求一些专业必须开设,比如: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工作、艺术表演等大类专业。
葛楚华和黄碧蓉认为礼仪教学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充分了解与把握礼仪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让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4]。所以,礼仪类课程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礼仪规范,并通过实践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提高文明修养。
行为目标评价模式认为教育的真正目标是使学生的行为发生具有重大意义的改变,学生形形色色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就是教育目标,课程的编制和评价必须针对学生的行为而进行。课程编制要以改变学生的行为为目标,课程的评价就是判定学生行为变化实际发生的程度。所以,行为目标评价模式所秉持的教育思想能为高职礼仪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指导,是选择礼仪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最科学的理论依据。本项目基于行为目标评价模式,将教学目标作为课程设计和课程评价的导向和依据,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程序、选择实现条件、评价教学效果,以确保高职礼仪课教学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三、基于行为目标评价模式的高职礼仪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
1.礼仪类课程教学目标的内涵。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它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表现为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堂目标等等。同时,不同的课程,会有不同的教学观和不同的教学目标取向。依据美国学者艾斯纳关于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分类,本项目认为礼仪类课程属于行为取向型课程,其教学目标主要是期待学生的行为发生改变,强调目标的精准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这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课程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第二,教学目标应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所以,礼仪类课程教学目标必须指明课程结束后,学生在礼仪行为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2.确定教学目标的方法。首先,本项目依据泰勒的行为目标评价模式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通过问卷对高职学生、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主要了解学习者的社会特征、对礼仪的认知和态度,了解雇主对高职学生的满意度和需求,同时通过对礼仪类课程专家进行深度访谈,了解礼仪类课程教学的实际状况和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该类课程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的教学目标。接着,对课程内容自身的逻辑性、系统性进行再认识,将课程目标进行分解,使课程目标中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行为明确对应起来,形成具体可操作的单元目标;并借用泰勒的二维图表的目标陈述技术,即从内容和行为两个维度来描述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事实、规则、动作为主,教学的结果主要是在认知、情感、技能领域中复杂水平较低的行为。这些目标行为包括认知领域中的知识、理解、应用和分析水平,情感领域中的接受、反应和价值化水平,以及技能领域中的模仿、控制、精准和连接水平[5]。本项目运用泰勒的二维图表表述礼仪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见表1所示。
表1所示是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原理,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对学生礼仪行为的改变制定了具体的目标。
认知领域的目标。认知目标是指有关知识的结果。布鲁姆等将认知水平分成了6个等级,复杂程度由低到高,依次是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较高水平的目标等级包含并依赖较低水平的认知技能。那么,高职礼仪教学的认知目标应该达到第四级,即高职学生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应该达到知识、理解、应用和分析的水平。具体而言,知识水平是学生应该能够记忆或回忆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理解水平是学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领会礼仪规范,能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礼仪规范,或者发现各种规范之间的联系,得出结论;应用水平是指学生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在不同于学习时的环境下,运用先前习得的礼仪知识、礼仪规范;分析水平是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对高职生的更高要求,期待学生界定出礼仪的逻辑错误,或者区分礼仪现象、礼仪精神、礼仪文化等。
情感领域的目标。情感目标是指学生对待该课程内容的态度及价值判定。布鲁姆根据价值内化程度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5个等级,即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个性化。沿着这个等级越往上,学生就会越用心,越投入,越依靠自己,逐渐让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受别人支配[5]。高职礼仪教学的情感领域目标要求达到第3级,即接受、反应与价值化的水平。具体而言,接受水平是学生能观察或积极注意礼仪现象,对礼仪的意识水平上升,发生选择性注意而主动接受;反应水平是学生对礼仪现象作出反应,对老师提出的礼仪要求或指导时能够服从、参与或主动答复,且能从积极的反应中获得满足、喜悦、热情和乐趣等情绪;价值化水平是学生在没有人强迫或者要求时,能遵从礼仪规范,展示礼仪风范,体现礼仪修养。
技能领域的目标。哈罗的分类方法描述了5种水平的动作技能,即模仿、控制、精准、连接、自动化,沿着这个等级向上,行为由简单变的复杂,动作由粗糙变的精细[5]。高职礼仪教学的技能领域的目标是要求达到第4级,即连接水平。具体来说,模仿水平的目标要求学生能根据展现的、可观察的礼仪动作或情态,当众模仿;控制水平要求学生会执行由教师书面或口头的礼仪指导所选择的行动,而不是依据视觉上的榜样;精准水平要求学生执行礼仪动作时独立于视觉上的榜样或书面的指导,要求熟练地呈现动作,礼仪行为更加精确无误;连接水平是要求学生能协调、连贯、自信、得体地展现一系列相关的礼仪行为。
综上所述,高职礼仪课程教学目标是学生在习得、理解礼仪知识和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能应用和分析礼仪知识与行为规范;主动关注礼仪修养,并遵从礼仪规范,保持良好的礼仪修养;精准连贯地执行礼仪行为,自信得体地展现礼仪风范。
(二)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教学程序的设计需要考虑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者特性、教学条件等因素,所以,几乎每一个单元,甚至每一堂课的教学程序都不一样。这里所研究的教学程序是基于课程性质、教学目标而从不同的单元课堂教学程序或课堂教学程序中抽象而成的、普适于礼仪类课程教学的教学程序。
礼仪类课程的教學目标主要是学生能自觉纠正不良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个体行为转变理论认为知识、技能的学习是行为转变的基础,信念、态度是行为转变的动力与关键;一个人的行为由其所持的一系列态度或信念所决定,行为的变化是一个复杂、渐进、连续的过程;行为干预应首先确定人的行为所处阶段,以采取针对性干预策略,促使对象的行为从一个阶段成功地向下一个阶段前进。而礼仪课程教学内容以事实、规则、动作为主,加里·D·鲍里奇认为要实现事实、规则、动作序列的有效教学,可以采用直接教学策略。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须通过观察、实践和强化的社会学习过程,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而获得能力。所以,采用直接教学策略时,教师的作用是以尽可能直接的方式把事实、规则、动作序列传达给学生,附加解释与举例,并提供联系和反馈的机会,融合师生互动、问与答、模仿与训练、模拟与表演、讨论与辨识等等教学环节[5]。
根据直接教学策略所包含的教学功能,本项目组开发了礼仪类课程的基本教学程序。如图1:
(三)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等。根据礼仪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本项目通过经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专家咨询法等,对本课程教学程序实施的条件,包括教师的要求、学生应做的准备、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作了全面的研究。结论如下:
1.教师。礼仪教学倡导学生参与体验,师生频繁互动,关注学生行为的改变,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达到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要求以外,教师还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质:第一,是精通礼仪行为规范或准则的礼仪专家;第二,是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课程专家;第三,是教学方法多样灵活,具有很强的课堂组织、驾驭能力的教学专家;第四,是能使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制作教学资料的信息技术能手;第五,是极具爱心,能与学生实现充分沟通的良师益友;第六,是细心观察、深入分析学生行为的研究评价者。只有具备了这六方面的特质,才能顺利实施教学程序,确保实现教学目标。
2.学生。学生是礼仪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我们教授的对象是高职学生,虽然高考失利,但却具有自身的优势。高考的挫折令他们有强烈的成功的动机,他们的思维活跃、创新力强、注重团队协作、喜欢动手与实践,比较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毋庸置疑,高职学生最大的问题不是智商问题,也不是认知问题,而是学习兴趣低,行为习惯不好。行为习惯就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礼仪行为习惯等等,要他们改变其行为习惯,难度是比较大的。因此,礼仪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第一,按时完成老师要求的学习准备和作业练习,包括服装及化妆等学习用品、视频制作工具等;第二,积极参与学习小组的活动,并充分分享个人体验;第三,课上课下都要践行所学的礼仪规范,并相互督促、相互评价;第四,确定个人礼仪学习目标,撰写礼仪日记,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估。只有学生在这几方面积极配合,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本项目组的调查结论表明,学生对最简单的礼仪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是,仍然表现出礼仪知识贫乏,礼仪规范不熟悉,礼仪行为不标准。有关“学生对最想学的礼仪知识”的调查表明,日常交际礼仪的选择频度最高,其次是个人形象、商务活动礼仪。项目组根据调查结论,结合专家访谈的结论和本项目组研究人员的经验,确定了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商务礼仪》为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形象礼仪、日常交际礼仪、商务活动礼仪等三大模块。
4.教学手段。礼仪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应体现以下原则:尊重信任、民主参与、相互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常见的方法有知识讲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或游戏、案例分析、辩论、活动策划、视频录制等传授学习、相互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教学需要开发制作特有的工具或资料,常用的教学工具有:案例、视频、图片、“我的发现”、“礼仪日记”、“礼仪档案”、“我的镜子”等。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于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条件因素。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它可以是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狭义的教学环境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本项目主要研究狭义的教学环境。
由于课程教学是以改变学生行为为导向的,所以,对教学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班级规模不宜过大。我们的调查和实践研究表明,礼仪类课程的教学班级规模以25人左右为宜,这样在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比如角色扮演、模拟训练、案例讨论的时候,学生会感觉到自己被充分的关注,有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也能和老师、同学进行较充分的交流,学习兴趣增大,学习效果较好;也有利于教师有效管理课堂。第二,座位模式需要灵活多样。英国学者威尔肯森(Clive Wilkinson)认为“教室的环境布置是学生获得学习机会的关键”。座位及座位编排方式,无疑是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礼仪课程教学最好是使用能移动的课桌椅,可以根据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来改变座位模式,比如,小组学习是采用小太阳式排列,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时,采用同心圆式或马蹄式,等等。第三,班级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礼仪课程会要求不时地反省、判断、纠正学生的言行,因此,要培养学生客观的、辩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修养;教师也要正确处理与学生的关系,爱护、关心、尊重学生、耐心指导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使教学活动在和谐、友好、活跃的氛围中实施,促使学生在自我反思、相互监督、教师指导下修正言行,提高礼仪修养。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评价教学目标实现情况的方法、标准。泰勒“行为目标评价模式”主张以目标为中心进行教学评价,本项目从礼仪课程教学目标出发,研究与设计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标准。学生行为的改变是礼仪课程的教學目标,那么,学生礼仪修养达到什么水平、学生哪些礼仪行为发生了改变、变化的方向如何、变化的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等级等问题是教学评价必须回答的。要回答这些问题,须有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并有合适的评价主体。
1.教学评价方法。本项目组从礼仪课程教学目标出发,根据不同的目标领域和目标水平确定使用四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即客观测验、论述测验、表现评价、档案评价。客观测验是采用由客观测验题目组成的试卷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进行评价的方法。论述测验是由学生提供一种广泛性的、没有标准的回答,对学生在认知领域的高水平教学目标实现程度进行评价的方法。表现评价是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而评价学生礼仪修养水平的方法。档案评价是通过能够记录学生礼仪行为的档案来评价学生行为改变目标的实现程度的方法。四种方法具体内容如表2。
表2 礼仪类课程评价方法
2.教学评价流程与主体。礼仪类课程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首先任课教师是最重要的评价主体,必须参与四种方法的评价,编制客观测试和论述测试的测试方案,并于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测验;表现评价由任课教师、辅导员、2名其它科目的任课教师和随机抽取5名同班同学,在课程结束时填写“行为评分量表”,对学生的日常礼仪表现进行评价;档案评价是学生根据项目组开发的“礼仪日记”,每天如实记录自己礼仪行为改变的过程及程度,每月上交给任课老师查阅,由任课老师据此每月进行一次评定。最后,由任课教师根据各种评价的结果,依据以下权重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内容如表3。
这种评价模式改变了以往用一张试卷评价学生礼仪修养水平的片面做法,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动态性、综合性,能较全面的反映学生行为变化的过程和程度,是比较科学的评价礼仪类课程教学的方法体系。
四、结论
高职礼仪类课程是行为养成型课程,主要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升学生的礼仪修养。如果我们把教学的实际任务仅理解为传授知识,单一的知识教学离教育就相差甚远[6]。本项目组依据行为目标评价模式,改革教学模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研究其教学条件和教学评价体系,并将该教学模式运用于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人防和电子商务专业四个班的教學实践中。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较强,学生对礼仪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通过多元评价,90%以上的学生完全达到了教学目标,只有不足10%的学生部分实现了教学目标。总之,教学效果较以前大大提高了。但是,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想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目前的教学班级过大、教室的座位固定、学生的“礼仪日记”完成质量不高等等,都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充分实现。再者,教学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罗芳.高职院校礼仪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2]李晓宜.建构主义与高职礼仪教学方式的探索[J].职教时空,2009(4):55-56.
[3][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葛楚华.黄碧蓉试论高职院校礼仪教学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下旬刊:146,110.
[5][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41-144.
[6]何晓斓,刘明东.从知识教学到智慧教育——“五I”视阈下的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及其实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32-137.
责任编辑 蔡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