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至久 张 蜀 赵 兵 唐学贵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四川 南充 637000)
经验交流
从“病在气,伤在津”论治便秘※
吴至久 张 蜀1赵 兵 唐学贵△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四川 南充 637000)
气和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两者互根互用,相互影响。而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便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气失常,导致津液受损,进而导致大肠传导失职引起病变。因此,在治疗便秘过程中以调畅气机、转输津液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加减治疗。
便秘;气血津液
便秘主要是指连续3个月内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且至少1/4的排便有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大便不尽感甚至需要用手帮助排便的一组临床症状[1]。它是临床常见病症,其发病率大概在14%左右,女性发病率较高,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也明显升高[2]。长期便秘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便秘的治疗也是目前研究热点,但药物治疗效果并不好,尤其是远期疗效不肯定,而且部分药物长期应用还易产生药物依赖性。要从根本上解决便秘,防止其反复发作,提高远期疗效,需从整体上调节肠道功能。部分中医医家认为本病多由燥热内结导致,予清热泻下通便药物治疗,取得一定效果,但远期效果不理想,尤其是过用苦寒泻下药物反而加重便秘症状[3]。我们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查阅相关文献,对便秘病因病机进行全面分析,认为便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气和津液的病理变化是发病的关键因素,同时贯穿整个疾病始终。认为便秘的发生为“病在气,伤在津”,气损到津伤,津伤到肠燥,肠燥到便秘更符合该病基本病理变化。
1.1 传导功能 《素问·灵兰秘典论》提出“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表明大肠功能主传导糟粕,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饮食残渣,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这也是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而这一功能与脾的运化、胃的通降、肺的宣发肃降、肝的疏泄及肾的封藏密切相关。大肠接受小肠下注的饮食残渣和剩余水分后,重新吸收其中部分水液,同时将糟粕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大肠重新吸收水分,参与体内水液代谢调节功能,称为“大肠主津”。而《脾胃论》提出“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灌溉皮肤,充实腠理”,进一步表明大肠主津需要胃气充实。
1.2 与五脏关系 ①与肺关系。两者互为表里脏腑关系,在功能和结构上不能分割,彼此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的生理功能。肺宣发、输布津液,是大肠得到濡润的基础,可让肠道不至于干燥太过;而肺肃降,则是大肠传导功能动力之一。肺气宣发肃降正常则大肠传导有规律。②与脾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亦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降浊。《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表明脾气正常运化水谷精微,才能使肠道津液充足,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大便排出顺畅。③与肝关系。肝为风木之脏,藏血,主疏泄。《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提出“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不免”。表明肝的疏泄功能对气机、血液、津液、二便均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最重要的是调节脾胃运化,而大肠传导作用也是肝疏泄调节的结果。若肝疏泄失常,易导致脾胃升清降浊及大、小肠功能失常,造成“浊气在上,则生胀”之疾,便秘也是常见病证之一。④与肾关系。肾者水脏,主藏精,主水,纳气,主藏志,司二便。《景岳全书》说“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肾阴不足,则精血枯燥,津液不到,肠失濡养,便干不行,或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则心火亢盛,阳热内盛,致大便秘结。《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云“大便秘结,肾病也”,更是明确指出便秘由肾引起。⑤与心关系。心为君主之官,全身脏腑活动均由心所主,大肠传导功能自然受心调节。由此可见五脏功能均与大肠密切相关,五脏气机不畅,都可能导致大肠传导失职,肠道津液受损,引起便秘。
历代医家对便秘有“阳结”“阴结”“大便难”“后不利”“脾约”等别称。中医学认为,气是推动和温煦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实质上都是气的升降出入的具体表现,而且气能生津。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濡养、化生血液、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和排泄代谢产物的作用。津液亏虚则不能滋润濡养,肠道传导功能失职不能正常排便;津液亏虚不能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则脏腑功能失调,同样可导致大肠功能失调导致便秘。但是由于气与津关系密切,而且气在三方面主导人体津液变化:一是气能生津,二是气能摄津,三是气能行津。所以气虚不能生津、摄津、行津,则肠道失润,最终导致大肠气机阻滞,传导失职,糟粕不能排出而导致便秘。《症因脉治·大便秘结论》云“诸气怫郁,则气壅于大肠,而大便乃结。若元气不足,肺气不能下达,则大肠不得传道之令,而大便亦结矣”,指出便秘与气有关。《兰室秘藏·大便结燥论》曰“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结燥”,指出胃气受损,导致津液亏损,进而导致大便结燥的过程。《诸病源候论》曰“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实,谓三焦不和……故令大便难也”,指出便秘不单是大肠问题,还与五脏功能失调具有密切关系,其发病机制是“热气偏入肠胃,津液竭燥”,气损到津伤导致便秘。所以我们认为便秘主要原因是由于五脏功能失调,气机紊乱,导致津液受损,大肠传导失职,大便排出不顺畅,“病在气,伤在津”为便秘发生的病机关键。
历代医家强调便秘分阴阳论治。如明代张景岳在前人认识基础上,在《景岳全书》中提出便秘的治疗原则“盖阳结者,邪有余,宜攻宜泻者也;阴结者,正不足,宜补宜滋者也。知斯二者,即知秘结之纲领矣”。其分型更为全面,将阴结分为阳虚阴结和阴虚阴结,治疗上对阳虚而阴结者,但益其火,则阴凝自化,宜右归饮、大补元煎、大营煎之类主之。治阴虚而阴结者,但壮其水,则泾渭自通,宜左归饮、左归丸、当归地黄饮、五福饮、六味地黄丸主之。同时也强调大肠与其他脏器的关系。如《石室秘录》曰“大便闭结,人以为大肠燥甚,谁知是肺燥乎,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移于大肠”,进一步表明大肠燥结津少,与肺气失于肃降有关,气损导致津伤。全国名老中医陈潮祖也认为治疗便秘关键是调畅气机,转输津液[4],并在临床中取得很好的疗效。邵启蕙[5]采用益气养阴法治疗慢性便秘37例,总有效率、治愈率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李国菁等[6]认为便秘产生与五脏六腑气机失调密切相关,选择疏肝理脾、宣肺通腑法治疗便秘疗效显著。颜帅等[7]通过对治疗便秘临床方药频次进行分析,纳入方剂463首,单味中药总计248味。结果显示大黄、甘草、当归、黄芩、火麻仁、枳实等在单味药中的频次较高;中药复方主要以滋阴增液、补气养血为主。表明治疗便秘以调畅气机、生津润燥为关键。
临床治疗便秘主要以调畅气机为主,方剂主要采用枳术丸加味和自拟益气温阳补血汤,可改善患者症状,动物实验也发现可改善大鼠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3(AQP-3)和结肠间质细胞(Cajal细胞)表达,改善动物模型便秘症状[8-9]。李勇等[10]认为,慢性便秘主要由于气虚推动乏力,津亏肠道失润为主,采用芪榔合剂(药物组成:黄芪、槟榔、知母、玉竹、全瓜蒌、望江南、枳壳)治疗,在实验研究中发现芪榔合剂能够调节结肠内P物质及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含量,进而导致结肠黏膜分泌肠液增加,软化粪便,从而达到通便目的。景明等[11]应用归芪通便颗粒(药物组成:当归、黄芪、白术、枳实)治疗脾虚便秘型小鼠,小鼠在肠道推进率、血清D-木糖、血浆P物质、肠道P物质方面都有明显改善。邹颖等[12]观察补气、行气为主方药对便秘动物模型中的VIP和P物质的影响,发现能促进胃肠蠕动,从而改善便秘症状。
临床上很多便秘患者,其中尤以老年人和女性多见。这些患者多自行服用泻下药缓解便秘症状,但很多患者长期服用泻药后导致泻药依赖,形成结肠黑变病,从而加重便秘症状[13]。很多泻药主要以性味苦寒为主,苦寒泻下,首先“败胃”,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损伤胃气,且越泻胃气越伤,胃气受损则不能降浊,气机升降失常,影响到大肠传导失职,则会出现泻下后便秘症状加重情况。苦寒泻下,损伤津液。《兰室秘藏》也有“大抵治病必究其源,不可一概用巴豆、牵牛之类下之,损其津液,燥结愈甚,复下复结,极则以致导引于下而不通,遂成不救”的论述。故常见到便秘患者为通便口服苦寒药物剂量越服越大,出现“便秘—泻药—便秘—加大泻药”恶性循环的现象。泻药性便秘发生主要是气受损后,再出现津液亏耗,便秘呈进行性加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病在气,伤在津”贯穿于便秘发病过程。大肠主津,以通为用。人体津液耗伤或津液失布,肠道失去津液濡润,糟粕不得下;而津液的正常输布,须有赖于气的正常推动和气化作用,气畅则津布,气郁则津壅。五脏中肺失宣降,脾失升降,肝失疏泄,肾虚气化无力,以及三焦不畅,凡可导致气机受阻、津液受伤者,均可致便秘。因此,在治疗便秘过程中以调畅气机、转输津液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加减治疗,使气畅津布,大便得以通畅,同时治疗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过用苦寒泻下类耗伤气血津液药物,以免导致便秘症状加重。
[1] Sanchez MI,Bercik P.Epidemiology and burden of chronic constipation[J].Can J Gastroenterol,2011,25 Suppl B:11B-15B.
[2] Suares NC,Ford AC.Prevalence of,and risk factors for,chronic idiopathic constipation in the community: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m J Gastroenterol,2011,106(9):1582-1591.
[3] 兰汉超,陈慧娲,陈宝贵.陈宝贵运用宣肺法治疗便秘临床经验举隅[J].山西中医,2016,32(11):8-9,17.
[4] 叶俏波,陈西平.陈潮祖从气津论治慢性便秘经验[J].四川中医,2009,27(11):9-10.
[5] 邵启蕙.益气养阴治疗慢性便秘的临床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3(6):119-122.
[6] 李国菁,王行宽,冯兴中.从“百病生于气”谈功能性便秘的治则[J].新中医,2014,46(1):230-231.
[7] 颜帅,钱海华,陈映辉,等.基于治疗便秘方剂的频次分析探讨便秘从气津论治理论[J].吉林中医药,2016,36(2):118-121.
[8] 杜丽娟,唐学贵,吴至久,等.便塞通合剂对便秘大鼠模型AQP3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5):1071-1073,插5.
[9] 吴至久,王飞.益气养血温阳方对泻药性便秘大鼠结肠Cajal间质细胞表达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2):219-222.
[10] 李勇,王健,李毅平,等.芪榔合剂对慢性传输型便秘小鼠结肠SP、VIP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3):272-276.
[11] 景明,张涛,刘喜平,等.归芪通便颗粒对脾虚便秘小鼠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2,29(1):1-4.
[12] 邹颖,郑学宝,戴世学,等.枳术汤对脾虚便秘小鼠血浆中P物质和血管活性肽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8):38-39.
[13] 高素强,贺鹏.长期应用含蒽醌苷类中药泻下剂致结肠黑变病的问题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4):2088-2089.
2017-05-18)
(本文编辑:习 沙)
10.3969/j.issn.1002-2619.2017.10.03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2015年度第二批项目(编号:81573990);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2016年度立项课题(编号:2016C003)
△ 通讯作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四川 南充 637000
1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四川 南充 637000
吴至久(1975—),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老年性便秘防治。
R256.35;R223.14
A
1002-2619(2017)10-15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