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无声 育人育心

2017-03-04 09:16何军
人间 2016年33期
关键词:移情振动物体

何军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80-01

“人为万物之灵长”,因为与万物相比,人有着复杂的心理。俗话说:“育人先育心”,可见,在人类知识的科学体的实践中,充分发挥科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所蕴含的心理知识,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科学教学与心理知识教育有机结合,最终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心理学知识合理的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现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巧用好奇心,唤醒求知欲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科学知识是不能传递的,它必须由学生主动地建构”,“复制的真理只能算半个真理”。人生来就具有探究世界奥秘,寻求问题答案的原始冲动。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虫草、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如在教学《气体的热胀冷缩》时,一名教师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即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烧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烧瓶,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一米多高。学生马上被这一新奇的现象吸引住了,接着问:“是什么让冷水喷出来呢?这一趣问把学生的求知欲推向高潮,学生迫不及待地期望答案,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热传导》时,上课开始,教师先做一个实验:将一些自来水装进事先用白纸折好的盒子里,问:“如果我用酒精灯给盒子加热,会发生什么现象?”全班的同学都大声地说:“纸会着火!”这时,老师并没有加以评论,马上点燃酒精灯,同学们惊奇地发现纸不仅没有着火,反而纸盒里的水沸腾了。这样的教学,使同学们在和谐的气氛中产生“不和谐”的心理,在冲突和矛盾中产生惊讶,在惊奇中产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动机。

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认识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呈现的现象必须要贴近学生,是学生想知道而又不可知的,这样才能够点燃学生好奇心的火焰,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才能引渴学生的求知欲。

二、常怀赏识心,引渴自主学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顾钧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从本质上说,每个学生都是人才,都有极大的潜能,就看你如何去挖掘和培养。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永远不要挫伤他的自信心,永远不要让他产生败感,即使在他遭遇挫折的时候”。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正是如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加以强化,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能产生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要吝啬“真了起”“你是好样的”“你真厉害”等鼓励性语言,使学生感到“我一定行!”这种感觉十分重要,这就是自信心。

我在一次赛课活动中,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并不受孩子们推崇。在做《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摸拟小肠的运输实验中,我先用吸管与食物搅拌后的小团子来挤压运输,课堂非常沉闷,孩子们不能领会我的用意。忽然,有一个孩子调侃道:“还不如做灌香肠的实验!”我如遇知音般肯定了他的设想。全体听课老师禁不住为他鼓起掌,多么温馨和谐的场面呀。在他的情绪带动下,整堂课孩子们都行走在头脑高速运转的边缘上。相信对这个孩子,肯定是一辈子的记忆。有了我及时发现,及时赏识,让他看到自身的优点,从潜意識当中发现自己也很优秀的一面。他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地鼓励、肯定、认可后,自信心逐步增强。

将赏识教育渗透在科学课堂中,学生们显得更加可爱。学生的心灵在赏识教育的滋润下,自信心会不断地增强,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

三、善播情感籽,芬芳课堂间

移情,它的通俗内涵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或“感他人之所感,并且同时能知他人之所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移情是指教师与学生间的一种情感共鸣反应,也就是教师想象自己处于学生的境地,并理解学生的情感、欲望、思想和活动的能力。这种积极、健康的情感会激发学习者的热情,并促使其克服困难,取得良好的成绩。作为一种积极的情感——“移情”,倘若能在小学科学课堂上予以运用,对儿童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上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原来的教学设计顺序是:让孩子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主要是用发声时振动现象明显的鼓,尺,橡皮筋,让孩子了解振动的物体会发声。接着用音叉放水里发现水波的方法再次证明发声的物体确实是在振动。从而建构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可是在一堂公开课上,一名教师对该课的教学设计来了一次顺序大变转:先用一段关于“奥运会开幕式”的录象引入,老师提问:知道发出声音的缶在发声来时有什么变化吗?学生听到了声音却看不到物体的变化,只知道被敲击了。所以自然认为声音是由物体击打产生的。可是又不能确定发声的缶的变化状态。所以孩子就十分渴望近距离地观察发生的物体。接着老师就拿出音叉,放到孩子手上,让孩子充分地观察发声时音叉的变化。从摸不到的缶到拿到手上的音叉,学生认真观察,惊奇地发现很好多现象:水波,手麻,放在音叉盒上的米粒在跳动等现象。综合到一点,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这时教师顺势提问:“发声和振动有关系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有。”“音叉怎么就发出声音来了呢?”大部分孩子会认为是因为音锤敲击使音叉振动导致发声的。学生的思维已联系到“振动”,又进了一步。

这时再继续引导,拿出橡皮筋和钢尺,“不敲,能让他们发出声音吗?”这给孩子原来的想法“需要敲击使物体振动才能发声”出了难题,可是聪明的孩子根据经验马上就解决了这个难题。用拨,用弹都可以达到发声的目的。而且也关注到了他们在振动。这时学生的思维就到了——是我们通过各种方法让物体发生振动从而导致了物体发声。

最后用铜锣游戏进行反证:物体振动——发声;振动立刻停止——声音立刻停止。这时孩子牢固的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它的教学环节设计顺序,和原来的顺序相比,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学生很顺利地与老师共同经历了思维推进过程,是本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亮点。

这样睿智的移情,不是一次、两次试教就能想到的。据了解该教师确定了3套方案,在五个平行班进行了不同方案的试教,才一点一点推敲,研究出最符合孩子发展规律的教学设计。他抓住学生思维主线,让孩子的思维在过程中不断推进。这样创新移情的课堂,经过几年的不断改进,会越来越紧凑而高效。可见,教师必须要深入学生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并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只有这样,才会缩短教师因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在心理上的距离,营造出和谐、温馨的课堂精神氛围。

育人先知人,育才必有心。知心、贴心、有心,是我们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条件。要提高学生科学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并且灵活地把心理学知识贯穿于科学教学环节之中,这样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做学生心灵的引路人是拉近师生距离的纽带;激励则是老师能给予每个学生的最廉价而又最真挚、最有动力的引擎。愿学校所有的科学老师都能成为学生探究新知的育心人,每天撷取一束康乃馨,点缀学生心灵的憧憬,芬芳孩童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邓泽华,戴素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81

[2]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40

猜你喜欢
移情振动物体
振动与频率
斯洛特的移情机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心理·学
“力”常考易错点扫描
悬浮的鸡蛋
振动的快感
一道钟摆快慢问题的错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