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敏
摘 要:食品安全事件逐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话题,食品安全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大众传媒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消费主义载体的角色,衣食住行无一不涉及,在引导食品消费的过程中也问题频频,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众传媒在食品安全事件中不遗余力的曝光和报道,有利于普及食品安全信息和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同时也暴露出许多弊病比如报道存在虚假,损害企业利益,专业素养缺失甚至引起食品恐慌等。因此规范大众传媒对食品的相关报道和传播工作,使之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是大众传媒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大众传媒 食品消费 食品安 导向作用
在科技发达的当代社会,大众传媒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众传媒不再拘泥于以前的纸上时代,如今的传媒随着国内经济、科技的发展和政府的政策扶持,逐渐呈现出多样性、趣味性、时效性、权威性等特点。大众传媒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社会的符号体系创造和运转的载体,其凭借面面俱到的传播覆盖面,多种多样的传播手段,对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一方面,大众传媒善于解剖人们的消费需求,从而达到深挖消费者购物欲望的目的,同时消费者的价值观也能受到一定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表明:通过发泄欲望得到满足感是人的本能。大众传媒善于找到发泄消费者欲望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洞若观火。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善于利用商品的自主性,再加以新穎的宣传方式,从外表来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给消费者营造出一个用画面和语言组成的情景,将消费者内心深处的感性需要刺激迸发出来,从来进行购买行为。实际上商品本身具有的意义并不大。同时,借助媒介扩大商品知名度也能促进消费。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冠名赞助商连续两年都被“郎酒”以巨额赞助费中标,晚会播出当日是除夕佳节,收视率较高,广告的反复播出不可置疑地提高了此品牌在13亿观众心目中的位置,并提高了产品的销售量,为企业增添了大量的利润。
一、大众传媒对食品消费的影响状况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客观体现了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生活质量。食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顶梁柱。社会发展的迅速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跟着节节上升,人们不仅满足于温饱的状态,更是对食品的多样化和质量方面要求增多,食品需求量也不断上升。然而,在食品行业逐渐被利益驱使的今天,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公众食品消费再也不是简单的你买我卖,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开始变多。
某种程度上说大众传媒是食品消费的引路人,是消费者获得食品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以及食品相关政策是大众传媒必须侧重的内容。公众对大众传媒有一定的信任感并容易接受大众传媒多给予的信息,两者紧密相连的关系使得消费者容易依赖媒体内容。与此同时,媒体在推动食品安全工作中,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与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食品行业的监督作用,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自己的保护意识,保护了公众利益,有利于完善了社会的诚信体系。然而,部分媒体在食品报道中存在与事实偏差等问题,直接对食品消费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大众传媒在食品消费引导中存在问题
(一)大众传媒监督性滞后,虚假食品信息盛行
大众传媒背负着众多消费者的信任,其作用不该不仅仅是警示,媒体监督的失职造成的后果或轻或重,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造成对消费者利益的威胁。监督的滞后。在2011年央视315特别行动中,双汇瘦肉精事件备受关注,双汇是著名的肉类食品制造企业,被爆出利用“瘦肉精”养猪一事,令众多消费者哗然。瘦肉精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既降低产品成本又能缩短上市时间。然而瘦肉精对人体具有毒性,容易诱发恶性肿瘤。315晚会是央视每年都会举办的以揭露企业生产销售弊病为主题的晚会。问题暴露的同时,也凸显了大众传媒对食品消费监督的滞后性。媒体在食品监督方面后知后觉,例如三鹿奶粉、地沟油、苏丹红等食品时间均是出现问题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媒体才开始揭露曝光。媒体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背后,似乎只是起到了警示消费者不要购买的作用,并未解决根本的问题。
(二)媒体与厂商逐渐利益化,过分传播不健康食品信息
大众传媒本身是一种载体的性质,没有自动分辨事物的能力,处于被利用的位置,某些黑心商家滥用媒体宣传推销自己的商品,对公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使这个消费便捷的时代同时上升至消费高风险时代。曾被媒体曝光的三鹿集团在毒奶粉事件发生之前一直进行广告宣传,并具有“国家免检产品”的头衔,企业产品一直以安全的形象存留在消费者心中。很明显该企业与媒体存在利益关系,传媒界对此大肆宣传博取消费者的信任,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然而最终却导致数千名食用此毒奶粉的婴儿患病,甚至有数百人出现肾衰竭,令消费者大大寒心。
(三)缺乏规范性,通过多种方式传播未经证实的食品信息
在这个信息化泛滥的时代,大众传媒所传播的食品信息也呈现出鱼龙混杂的现象,消费者作为拥有购买权的主动者,很容易被未经证实的食品信息所干扰,辨别食品是否安全成为日常消费的必修课。大众传媒的不规范性,致使大众传媒很容易误导消费者。特别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食品谣言的传播得到了一个有利的环境,各种谣言再局限于口口相传,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范围更广。微信朋友圈流传的“幼童因食用含有肉毒杆菌的饮料而得白血病”的谣言,使消费者对食品行业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心理。此消息虽已经得到官方辟谣,但却还是野火燎原之势传播,继续蔓延开来。夏季来临,西瓜成为人们必备的消暑食品,可却有人传播“吃某地产出的西瓜至死”的谣言,致使大量种植西瓜的农民无利可收甚至赔本经营,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除此以外,“六个翅膀的肯德基”和“用地沟油的康师傅”同样可谓谣言的经典“范例”。影响大众对食品消费的认知的同时,也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大众传媒的规范性应当呼之欲出。
三、如何发挥大众传媒对食品消费的积极作用
如何完善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规范大众传媒对食品安全报道的行为,是当务之急。大众传媒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成员之一,扮演好“监督者”和“瞭望者”的角色是本分工作,坚持对消费者理性负责的工作原则才是根本。
(一)加强媒体监管,杜绝虚假宣传,约束不健康食品的信息传播等
媒体监督的概念非常普遍,这种将监督作为义务的做法是值得国内所学习的。大众传媒并不是一味的促进消费者进行消费,国内的法律应该对大众传媒参与的所有过程进行监管,从传媒所宣传的产品生产到经营活动,最大程度上进行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摸清大众传媒传递信息的目的性。法律对大众媒体的监督更需要加强,消费者有权利知道事实,避免被虚假消息蒙蔽。这也将媒体传递产品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落实到了具体要求上。媒体行业在遵守职业道德的同时,他们的法律意识也需要提高。虽然如今在中国关于新闻的法律法规也在施行,并且对媒体行业有一定的规范作用。然而,相關法律法规缺乏具体的操作机制和操作条件,一些法律法规甚至还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健全和完善新闻法律法规,避免谣言传播损伤双方利益,更有利于大众传媒对食品消费发挥积极作用。
(二)大众媒体应加强自律,传播真实客观的食品信息
如今中国媒体存在一个并不乐观却又极其普遍的现象,很多媒体在报道食品的时候刻意进行恶意炒作来博人眼球,却自诩是对食品行业进行舆论监督。这不仅违反了媒体自身的职业道德,也是其行业自律不够的表现。然而这种行为严重扭曲了受众的视听,也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对社会和谐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媒体宣传的信息掺假,不仅会造成消费者对媒体的信任危机,也对企业经营不利。这就要求大众媒体应该尽最大努力想消费者传递真实客观的食品信息。新闻从业者在进行食品安全报道工作的同时,不能因为利益的驱使而忽略道德谴责,以最高的职业道德要求自己,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遵守行业规则,对社会持负责人的态度,才有利于大众传媒对食品消费发挥积极作用。
(三)增强公众媒体素养,培养媒体信息鉴别力
2005年6月,国内具有权威性的《环球时报》编辑部收到一封读者匿名信,信中控诉了啤酒行业为了提高利润将可疑致癌物甲醛添加入酒精中充当稳定剂的黑幕。信中写道“啤酒里加甲醛是业内行规。”紧接着该报就发文报道此事,还在文中刻意提起甲醛是国际认证的可疑致癌物,并称大量在中国生产的啤酒都掺杂了甲醛。酒中甲醛超标的消息飞快地在市场上流传,消费者一度陷入啤酒恐慌中,拒绝消费啤酒,对啤酒业和此报刊都相当于发生一次小型地震。未经证实的消息被该媒体引用,并且夸大其词造成群众恐慌,有博人眼球和恶意炒作的嫌疑。因此,培养媒体的专业素养和信息鉴别能力极为重要。媒体从业人员看似职业普通,却需要大量新闻专业理念和食品科学知识来提升专业精神。从事大众传媒行业职业意识很重要,不仅仅包括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相关资格认证,还需要理性分辨食品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1] 颜士锋,臧旭恒.统销制度对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影响[J].东岳论丛,2010(4):1981 -2007.
[2] 燕道成.论大众媒体对消费文化的建构作用[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
[3] 刘小欧,高胜勇.大众传媒对消费群体及消费欲望的构建[J].中国传媒科技,2013(16).
[4] 陈辉.略论中国食品安全报道的问题及对策[J].国际新闻界,2011(1).
[5] 库尔班江·外力,田彪.大众传媒在食品安全报道中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6] 赵琳,金安江,彭光芒.大众传媒在转基因食品推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7] 王丽,王权.风险时代的大众传媒与食品安全[J].新闻前哨,2011(6).
[8] 唐励.论当前我国传媒的价值导向[J].文学界,2012(4).
[9] 沈辰,穆月英.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研究——基于AIDS 模型[J].经济问题,2015(9).
[10] 蒋建国.消费时代的大众传媒与物欲症传播[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