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利霞,董李丹,邹翼霜,郁慧杰,陈峰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浙江嘉兴314000)
电针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盲法留置鼻空肠管中的应用
贾利霞,董李丹,邹翼霜,郁慧杰,陈峰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浙江嘉兴314000)
目的观察电针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盲法留置鼻空肠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重症颅脑损伤患者79例按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予以盲法置入鼻空肠管,观察组患者予以电针刺激足三里、阳陵泉、上巨虚、悬钟等穴位促进胃肠蠕动,评价两组患者在鼻空肠管置入后24 h、48 h和72 h的置管成功率及电针次数对置管成功率的影响,并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鼻空肠管置管成功率24 h分别为52.5%和76.9%;48 h分别为62.5%和87.2%;72 h分别为75.0%和92.3%,P均<0.05。观察组24 h、48 h和72 h置管成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及置管后均未出现呼吸困难、误吸、消化道出血、脑疝等并发症。结论电针能提高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盲法留置鼻空肠管的成功率。
重症颅脑损伤;电针;鼻空肠管;置管成功率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摄食障碍、高分解高代谢状态、应激致胃肠功能紊乱,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修复和功能代偿,导致愈后不良。通过鼻肠管给予营养支持,不仅能保障患者的良好营养状态,还能避免由胃排空障碍引起胃内容物潴留而导致反流、误吸甚至严重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1]。盲法留置鼻空肠营养管操作简便,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其留置成功率低,仅为29.7%~69.0%[2-3]。电针治疗能行气、活血、通腑,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本院重症监护室对79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采用电针促进胃肠蠕动,进而提高鼻空肠管置管成功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入选标准:年龄≥18岁;昏迷,格拉斯哥评分3~8分,无法经口进食,需要鼻饲营养支持,无肠内营养禁忌;入院前有呕吐病史,鼻胃管管饲风险较大;预计住ICU时间超过1周。排除标准:胃肠道不安全(胃肠道解剖改变或连续性中断,胃肠功能障碍等),肠内营养可能对患者造成损害;不能纠正的低血压状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收缩压仍<90 mmHg);局部皮肤感染无法实施电针的患者;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的患者。经家属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7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信封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32~94岁,平均(61.18±19.32)岁;基础疾病为脑外伤21例、脑血管意外19例。观察组:男29例,女10例;年龄18~92岁,平均(56.85±19.57)岁;基础疾病为脑外伤22例、脑血管意外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经鼻置入鼻空肠管,患者平卧位,将鼻空肠管置入40 cm后经管道注入空气20 ml,证实头端在胃内,拔出导引钢丝约20 cm,继续送管至深度为55 cm,撤出导引钢丝,在刻度110 cm处固定于耳垂。
1.2.1 对照组依靠患者自身胃肠蠕动功能将鼻空肠管推进至空肠。
1.2.2 观察组取双侧足三里、阳陵泉、上巨虚、悬钟等穴位,使用电子针疗仪进行针刺刺激,选用连续波,频率5 Hz,电流强度2~3 mA,以看到患者肌肉轻度收缩为度,每天1次,每次45 min,连续3 d。
1.3 观察指标
1.3.1 置管成功率置管后24 h、48 h、72 h行腹部卧位平片检查,观察鼻空肠管在胃肠道的位置,导管远端在曲氏韧带以远30 cm以上视为置管成功。观察电针次数对置管成功率的影响。
1.3.2 并发症观察两组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及置管后是否出现恶心呕吐、误吸、呼吸困难、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观察患者在电针针刺过程是否出现呼吸心率加快、血压上升等不良反应及腹泻、脑疝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比较见表1。进一步对观察组不同时间置管成功率进行比较,x2=3.854,P=0.146,说明观察组不同时间鼻肠管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置管成功率比较例(%)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及置管后均未出现恶心呕吐、误吸、呼吸困难、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观察组患者在电针使用过程未出现呼吸心率加快、血压上升等不良反应及腹泻、脑疝等并发症。
3.1 电针能提高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鼻空肠管的置管成功率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道动力障碍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表明颅脑损伤后神经内分泌及细胞因子等对胃肠道的影响导致胃肠道蠕动减慢,易发生胃潴留[4-5]。针灸是我国特有的中医疗法,目前研究表明针刺调整胃肠功能的穴位可促进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动力恢复,缓解胃潴留,结合远端搭配电刺激,提高胃肠道平滑肌的电兴奋性,从而促进胃排空及肠蠕动[6]。多项电针改善胃肠功能的研究发现,电针能改善胃肠动力、协调胃肠运动,对胃肠的影响是一种良性、双相性的调整作用,不仅可使胃肠蠕动恢复正常,解除胃部痉挛以及幽门的关闭迟缓,且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不会加重胃肠道负担[7-10]。本研究中,通过电针刺激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发现观察组鼻空肠管24 h、48 h和72 h的置管成功率分别达76.9%、87.2%和9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5%、62.5%和75.0%,两组不同时间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电针能提高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鼻空肠管的置管成功率。经过对观察组不同时间置管成功率比较,24 h、48 h、72 h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支持2次或3次电针刺激比1次电针刺激能获得更高的成功率,但本研究仍显示增加电针刺激次数,有提高置管成功率的趋势,综合考虑,建议可结合临床情况予1~3次电针刺激。在本研究中未发现患者在电针使用过程中有颅压增高、脑疝等并发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也未见有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接受电针过程出现颅压增高、脑疝等并发症的报道,说明电针适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
3.2 电针的护理严格掌握针刺禁忌证和禁忌部位: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皮疹,肿瘤部位。注意无菌操作,穿刺部位常规消毒。电针使用时保持舒适体位,躁动患者注意适当约束和镇静,防止电针脱落或弯针,确保治疗顺利完成。针刺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心率、血压、瞳孔变化时,要迅速终止针刺取出电针,并立即报告医生。电针使用后观察针刺处皮肤有无红肿。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1]王军,吴瑛,鲍月红,等.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合并胃潴留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4):63-66.
[2]雷燕妮,蔡卫新,李桂云,等.螺旋型鼻肠管在脑损伤患者中的幽门通过率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8,16(4):223-227.
[3]陈维生,张一臣,胡北,等.促胃动力药在神经重症患者螺旋型鼻肠管置管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0):3343-3345.
[4]王敏.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55-56.
[5]金林梅,孙莉,高岚,等.神经危重症患者发生胃潴留相关危险因素及营养支持对预后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9):797-800.
[6]牟淑兰,石铁英.电针对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干预治疗[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1):27-29.
[7]吴松,李佳,梁凤霞,等.针刺对胃肠电活动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1,31(5):477-479.
[8]陈文婷,傅国强,沈卫东,等.电针足三里对胃黏膜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3):658-661.
[9]靳彩虹,景晓慧.电针足三里对全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电解质水平的影响[J].新中医,2015,47(5):248-249.
[10]陈辉,瞿丽,黄永钢,等.早期电针下合穴对肠道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5):143-145.
R245
A
1671-9875(2017)02-0173-02
贾利霞(1978-),女,本科,主管护师.
2016-09-27
10.3969/j.issn.1671-9875.2017.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