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事新闻辅助品德课教学的原则与策略

2017-03-03 08:31严暑玲
中国德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时事新闻时事养猪

严暑玲

开学初,在教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一课《不平静的世界》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到平静世界下的暗潮涌动,笔者在课中引入了“南海仲裁案”一新闻事件。孰料,学生们看毕,义愤填膺。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骤然爆发了。“菲律宾真是无理取闹!”“难道要通过武力来解决吗?”……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但已经远离了自己的教学初衷——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怎么办呢?一时间一筹莫展,处于尴尬两难的境地中。

课后笔者仔细研读了本课的教材,《不平静的世界》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内容涉及世界历史的范畴,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和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战争和冲突,激发学生对战争的痛恨及对和平的向往之情。“南海仲裁案”这一新闻材料无疑是鲜活的素材,但隐射在这一事件背后的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是否也应该向学生说明,若是如此,孩子们激进想法定然不会如此强烈,看待问题也将更加客观。

看来,站在教师的角度选用时事新闻,凭感觉运用于课堂,是一个误区。那么,如何站在学生的视角上,有针对性地选用典型的时事材料呢?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和实践,认为只有遵循原则选择时事材料,并适时地切入课堂中,才会达到意想中的效果。

一、时事新闻遴选的原则

(一)强调针对性

国内外的大事千变万化,时事热点新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针对性地选取热点新闻,把最能说明问题的时事引入到教学中,有的放矢,才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增强课堂的感染力。

如我在教授《有不测风云》时,针对文本“天有不测风云”的主题,在导入新课时引入日本海啸的新闻,通过视頻和图片带给学生强烈的冲击力,使他们感受到“天有不测风云”的深刻涵义。

引入新闻时事是为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所服务的,不能因为学生爱听,老师就引,任何脱离文本的引入都是空中楼阁。只有针对文本主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入的新闻时事,才能对课堂教学起到实效。

(二)提倡时事性

在课堂中引入时事,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突显时代特征。只有在深刻把握教材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精心选择针对性强的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作为实例,才能使教学更具有说服力,达到说理、解惑的目的。

如在《祖国属于我们》一课中,我让学生观看十八大的具体实况,听听代表们的意见。相信这样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当今的中国。

品德教师平日里要养成关注时事的习惯。古人云:“博观而约束,厚积而薄发。”只有广见博识,才能取其精要;只有积累丰富,才能灵活运用。

(三)关注主体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基础决定了只有源自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新闻时事才能有效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不仅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新闻时事,更要从中筛选出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和感悟的内容。

如在《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文中,关键是让学生懂得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让学生尊重和感谢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在设计教案时,我引入了报刊新闻《别等没早餐了才想起外地人》:他们行走在我们衣食住行的边边角角,不招摇、不起眼。一到春节,他们集体回家,与之相关的行业纷纷打烊。没有他们,城市多少有些落寞与冷清……

我所教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是外地民工子女,他们的父母早出晚归,辛勤工作。他们更能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的父母。虽说“距离产生美”,但只有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新闻时事,才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有效引入时事的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其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锤炼的有意义的内容教育儿童。”在品德课教学中把时代的活水——时事新闻引入课堂,不应仅仅是简单的罗列和重复,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捕捉孩子心灵跳动的脉搏,把握住教学契机,这样才能为品德课堂“推波助澜”。

(一)在明理中引入时事

品德课堂教学往往分为“感知—明理—激情—导行”四个部分,而“明理”是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针对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根据道德认识形式和发展的规律,适当的引入新闻时事,有助于突破“明理”难点。请看以下案例:

在绍兴市第三届品德书圣大学堂中,汤金华为了让学生体会劳动需要知识这一道理,是这样设计授课的:

师:你心中的理想职业是什么?(学生说了许多体面的职业:教师、医生、科学家……)

此时,师课件出示:养猪。问:你看到这个职业,想到了什么?让你去养猪,你喜欢吗?(许多人都说不喜欢)

这时,课件继续出示:大学生。师问:在你心中,大学生是怎样的人(学生众说纷纭,都觉得大学生有学识、了不起)

课件出示:“大学生养猪倌”刘荣杰的新闻视频。

一边放视频,一边提问:妈妈为什么让儿子回家养猪?如果你接到电话,你会怎么想?刘荣杰是靠什么养猪的?

最后师小结:劳动需要知识。

汤老师可谓是有一双慧眼,善于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时事新闻。他选用了大学生刘荣杰放弃做电脑公司老板回到农村养猪致富的新闻。大学生的文凭和养猪的职业形成强烈对比,瞬间激起千层浪。视频放完,学生明白了原来养猪也需要知识!汤老师灵活地选用时事新闻,使学生明白了:劳动需要知识。这可以说是活化了教材,活化了知识,也活化了课堂。

(二)在冲突中引入时事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共同发展、增值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表面上看,课堂上学生的“旁逸斜出”,使教学活动离开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但若教师能给予恰当的引导,教学就完全有可能超出预想,使学生获得非预期的发展。

教授《交通连四方》时,班中的外来民工子女学生都谈到每次回老家心情都很急切,恨不得能插上翅膀就飞回去。可是长途汽车司机怕被摄像头拍到超速,连100码都不敢开。有一次司机还因为开车时间超过四小时,被交警强制休息,所有的乘客都叫苦连天。显然学生的看法违背了交通安全的法规。

面对这个问题,我当场没有反驳而是因势利导,引入了陕西延安“8.26”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造成36人死亡、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160.6万元。经调查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卧铺大客车驾驶人疲劳驾驶造成追尾。同时,货车驾驶人从匝道违法驶入高速,并且在公路上违法低速行驶所致。

最后学生明白了交警禁止客运车司机疲劳驾驶、超速行驶是为了乘客的安全,是大家順利、平安回到老家见亲人的保障。

教学中教师及时抓住时机,引入新闻时事,因势利导,这样在保证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又巧妙地消除了干扰。

(三)在感悟中引入时事

结合文本内容,引入新闻时事进行拓展学习,可以丰富文本、升华主题,让学生的主观世界多些情景体验和感悟,突破对抽象的教材目标的理解。

在教授《携手共创和平》时,认识恐怖袭击的危害时,我引入了“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的新闻视频,并把其中一个受害者的信息出示在课件上:

1日晚间21时20分许,王宇和父母在昆明火车站站前广场准备回老家哈尔滨。突然,远处出现一群人,手里拿着五六十厘米长的西瓜刀,见人就砍。王宇和父母本能地向火车站旁边的招待所跑去,但王宇的母亲被椅子绊倒。“我没拽起我妈,那凶手就一刀扎到我妈喉咙上……”王宇哽咽道。

看完后问学生: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1:恐怖分子怎么如此残忍?

生2:这些人难道自己没有亲人吗?他们到底是不是人?

……

师:是的,这是一群丧尽天良的魔鬼!这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恐怖主义团伙!他们并没有逍遥法外,4天后全部被抓获。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厉惩罚!

只有打动孩子心灵的东西,才能在孩子的情感深处留下深刻的记忆,终身难忘。通过此次引入,学生第一次近距离的直面恐怖分子,情绪愤慨,激发起了热爱和平的愿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平的意义。

好的时事案例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触动人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如果我们品德教师选择实实在在的、符合学生生活气息的、具有课堂灵性的特定时事,适时引入,那么我们的品德课堂德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浦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李 诗

猜你喜欢
时事新闻时事养猪
这一年,你所关心的大事
时事绘
母与子
欧盟出现养猪热
网约车(双语加油站●时事新语)
那些读新闻的人生
胡显丰的“分散养猪方式”
“新”时事类作文素材 点给你看
时事出版社等提供884种可供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