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辉
摘 要:智障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远远超出普通孩子,更需要大家的关爱和帮助,所以培养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对提高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尤为重要。
关键词:智障儿童;学习兴趣;生活能力
教师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奔跑惯了,心中最关注的是学生认识了多少字,能默写多少字,能背多少首古诗,能做多少道数学题,能画多少画,能弹多少首曲子。在面对智障兒童教学时,教师往往很容易忽略智障儿童本身存在的障碍,忽略学习生存技能才是他们接受教育的首要目的。以知识教育为主导是否能更好地帮助他们适应生活,适应社会,成为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认真反思的一个问题。
智障儿童虽在正常发展中出现了异常,但他们也会想象,也想创造;他们想蹦,想跳,也想玩耍;他们不顺从,不苟同。凡此种种,构成了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智障儿童世界。他们想,他们说,他们做,他们好奇,他们探究,这是他们的权利,教师千万不能用对待普通学生的心理或对待普通学生的目光来挑剔、限制、阻止乃至打击、扼杀他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该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
一、给予他们发言权
说话是每个人应当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但每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各有高低,更何况智障儿童呢?例如,在感知课上,教师呈现各种水果的模型让学生认识,由于生活经验和自身条件的限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便会答非所问,我们习惯的做法就是直接加以否定甚至打击。如果我们能让他们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实物,学生会更好地认识水果的颜色,味道,样子。教师鼓励智障儿童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加以正确的引导,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顺使也教会他们一些生活常识,吃水果前要先洗一洗,水果皮核不能乱扔等。这样对于增强他们生活经验不是更有益吗?让每一位智障儿童在课堂上学会观察,学会发言,学习兴趣也必然会建立起来,适应生活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二、保护他们的探究权
学生对新事物都比较好奇,凡是感到新奇的事物,智障儿童同样也会表现出探索的欲望,如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甚至他们还会破坏门锁来观察锁子如何打开锁,把水龙头拆下来看看为什么会流水,多次开关电源研究电灯为什么会忽亮忽灭等等。对于智障儿童的探索性行为,教师可能会因为智障学生行为的破坏性加以限制。其实,教师应该为他们创造探索的条件,引导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例如,教师在蒙台梭利感统训练教学时,以开锁训练为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认识各种锁子,然后让学生尝试开锁、关锁,通过反复训练,再加以适当的鼓励,智障儿童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油然而生。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智障儿童自主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生活中的破坏性也会降低。所以教师应该多发现并保护智障儿童的这种探究行为,这样就能使他们学到更多,未来更好地适应生活。
三、实现人格平等
教师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尽管智障儿童有太多的不足,但并非一无是处。相反,他们十分热爱劳动、尊敬老师、帮助同学……教师应辩证地看待每名学生,从学生的言行举止中发现进步,挖掘优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不划分等级,不抵制他们,不存在厌恶心理,不侮辱或者打骂他们,认同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能力上的差异。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爱抚,一句鼓励的语言,帮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天长日久,这些学生找到了“我能行”的感觉,就会主动要求进步,学习自然就有了兴趣。教师要积极帮助这些智障儿童完善人格,为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生活奠定基础。
四、将生活寓于教学之中
智障儿童只是一些在正常发展中出现了异常的孩子,显得和别的孩子有些不一样,但这并不能抹去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爱玩的天性。相反,将学习和生活相结合,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认识了人民币的元、角、分后,教师就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小小的文具店,让学生当售货员或顾客来买卖文具。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识别不同面值的钱币,掌握了元、角之间的兑换关系,复习了加减法等。这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学习了一些新的知识,如怎样看标签、钱币与标价间的对应等。将生活游戏寓于教学之中,贯穿于课堂教学,不仅克服了智障学生学习持续性较短、领悟力和理解力都比较薄弱的缺点,还让学生主动学习并掌握了所学知识。学生可以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促使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也使学生零星的经验变得完整起来,对提高他们以后的生活能力尤为重要。
“天下没有笨学生,学不好只缘不得法”,想让智障儿童更好地学习,适应社会,教师就要发现他们的特长,寻找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这是智障儿童成长的关键。这样不仅能提高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也能使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