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红
【摘要】大学素质教育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是讲求终身学习的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课程是影响人全面素质提高最为直接、最具稳定性的基本因素,因而素质教育课程成为真正落实文化素质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程设计 实践策略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首先,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它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它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进而实现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目标。
其次,素质教育是以质量为核心的一种教育观。在这知识积累越来越多、知识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质量容易被忽略,素质教育的提出给人们一种警示:知识内化为人们的品质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代更为重要。[1]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素质教育与强调人才培养质量完全一致。
再次,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地既面向全体又面向个体的并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当人的发展趋向成熟,知识掌握深度增加、教育向前不断发展时,个体之间的质的差异便越显著,个性的分化也越突出。因此,素质教育观在全面发展教育上把总体发展要求与个体发展差异统一起来,以有差异、有特色地发展求得所有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的确立,必将带来现代教育史上深刻的思想变革。在教育目标上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在教育内容上施以较全面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重视学生主体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在教育途径上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教育评价上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品质的养成,并鼓励不同特色的培养。
二、素质教育中大学课程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是设计课程结构的基本理念。设计课程结构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基石,坚持社会发展与人的自身发展辩证统一的观点,建构整体化的课程结构。[2]高等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延续和发展,但它是通过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人”来实现的,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人”,是一切活动的中心。21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更多地考虑人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设计课程结构时,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首先应看到学生是社会的人,是社会主体的自我;其次学生的发展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两条是理解以人为本内涵的核心所在,也是设计课程结构的出发点。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将是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实现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的本位课程结构,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也是高等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素质教育中的大学课程设计策略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问题是学校办学中头等重要的问题。因为就其本质而言,肩负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之神圣使命的學校教育,归根到底要受其观念层的影响、支配和牵引,从而决定制度层的形式,并对物质层发生作用,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学校教育运行的模式及其过程和结果,对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教育观念的变革自然就成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课程首当其冲的重要内容。只有教师及其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认识到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基础性,才能最终将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转化为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与行动,这是素质教育课程实施能否成功的关键与标志。
2.精心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般来说,课程设计得越科学越规范,它实施的效果就会越好。无论是从整个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来讲,还是从具体某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来说,概莫能外。精心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渗透到内容中去,使其更加贴近社会生活、贴近时代,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科学制定制度、完善教学管理
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教学管理是素质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在实施中真正得到切实贯彻的制度保障。首先,科学的组织和制度的创设:素质教育课程如果没有科学的组织,并辅之以完善的制度保证,其实施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其次,完善的教学管理包括:第一,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第二,修习制度,必修、限制性选修和自由选修三种。
4.加强非正式素质教育课程建设,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实施大学素质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途径。良好的人文环境属于大学素质教育的隐性课程,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3]这种隐性课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内容充实的人文与科学讲座。各种学科的讲座,可以极大地丰富人文与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长学生的见识,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第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从有组织、有规划的文化艺术节和科技宣传月,到自发的课外阅读与读书讨论,都起到开阔学生胸襟、陶冶学生情操和启迪学生思想的巨大作用。第三、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形成有利于大学素质教育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给学生的心灵一种高尚文化的熏陶。
5.改革考试内容与方法
科学的评价制度既是检验大学素质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大学素质教育课程实施向良性方向的有效措施。因此,在课程实施策略中,改革原有的考试内容与方法,从注重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的测评为主转向注重对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同时,对于课外活动、校园环境以及学风和校风等素质教育的隐性课程,建立相关的评体系,以便全面测评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石承斌,黄忠昭.高校课程建设中的的人文素质教育[J].高教探索,2008,(05)
[2]郭云波.大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理论界,2008(11)
[3]张岂之.关于深化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