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萍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激励创新。例如,(1)测量你1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进而推算你1小时、1天心脏跳动的次数。你的心脏在多少天内跳动100万次?(2)4000张纸叠起来高0.42米,13亿人如果每人节约1张纸,叠起来比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还高多少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况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指出有关的数学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增强学习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例如,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可让同桌的学生合作,用小正方体拼摆成长方体(由学生自由摆)。由于没规定摆成什么样的长方体,因而学生摆成的长方体的形状、大小可能不一样。摆好后让学生思考:所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在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相互交流。可直接口述,也可以边用实物投影演示边讲解自己探究的过程。最后达成共識:不管摆成什么样的长方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厘米数的乘积。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三、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后,可组织学生到操场、田地里去实际丈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可以让学生编制粉刷开支预算;学过乘、除数是三位数乘、除法后,可以让学生去预算春游中的花费,调查计算用电、用水情况。
知识源于实践,更运用于实践。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是实现学生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又一次飞跃,体验学习成功的最佳选择。
总之,在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的今天,为学生打好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决定着学生对未来社会的贡献和自身素质的持续发展。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