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续雄
摘要:
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一枝奇葩,它以语言优美、音调和谐、意境深远而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古诗词教学也是初中语文的教学重点,我们应该不断探究教学方法,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古典诗歌; 朗读品读
古典诗歌中的措词用字及句式,在很大程度上不为今天的学生所熟悉,因而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教学中也只限于对字训诂,课堂必定陷于枯燥,必定使学生产生“厌倦”之情,这样又何以“乐学”?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古典诗歌呢?我从朗读、理解诗意和“授之以渔”三个方面做了初步探讨。
一、关于朗读
学习古典诗歌,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多“读”古诗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能够在优美的诗歌语言和意境中熏陶情操,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多“读”古诗词,还可以更深地感受作品文学形象,从而培养提高审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如读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死干”《无题》,诗人忠贞的爱情和缠绵的相思之苦,就会深深触动着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寂身影历历在目,挥之不去。激励学生读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让每位学生选一两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认真领会意境,揣摩语意,把握节奏,然后配上自己喜爱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进行演读,还可以赛读。比赛的时候其他同学担任评委,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配合等方面评判,选出优胜者表彰。
二、关于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但理解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很多:
(一)再现风景品诗境。所谓再现风景,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多数诗歌可以拟拍成电视精品,拟制成网页,配上画面,辅以音乐。再现风景的过程中,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歌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
(二)抓住诗眼巧引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掣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
(三)旁征博引妙开拓。就诗论诗,有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有所联系,有所开拓, 如陶渊明《饮酒》中的 “飞鸟相与还”一句,若仅仅弄清其表面意思,那就太浅了,它有什么深层含义呢?学生往往无法体会,这时教师就可以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抛给学生,引导他们体会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回归田园后的陶醉之情,这正是作者的“真意”,所以他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旁征博引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的需要。
三、关于 “授之以渔”
“授之以渔”在这里有两方面含义:
(一)授予学生品诗之法。在这方面江苏赵富良老师的方法就很值得借鉴,他总结出了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朗诵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联想想象——感受诗歌图画美;咬文嚼字——感受诗歌语言美;比较映衬——感受诗歌新奇美。我校文科教研组的老师在教学中也总结出了四步读诗法:一读诗韵,主要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重读,读出诗歌韵律美;二感诗意,主要利用注解或工具书,疏通文意,质疑问难;三品诗境,总体把握作者创造的意境,以及在诗中表达的情怀;四仿诗言,对一些可模仿的诗句,可指导模仿。品诗的目的不在于写作,但偶尔带领学生仿写却是有价值的。这一步可视具体情况确定用否。
(二)引导学生巧用古诗名句添文采。初中古诗词教学如果能够借鉴古诗文中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来发展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是成功的教学。近年来,我采用这样的做法——运用排比、创设比喻、增添文采。下面以“骨气”、“生命”为例。
1.“骨气”。骨气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忠贞不渝;骨气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骨气就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刚强不屈。
2.“生命。生命就是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生命就是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感伤;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無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
其实,具有文化韵味的古典诗词中,可以巧妙引用和化用的内容有很多,如习作《生命的色彩》一文有学生这样写到:“生命本没有色彩,但在生命的历程中经过不断的填充、染色,终于有了美丽的色彩……岳飞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精忠报国之心是红色。李白号称青莲居士,人们称它为诗中的仙人,而我却读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感慨。鲁讯有一双犀利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着光芒。
‘横眉冷对千夫子,腑首甘为孺子牛激励过多少的有志的青年……,只要你善于发现,由红、青、黑构成的生命的永恒之色是那么美,那么动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去挖掘,将名人、名言、名德、名事等内容灵活选择应用,那么,学生的语言表达将更丰富,学生的作文将更有文采、更有蕴味。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华家岭初级中学,甘肃 定西 74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