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培养和提升为主要追求的教学路径,强化对学生主体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锤炼。学科教学之中,始终包含和渗透了学生主体的动手探究活动。教师应该落实新课改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科学高效实施探究教学活动。本文作者结合新课改标准要求,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从创设探究场景提升探究潜能、发挥主体特性提供探究空间以及强化探究指导提升探究效能等三方面对初中数学探究活动组织开展做了论述。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教学;活动组织;思考
探究是人类不断进步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社会适应技能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培养和提升为主要追求的教学路径,强化对学生主体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锤炼。教育发展学指出,学生追求真知、获取真谛的过程,就是动手实践、动脑辨析的发展进程。学科教学之中,始终包含和渗透了学生主体的动手探究活动。作为课改要求、教学理念的坚定执行者,教师必须贯彻落实新课改,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科学高效实施好以学生为主要实施者的探究教学活动,从而在有效探究实践中达到学教相长的愿景目标。基于以上的考虑,本人现结合新课改标准要求,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简要对初中数学探究活动组织开展做一论述。
一、 创设融洽探究场景,促使主体能动参与探究
探究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群体的深度参与和积极配合,这也是衡量和评判教师探究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众所周知,学生能动参与学教活动,源于良好的积极的内在情感作为保障。初中生参与课堂探究教学活动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探究活动教学进程中,要认真做好学生主体情感调动文章,利用数学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事例,利用科技发展的先进成果等多方面教学资源,从初中生思想认知要求和发展规律,创造出激起他们内在能动情感的有效场景,提升他们的参与情感和意识,主动积极的配合教师,参加探究教学活动。如在平行四边形一节课探究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图形教学活动前,教师针对课堂之中学生学习情绪低落的实际情况,借助于现代化教学器材,将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电动门开关”的生活场景,利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器材予以展示,并展示出这一电动门开关时平行四边形运动时的抽象图形画面,从而让初中生能够有感性和理性相叠加的双重认知和感悟,进而消除他们长时间学习的消极情感,提高他们能动探究的积极情感,为初中生更加自主、更加主动参与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图形探究环节,打下更为坚实的思想根基。
二、 放大主体内在特性,提供自主操作实践空间
学生是课堂教学体系的最重要构建者,也是具有内在探知欲望和探究潜能的积极个体。众所周知,学生主体地位的特点,不仅体现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翁”,更体现在自身所具有的强烈能动探索欲望和潜能。初中数学教师开展探究教学活动,就必须让学生主体充分参与其中,这就需要将学生的内在能动特性充分挖掘并有效使用,根据探究讲解的任务要求、步骤内容,有意识地将初中生纳入其中,承担起“力所能及、量力而行”的动手操作、思维分析活动,教师予以适当的指点和引导,让初中生充分自主、独立的按照预设的探究步骤和要求,开展操作、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等活动,并借助于小组合作的力量,实现探究任务的圆满解决和完成。如“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一节课教学中,
教师在“已知:如图,∠ABC=∠CDB=90°,AC=a,BC=b,当BD与a,b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时△ABC∽△CDB”讲解基础上,根据该节课初中生数学学习认知的情况,利用初中生所学知识所获经验,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要求他们完成“当BD与a,b满足怎样的关系时
△ABC∽△BDC?”以及“如图,当BD与a,b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等探究问题的解答任务。初中生根据探究问题解题要求,开展独立思考分析活动发现,该问题实际是上面所讲例题的变式问题,只要借助于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等知识点内容,就能够较好的解答。此时,初中生组建探究小组,共同讨论确定探究操作的步骤,教师予以强调,指出BD与a,b满足怎样的关系式,这样学生在有效探究解答中实现问题有效解决。这一过程中,探索性题目为学生找寻已知命题的结论以及结论成立的题设等提供了操作平台,体现了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对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习惯大有裨益。
三、 实施探究过程指导,提升学生探究研析效能
学生学习实践活动,始终需要教师的有力有序、科学精确指导。这也是教师课堂教学之中必须完成的教学重任。加之初中生思维的局限性、不完整性,探究的不恰当性、不完备性等实际情况,决定了教师的指导点拨始终萦绕在初中生数学探究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针对初中生探究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以及过程,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评判,及提出希望又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从而让初中生结合亲身探究和教师指点,改进和提升自身探究实践的能力水平。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开展探究教学活动,必须贯彻落实新课改要求,将学生主体充分运用,能力培养渗透其中,实现教师探究教学和学生探究能力双提升。
参考文献:
[1]張建淳.新课标下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探索和实践[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5(01).
[2]刘腾云.数学探究性课题组织之初探[J].湖南教育,2014(06).
[3]骆魁敏.《高中数学探究》网络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J].中小学电教,2015(05).
[4]骆魁敏.初中数学探究课题开展与实施的策略研究[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14年年会论文集[C].2014.
[5]李淑英.山西省中考数学探究性试题探析[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山西卷)[C].2013.
作者简介:李玉成,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武进区嘉泽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