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已开始越来越多的要与“数”打交道,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又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数量同实际现象联系在一起。所以,将数感培养起来,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借助数学方式和数学思维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都是十分重要的。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数学新课标已经做出了这样的要求,即“在运用数学知识、符号、思维方式的过程中描述现实社会,并凭借此来实现数感、符号感以及抽象思维的构建。”换句话说就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数感,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的意义、能让学生借助数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选出最合适的解题方法。为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数感的这些价值,本文就将以如何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应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感培养
一、 引言
数感是一种自觉的、无意识的理解和内化数学知识的意识。在小学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可以让小学生锻炼多项思维,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学生一旦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形成一种简单的运算模式,终生受用。所以在小学课堂中,数学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小学生快速寻找解题思路,提升数学学习效率。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
二、 联系生活经验,实现数感生活化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不仅对生活有着积极性同时又来源于生活,数学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客观定量世界关键,更能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条理化、有序化。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知识,密切联系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种生动、丰富的形式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体系,促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融入数学教学过程中,提升数学学习兴趣。我们所讲的数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思考中,进而获得主观性的认识,分析数学问题,进而学会解题的方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的时候,提前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将家里闲置的小物品带到课堂中来,举办一个小型的商品售卖会,教师为学生准备本节课要学习的不同货币的纸质卡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有些学生扮演商品售卖者,另一些扮演商品购买者,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一定的问题,十元钱最多可以买到多少东西呢,在这种互动中,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数学货币知识,同时够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另外,在课堂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探讨,我们的十元钱到底买到了那些东西,培养小学生对于金钱的认知度,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学习数学的热情,促进学生能够有效的感知数感、形成良好的数感,促进大脑发育。
三、 开展动手操作,促使数感具体化
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教师就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一学习特性,从而让学生的思维与操作共同实施,形成完整的学习过程。皮亚杰曾经就针对这一教学现象这样说过:“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动手操作能够更好地促使學生的数感得到提升,所以教师可以在一些课堂互动中,融入实践性教学,重视起操作能力对数感学习的推动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索数学知识,开发学生的潜在数学能力。例如在学习“认识100以内的整数”时,组织教学活动可以从认识小数棒出发,教师可以准备61根数学棒,让学生数出这些数学棒一共有多少个,有的小学生使用了一根一根数数的方法,在教师的手中输出了61根数学棒,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整数,可以让学生开动小脑袋,想一想,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的数出61根数学棒。让学生四人一组开展讨论交流,如何能够更快又准的数出来,在一阵的讨论之后,一些学生得出了答案,可以将61根的数学棒进行分类,让10根为一类,一共可以分为6类,那么剩下一根就单独计数,这样一来,我们的数学整数学习就实现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为了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以及相应的数感,教师就还可以为学生出题,如何找出24根数学棒,学生就会按照教师所讲的方法,先进行分类,然后将剩下的单独计数,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升了小学生的数感,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特点。
四、 组织合作交流,实现数感真实化
交流是任何一门课程学习都必不可少的一步,对于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也是一样,教师不仅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同时也要组织学生之间开展互动交流,让小学生在一个小集体式的教学环境下,获得一定的知识能力,在于他人的交流沟通中可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最终促进整体学习水平的提升,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更能够带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思考能力,提升数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十位数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小熊摘苹果,树上有8个苹果,小熊摘走了5个,那么还剩下几个苹果在树上呢?通过故事性情节的导入,可以很快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进行大脑思考,如何计算呢,学生会数一数树上还有几颗苹果,但是如果列为计算式怎么写呢?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讨论中,有的学生发言说可以模仿2-1=1的形式,那么就是8-4=4,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潜力能够得到有效地激发,如果学生想象不到相关知识,在互动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形成良好的数感,促使我们的数感能力培养更加真实化。
五、 小结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一旦具有良好的数感就会更加愿意思考数学问题,从而推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当然,要实现以上这种境界,需要的将会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数感的形成是潜移默化且漫长的。教师就要切实做到不断探索、反思、总结,将培养数感作为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将培养落到实处,进而让数学得以真正跟着学生的感觉走。
参考文献:
[1]张晶.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求知导刊,2016.
[2]沙海华.课堂内外学数感启蒙开智促发展——浅谈小学数学学生数感培养策略[J].华夏教师,2013.
[3]林淑珠.“我的身高是138米……”引发的思考——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
作者简介:李顶山,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裴圩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