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月 霞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郑州大学校园夜景观的“易读性”与“神秘性”
李 月 霞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以校园夜景为研究对象,从“易读性”与“神秘性”两个角度,分析了校园夜晚意象的创新与心理感知的变化,并探讨了校园夜景带来的隐性效益,指出夜景观的设计对校园安全、经济、文化、氛围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校园夜景,夜景观设计,城市意象,灯光
城市的夜景生活是衡量一个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考察这个城市投资发展空间、国际化程度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夜晚生活的繁荣发展,以阳光为界划定白天、黑夜的形式正在逐渐变得模糊。这种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发展和变化,将给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带来新的增长空间[1]。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说,夜景是“由城市自然及人文诸要素共同构成的夜间综合景象,即可视化的形式信息综合”。随着当代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的发展,亮化与彩化已经成为现代景观的设计手段和标志。大学校园作为城市的缩影,夜景观已经成为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时应当以校园使用者的心理、生理、环境行为为基础,从人性化、地域文化特色及节能的角度出发,将现代景观设计方法和照明技术手段相结合,为夜景观营造所用,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
2.1 夜晚校园意象的创新与改变
对于方位的感知是人们对于一个空间最基本的感知,为了建立人们对于空间的可认知性,可以将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作为营造校园夜景照明非常好的参照构架体系。根据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随机抽选20名师生、校园工作人员及游览郑大的市民进行调研问卷,对郑大校园进行五要素的意象绘制,发现虽不同的调研对象对五要素的意象各有不同,但大多都能表现出较为完整和相似的校园意象。到了夜晚,昼与夜的差异、时间与空间的重构、地点的可达与不可达等,生成了新的行走路径、生活方式、空间安全和不安全感、支配和附属等一系列新的校园状态。人们对夜景下的校园产生的意象与白天相去甚远[3]。
人的感知是有意识的一种主动探索信息的过程,在夜景下,人们感兴趣的或有灯光的地方,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形成记忆,这些记忆的综合产生对校园夜景下意象的创新与改变。白天人们意识里的标志物,在夜晚也许会因为灯光不足而不再被认为是标志物。而在白天不被当作标志物的地方,夜晚对其亮化而成为一个标志物。因为夜晚灯光的问题,一些白天不被注意的地方,夜晚由于灯光的因素而成为重要的节点或区域,白天清晰连续的边界也变得模糊。如郑大校园中杏坛广场这个“区域”元素,因为每周五的夜晚会举行活动而被认为是夜晚校园空间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2.2 校园昼夜景观对比产生的心理变化
1)昼之心理影响。
高校校园空间不同于社会城市空间,在校园景观设计建造过程中要考虑校园的特殊性,关注校园环境对师生群体的心理影响,满足校园人群的特殊需求。
日光下校园空间对心理的影响来自多个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建筑的表面材质。建筑的表面材质是建筑表现自我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不同的饰面材料和颜色会产生不同的体量感和心理距离的远近。
b.建筑的体量大小。建筑不同尺度的体量对人的心理影响也是不同的。体量较大的建筑,给人产生一种距离感和庄重感。
除此之外,校园建筑物的布局与植物的配置方式等都会产生不同的环境心理感受。
2)夜景光色对心理的影响。
光与色在夜晚景观中是同时作用的,而城市的景观照明的根本,首先是源于人们对景观色彩的偏好。研究色彩对人的心理感应并应用到夜景观中,可以很好的表达设计构思和内涵。首先要了解色彩与人的心理感受变化的关系,不同色系的颜色,会让人产生冷暖感;明亮度高的暖色调会让人产生易接近感,明亮度低的冷色调则产生距离感;明亮度高、饱和度低的色彩会让人有轻飘感,并产生空间放大的感觉。
对10位在校生进行调研,分别用冷暖及是否可亲近为标准,对白天和夜晚融入灯光之后的校园心理感受做调查,调研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在校生校园昼夜景观心理感受调研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对大部分男生来说,日光下的校园,给人的感受是学府气息浓郁、庄严、较有距离感。夜晚由于灯光的融入,白天看似冰冷的校园,让人有参与感和探索欲。对于女生而言,白天的易亲近感增加了,而夜晚的距离感也随之增加了,一方面原因是女生到了夜晚安全感会减少,所以在夜景灯光设计时要考虑安全性设计。
色彩模拟夜晚灯光融入过程见图1。
3.1 “明—暗”图底的生成
“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虚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在传统的图底关系中,被道路、广场等虚体空间所分割的建筑物是图底关系中的实体,呈现为图,道路、广场等平面上的开放虚体空间则为底[3]。把这个理论运用在郑大校园空间中,即实体的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为图,校园中的道路、广场、眉湖等虚体空间为底。夜晚,校园中的道路、广场、眉湖等作为人们的活动空间场所被照亮,从黑暗的底景中显现出来,呈现为图,而大部分的建筑没有被亮化而成为暗的底。原本的校园图底关系发生了反转。这种反转也并不完全是简单的图底虚实关系反转。那些在白天下不显眼、不重要的实体在夜晚都成为了暗的底,而那些重要的道路、建筑物和区域,在灯光下明显区别于周围较暗的城市空间,形成了明确的“明—暗”图底关系。夜景下的钟楼与图书馆见图2,图3。
3.2 校园夜景隐性社会效益
校园夜景是校园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合理的使用灯光,可以带来许多隐性的社会效益。
1)促进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人类的天性,人的社会生命起源于与他人的交流。在高校生活中,学生忙于课程学习,闲暇时间多数用上网看电视剧等来消磨时间,越来越缺少人际间的交往。而夜生活的融入促进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比如人们可以在灯光下的体育场跑步、打球、散步等,一方面锻炼了身体,另一方面增加了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了感情。郑大校园杏坛广场每周举行的活动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情侣或朋友们来到广场上,一起看电影、看表演,讨论着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我们看到的这种夜间经济的背后其实蕴藏着一种文化,而这又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2)拉动校园经济,增加就业机会。
失业问题作为一种“城市病”,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与贫困问题、犯罪问题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夜晚经济上做足文章,将会缓解这方面的压力[4]。以郑大新校区为例,校区位处郑州市高新区,学校周围环绕村镇,且学校周围商业并不发达,夜晚出行不方便也不安全。郑大校园通过商业街的建设解决了这些问题,一方面学校商业街的房屋通过招租的方式给周围的居民和想创业的学生提供租赁使用机会;另一方面想要找兼职的学生可以在商业街寻找合适的兼职。这样校园夜晚经济和高校学生也产生了一种良性互动。
夜晚生活一般占据着每天的1/4,也是校园生活中占据着大部分时间的娱乐时段。对校园夜景观的充分认知和了解后,做出合理的夜景观设计对校园安全、校园经济、校园文化、校园氛围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校园夜景观的合理设计也潜移默化的鼓励着学生多走出寝室、放下游戏进行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在夜晚灯光的兴奋剂下,增强同学之间的友情,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并为校园带来隐性的经济效益,带动周边居民的就业。
[1] 唐铮铮.城市夜景观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2] 李 文,蔺阿琳.谈大学校园夜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13,39(28):8-9.
[3] 胡 华.夜态城市[D].天津:天津大学,2008.
[4] 王 荃.中英——城市夜景经济的对比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5] 胡 华.建筑夜景观美学要素分析及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6] 沈欣荣.夜景观与夜景观设计概念的产生[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1):21-24.
On “readability” and “mystery” of night landscape of campus in Zhengzhou University
Li Yuexia
(CollegeofArchitecture,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0,China)
Taking the campus night landscap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novation and change of the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 of the night images of campus from “readability” and “mystry” two aspects, explores the invisible benefits by the campus night landscape, and points out the design for the night landscape has the indispensible influence on the campus safety, economy, culture and atmosphere.
campus night landscape, night landscape design, city image, light
1009-6825(2017)02-0014-03
2016-11-06
李月霞(1990- ),女,在读硕士
TU24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