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成熟度模型及其应用

2017-03-02 07:51王欲敏
关键词:成熟度跨学科胜任

刘 燕, 刘 蓉, 王欲敏

(重庆交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0074)

·高等教育·

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成熟度模型及其应用

刘 燕, 刘 蓉, 王欲敏

(重庆交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0074)

跨学科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高校教师胜任力是跨学科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以工科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梳理和问卷调查,确定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特征指标;运用德尔菲法,提出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的教学、实践、科研、环境行为四维度能力,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验证,构建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模型;以胜任力4个维度为标准,将成熟度划分为由低到高的初始级、成长级、基本胜任级、胜任级、卓越级5个等级,建立教师教学胜任力成熟度二维模型。

跨学科教育; 高校工科教师; 胜任力模型; 环境行为能力; 成熟度模型

从知识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和社会发展对知识的外在现实需要来看,跨学科间的合作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跨学科教育是培养跨学科合作创新人才的基础。在中国,跨学科教育最稀缺的资源不是金钱,而是有跨学科教育能力的师资[1]。高校工科教师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知识与技术创新的重任,面对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知识社会,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的内涵得以丰富,跨学科教育成为高校工科教师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工科人才不断探索的新领域。

一、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特征

高校教师胜任力是指高校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高校教师胜任力是高校教师个体特征的体现,是高校教师从事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的主要培养目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问卷调查,得到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特征核检表,见表1。

以教学效果、科研成果和绩效考核为依据,选择33名优秀工科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根据其对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的认识和特征核检表中胜任力特征的理解,要求调查对象选择特征核检表中的指标。经频数统计,得出平均值较大的有15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通过总方差解释可以看出,13个因子的贡献率达到80.65%,表明上述15项指标中选取其中13个可较好地表示胜任力特征,即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特征主要为:学历、专业知识、理解与尊重学生、现代教育理念与技术、教学环节营造与控制、工程经验、组织协调能力、创新精神、数理基础、跨学科交流能力、学术伦理、自组织能力、社会责任感。

表1 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特征核检

采用360度反馈—调查表法进一步完善。分别选定学院、科研管理、教务部门领导和相关人员7人,教师13人,本科生及研究生32人,共52人进行调查,要求被调查对象填写初步词典中没有列出但自己认为是重要的胜任力特征要素。从回收的问卷结果来看,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反映了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和搞好教学工作的愿望,有37人认为应该增列;继续学习能力是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的基本要求,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教师更应该通过继续学习来保持知识的先进性,有32人认为应该增列;在当前教育大环境下,高校教师的奉献精神对教师胜任力有一定影响,应该增列;工程建设及运行对环境和社会影响深远,工程师肩负着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有31人建议增列工程伦理特征;在科研方面,增加了两个指标,分别是追踪前沿能力和团队精神,出现频次分别达到了41和38。还出现了一些频次低于30的特征项,不予采纳。由此建立跨学科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特征,见表2。

表2 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特征核检

二、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维度

在教师胜任力研究中,胜任力模型研究是一个主要领域。王林雪等建立了包括个人特质、科学研究、人际沟通、个人品质、主动奉献5个维度的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模型[2];祁艳朝和于飞构建并验证了包括个人魅力、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人际沟通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3];Dineke等从作为教师、知识专家、学习过程的推动者、辅导员、评估者、组织者、终身学习者7个维度构建了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4]; 汤舒俊编制了高校教师的胜任力问卷,并研究发现高校教师胜任力是一个包括人格魅力、学生导向、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四维结构[5];王昱等研究得出高校教师胜任特征包括创新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人际理解力、责任心、思维能力、关系建立、成就导向7个结构维度[6];许安国等构建了包括科研能力维度在内的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素质模型[7]。

采用德尔菲法征求专家对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模型维度的意见,邀请20名优秀工科教师及优秀教育工作者就工科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维度进行征询;整理、归纳专家意见,将结果匿名反馈给各专家;再次征询意见后,整理、归纳、反馈结果。如此反复3次,得到趋于一致意见:基于跨学科教育视角,将高校工科教师的胜任力模型划分为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环境行为能力4个维度。

(一)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基础和核心能力,是影响教学效能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教学效果的各种影响因素中最直接、最明显、最具效力的因素,也是现有教师胜任力研究中成果最丰富、最成熟的部分。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实施及教学方法的运用来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应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8]。

(二)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教师在实施以实践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时应具备的特有素质和能力的总称。实践能力是工科类教师区别于其他科类教师的独特能力,也是大学工科类教师在培养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工科教师只有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才能用工程的视角去教学和研究,才有能力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9]。

(三)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胜任力在科学研究方面所具备的素质,不仅包括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还包括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涉及科学精神和科研技能两个方面。科研是教学的支撑,是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提高人才培养和促进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教师的科研能力是衡量工科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10]。

(四)环境行为能力

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和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日益成熟,环境行为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环境行为能力开始得到关注。对环境行为能力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王芳认为环境行为是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人类社会行为及不同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行为[11]。环境行为作为一种人类行为,其重要特征之一是环境适应性,表明人类行为既能适应社会环境,又能对社会环境做出相应的反应。高校工科教师在扮演社会角色时,必定表现出受其所处课堂、学校、行业、国家乃至世界所构成的环境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根据自身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影响课堂、学生、学校、行业、国家乃至世界。本文认为高校工科教师的环境行为能力是面对教育教学、生产实践、科学研究表现出的胜任特征,是高校工科教师对微观和宏观环境的认识、理解与把控,从而表现出对教学、生产实践、科学研究的适应和驾驭能力,具体表现为高校工科教师的自组织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维度的检验

根据表2,编制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研究调查问卷,检验前述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维度。

(一)问卷设计

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最高学历、目前从事的工作类型等;第二部分是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特征项目及评价,基于主观感知法,使用Likert 5级量表进行测量,1代表“不重要”,2代表“不太重要”,3代表“一般重要”,4代表“比较重要”,5代表“非常重要”。

(二) 调查对象及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工程师等,发放和回收在2个月内完成。共发放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调查问卷285份,回收239份,其中有效问卷23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1.8%。

(三)样本情况

男性130人,女性103人,分别占55.79%和44.21%。年龄在30岁及以下的39人,占16.74%;>30~40岁的93人,占39.91%;>40~50岁的64人,占27.47%;>50~60岁的34人,占14.59%;60岁以上的3人,占1.29%。最高学历在大专及以下的3人,占1.29%;本科50人,占21.46%;硕士110人,占47.21%;博士70人,占30.04%。目前从事教学工作的98人,占42.06%;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32人,占13.73%;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47人,占20.17%;从事科研工作的20人,占8.58%;从事其他工作的36人,占15.45%。

(四)描述性统计分析

高校工科教师的20个胜任力特征的重要性评定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所有胜任力特征重要性评定的平均值均在4.0472分以上,表明这20个胜任力特征对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可作为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特征指标。

表3 高校工科教师各特征指标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五)信度分析

进行可靠性分析,见表4。结果显示,所有测量题项的总Cronbach’s α值是0.904,各个维度指标的Cronbach’s α值的范围为0.634~0.828,说明问卷的信度较好。

表4 Cronbach’s Alpha统计值

(六)验证性因子分析

对德尔菲法构建的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四维度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见图1和表5。

模型的自由度为164,x2为557.17,x2/df值为 3.397,RMSEA为0.079,小于0.08,模型中的各项拟合指标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表明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四维度模型拟合良好。

图1 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四维度模型拟合结果

模型名称x2dfx2/dfRMSEAGFIAGFINFIIFICFI胜任力模型557.171643.3970.0790.8390.8150.8190.8270.857

四、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成熟度模型

成熟度等级有阶梯式和连续式两种形式。两种形式在成熟度测评中各有利弊,阶梯式简单易用,连续式相对复杂。遵循简便易用的原则,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成熟度模型拟采用阶梯式的等级形式。根据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涵盖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环境行为能力的表现,将教师胜任力划分为不同的成熟度等级,以描述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从不成熟到成熟不断向上发展提升的梯级改进过程。本文将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成熟度划分为由低到高的5个等级:初始级、成长级、基本胜任级、胜任级、卓越级,每个级别都为上一等级奠定基础。成熟度等级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成熟度等级具有不同的特征。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成熟度各等级的典型特征如表6所示。

成熟度模型最直观的内部结构特征是成熟度的维度。成熟度模型可以是一维、二维或三维。不同维度的优势不同,一维和二维的模型结构比较简单,应用较为方便。结合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特征,构建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成熟度二维模型,见图2。

图2 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成熟度模型

五、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成熟度模型的应用

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成熟度模型对实施跨学科教育教学的高校工科教师的选拔、培训和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对于教师个体,通过了解、熟悉胜任力模型及胜任力成熟度模型,能够加深其对工作内涵的理解及定位,有助于客观地分析评价自身,并在工作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生涯发展,特别是对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有着积极意义。

对于学校,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模型及胜任力成熟度模型可用于教师业务素质测评、绩效管理,也可用作教师招聘、薪酬设计、晋升、解聘,还可用作教学团队胜任力的分析、评价与建设依据。

对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整体把握教师工作所需的胜任力,设定教师资格标准和资质,培养青年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教师需要提升的方面提出改进要求,发挥其教学工作中的优势。

六、结语

环境行为能力是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的独特要素,与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一起共同构成高校工科教师的胜任力;在当前跨学科教育的背景下融入环境行为能力的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模型,使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的考量视角更为全面。

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形象地描述了胜任力的统一框架。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为胜任力的核心能力,它们与环境行为能力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是在一定环境系统中形成和发展的,是环境行为能力形成的基础,其提升又可强化环境行为能力。

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成熟度模型以胜任力的4个维度为依据,划分为初始级、成长级、基本胜任级、胜任级、卓越级;利用成熟度模型评估教师当前的成熟度,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有针对性的过程改进方案及策略,通过实现这些方案和策略达到更高的成熟度。

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成熟度模型适用于工科教师自身的客观评价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自我完善;也适用于学校对工科教师的选拔招聘、薪酬设计、晋升、加薪、解聘;还适用于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资格标准的设定、教师资质的认定、未来教师的培养等。

[1] 汪丁丁.转型期社会的跨学科教育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12(7):197-201.

[2] 王林雪,郑莉莉,杜跃平.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12(1):65-69.

[3] 祁艳朝,于飞.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9):43-46.

[4] DINEKE E H,TIGELAAR,DIANA H J M,et al.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compet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2004,48(2):253-268.

[5] 汤舒俊.高校教师胜任力的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J].高教探索,2014(6):162-166.

[6] 王昱,戴良铁,熊科.高校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J].高教探索,2006(4):84-86.

[7] 许安国,叶龙,郭名.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素质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65-68.

[8] 何齐宗,熊思鹏.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进展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10):60-67.

[9] 吉莉,徐鹏.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2010,26(6):65-68.

[10] 耿艾莉,王岩松.论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18):71-73.

[11] 王芳.行动者及其环境行为博弈:城市环境问题形成机制的探讨[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106-112.

(责任编辑:李晓梅)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Competencies Maturity Model of Engineering Teaching Facul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Interdisciplinary Engineering Education Perspective

LIU Yan, LIU Rong, WANG Yumin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China)

The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 competency of faculty is the basis and key element for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The competency of engineering teaching faculty being used as the object,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naire, a competency index of engineering teaching faculty under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perspective is set up. A competency model of engineering teaching faculty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Delphi method to propose a four dimension ability system in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environmental behavior validated by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 two-dimensional teaching competence maturity model is constructed by dividing the maturity into 5 levels, namely, initial stage level, growth stage level, the basic competency level, competency level, and excellent grade level from lower to higher.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engineering teaching facul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petency model;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bility; maturity model

2016-09-28;

2016-12-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基准研究”(13JDGC022);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Yjg123033)

刘燕(1965—),女,四川荣县人,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刘蓉(1980—),女,新疆哈密人,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王欲敏(1977—),女,宁夏银川人,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造价管理。

G645.1

A

1674-0297(2017)01-0102-06

猜你喜欢
成熟度跨学科胜任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产品制造成熟度在型号批生产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整机产品成熟度模型研究与建立
不同成熟度野生水茄果实的种子萌发差异研究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刚好够吃6天的香蕉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