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

2017-03-02 01:27刘宁卜士浈
关键词:微时代贫困生资助

刘宁,卜士浈

(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

刘宁,卜士浈

(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微时代;资助育人;路径研究

伴随着新媒体应用的推广,“微时代”悄然到来,并逐渐影响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资助育人的对象也产生的了新特征和变化。“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背景,在总结上述现象的同时,着力研究“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研究,通过“八个微”剖析,从理论支撑创新,媒介载体创新,实践应用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研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路径,为资源优化配置,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构建了构建互利共赢的多元资助育人生态系统。

一、“微时代”[1]的界定及特征

(一)“微时代”的界定

2009年,以短小精拣的文章与语言为主的信息传播平台“微博”在互联网上异军突起,摆脱冗长繁杂的文章和枯燥乏味的语言,人们发现,原来区区一百多字的文字能够承载如此多的信息量,让信息与人之间多了更多互通、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更多的情感交流。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信息发布者和接受者的信息消化时间极其有限,2011年,继“微博”掀起的信息浪潮后,“微信”也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自此信息传播与阅读进入了“微时代”。

(二)“微时代”特征分析

1.信息传播的发散性

如果说传统的信息是传达,那么身处“微时代”信息则是被传递。“微时代”就像一张蜘蛛网,四通八达如网状结构,信息生产者将信息放在“蜘蛛网”的任意地方,信息就会沿着“蛛丝”四散开来,“蛛丝”交互的每一个节点都可能是一个传送或接收的中心,这种扁平化的传播方式促使着信息如滚雪球般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2.信息传播的方便性与瞬时性

作为“微时代”下信息平台的载具,移动便携式终端设备充分利用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乘公交、坐地铁、排队买票等,人们借用手机利用每天众多的碎片时间来进行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场所和时间的不限制,精拣而丰富的信息内容,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了信息内容的更新。

3.信息与人的互动性

“微时代”是在社会和互联网的发展之下应运而生的,它包含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众多优点。精拣而丰富的文字,配合图片和视频的刺激,给信息接受者带来巨大的信息冲击。点赞,评论,转发,这些功能使得人们发现,原来信息像鲜活的生命一样可以和人们沟通,信息接收者和生产者也可以无障碍的进行互动。这一特性无疑加深了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三)“微时代”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影响

1.资源共享,信息更加公开透明

借助新媒体平台,实时公示传达各级资助政策,让受资助对象在第一时间加以了解并进行申报,信息公开共享;在新媒体平台上落实开展资助工作,信息更加公开透明,拓宽信息共享渠道的同时,推进了资助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性,促进资助资源合理配置。

2.实时资讯,提升工作实效

“微时代”使得信息的传播和辐射作用大大加强,各类信息可以瞬间达到所需要的群体,节省了以往信息上传下达的时间成本。基于这些优势,“微时代”可以使得不同的群体之间互通有无,提升了工作效率。

3.媒介多样,管理更加多元

“微时代”背景下,资助管理由线下转移至线上,媒介从单一的纸质文件存档转变为多样化的新媒体的媒介,多元化的进行管理,持续跟踪关注,立体化的进行辐射,从而增加工作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二、“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新变化[2]

作为生长在“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都受到了互联网文化的冲击,个性特征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3]。

(一)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受到了互联网思维的影响

网络时代下,贫困生的价值观念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到三股力量的作用。一是基于社会性,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下而形成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二是基于现实性,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物质主义的充斥与现实贫穷的落差易使他们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发生偏差。三是基于个体从众心理,在其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文化圈内个体思维易受群体思维影响,进而形成群体化的价值认同。家庭困难学生在这三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逐步形成了既有整体一般性又存在个体特殊性的矛盾的价值观。当然在各种力量的充斥和较量中,仅有极少部分学生受负面思维影响较重产生了极端思想,其余绝大多数都坚持并坚定不移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喜欢张扬个性、追求自我,在体现隐秘性、开放性的“微时代”互联网平台下,贫困生可以不用考虑身份、地位等现实因素随心所欲的追求本真或者虚构自我,去获得认同感和受到关注。通过互联网,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新事物,获得更多领域的知识,进而将这些知识和见解运用到解决现实生活和学习的问题中去。

(二)高校贫困生的个体心理特征差异较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贫困生的性别不同,心理特征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受到资助的男生的心理负担高于女生,比女生更焦虑;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女生更为积极开朗,而男生则显得有些被动。其次,个体心理差异还与地域性有关。农村的贫困生比城市的更懂感恩,在与人交往中也更积极主动些。除此之外,心理特征差异还与年级高低密切相关,低年级学生一般较多关注对新学校新生活环境的适应,而高年级学生则对以后的就业发展方向更为关心。

由于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可能面对的压力更大,所以他们常常借助网络来减轻心里负担。网络的确可以为这些学生提供很好的缓解压力途径,他们可以在网络世界里重新定位自己,宣泄负面情绪,结交志同道合的好友,拓宽知识面和兴趣圈。但是网络也存在很多负面的东西,如果不给予关注,可能会阻碍他们成长道路。

(三)“微时代”下的高校贫困生更加追求对自身诉求的满足[4]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交流更加频繁、信息的透明度亦更高,学生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介即时关注资助信息、了解资助的名额分配、评定条件并监督操作过程,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便捷的将自身的诉求反馈给校方。

相较于传统的给予物质层面的辅助,据有关调查显示,新时代的贫困生更希望得到心理层面的扶助,他们希望高校更加关注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一方面提供心理辅导提高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就业指导,提高其实践技能。

三、“微时代”背景下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要求

伴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微时代”的到来,利用互联网促进工作开展的共识正逐步达成。“微时代”的到来为资助工作拓宽了思路,也提出新的要求。

(一)利用新媒体适合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实施教育引导

伴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对广大高校学生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习惯用新媒体获取实时信息,追求资源共享带来的便利性;此外在新媒体上发声,追求自我的存在感,大部分的活动时间及空间由线下转移到线上,经常性出现在QQ、微信、微博等在网络平台上。

学生活动区域的改变对我们的资助工作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把工作的阵地转移到学生活动的领域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真正剖析清楚他们的时代特征和显示需求,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在QQ、微信上建立阵营,成立群组,实时关注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其在学习生活中的难题,并利用是公众号平台发表最新的政策和引导性的文章,让大家正视自己的现状,引导其合理的利用“奖贷勤免补助”政策,顺利的完成学业的同时,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利用新媒体发现资助育人工作盲点,寻求突破点

在传统的资助工作中逐渐涌现出了一些问题,诸如:“重资助轻育人”的职能设计,工作中的经济性的职能可以顺利实现,育人方面的功能却经常被弱化甚至是忽视;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匮乏,学生中甚至出现了谎报家庭情况等畸形“竞贫”心理和现象,似的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大下降;由于渠道没有足够的公开透明,缺乏有力的而监督,资源的利用效率低,工作实效也一定程度有所降低,资助效果大打折扣。

基于如上现状,“微时代”的到来为工作开展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可以利用其资源共享、公开透明、多元化的优势,通过加大宣传、动态评估、多元化的认证体系等方式来审视资助育人工作中的盲点,寻求突破口,解决症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工作时效和育人效果的强化。

(三)利用“微时代”下的创新思维实现机制与路径选择

“微时代”的到来,贫困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都极大程度的受到了互联网思维的影响,更加注重自神诉求的实现。新媒体的固有的优势对于改善学生管理与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促进作用,利用互联网的和创新思维多元化管理方式,优化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选择和实现机制,实现资助育人效果的强化。

四、“微时代”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研究

目前,资助育人工作已初步达成了“奖、贷、勤、免、补、助”的框架体系,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资助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时代要义,新的机遇和挑战逐渐凸显。顺势而为,寻求资助育人工作的合适机制和实现路径,成为了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必然趋势。

图1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现机制和路径

(一)“微时代”思维指引,驱动资助育人理论创新

不可避免的,我们都身处“微时代”的环境中,我们的学习生活发生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当然教育理念也理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改变一贯以来的“填鸭式”教育,实现工作理念的时代性和创新性,更好的引领学生成长。

资助育人理念的创新的前提是创建平等的师生对话氛围,让学生更轻松自由的表达个人诉求,让学生成为资助育人工作的主体。其次,让辅导员实现“设计者”待“引导者”的身份转变。与时俱进,顺应“微时代”潮流,巧妙使用新媒体,促进资助育人工作的从理念、设计、渠道到管理的创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促进受资助对象的健康成长,从而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的提升。

(二)“微平台”搭建服务,简化资助工作业务流程

相比传统的资助工作,新媒体的产生,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业务流程,提升了工作实效。具体表现在,在平台上发布资助政策及通知,让受资助对象第一时间了解,公平享受资源;通过新媒体调查学生信息,缩短工作周期的同时,由于其存档时间较长,不易更改,一定程度避免了诚信道德问题;利用新媒体开展业务流程,如:贫困生建档,助学金申请,学费减免等,工作从线下转化到线上,交流畅通无阻,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达到省时省力的效果。

(三)“微数据”精确管理,严格把控资助育人成效

众所周知,数据可以实现精确的分析统计管理功能,可以有效的运用在资助育人的工作当中去。在新生入校之时,利用新媒体构建“成长档案”,了解大家的家庭经济状况,做一个简单的普查,留作数据分析备份。在资助工作开展之时,将学生基本信息征集,将所有资料录入系统,通过分析对比,优化资源配置,最需要的受资助对象,同时将数据留存以备持续的关注和后续跟踪管理,形成“数据库”,实现科学资助和科学育人的有机统一。

(四)“微主体”意识构建,发挥资助主体诚信意识

当前,在“微时代”思维的影响下,学生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上活动频繁,通过其网络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主人翁意识逐渐加强,愈发强调自我的价值实现和需求满足。因此,资助工作的中心也相应的突出受资助对象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我申请、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方式,规避师生之间的代沟和障碍,以积极的心态,平等的态度,自由的空间,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微话题”有机互动,持续跟踪引领思想动态

资助工作的最大的盲点之一便是由于和受资助学生的信息不对称,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新媒体的出现,为此开通了一个有效的渠道进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生活监督。在微信、QQ上开展一些“微话题”讨论,让大家切身参与进来,晒晒生活,从饮食宜居的点滴小事进行引导,侧面观察大家的而消费模式、思想动态,可以进行实时引导,规避部分道德风险的发生,在发挥资助资金最大效率的同时,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促进育人工作顺利开展,为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六)“微公益”传递能量,强化感恩教育服务意识

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同时,也要结合“微时代”的特点,开展一些“微公益”的活动,让学生在开阔眼界,丰富志愿服务经历的同时,更深层的理解资助的目的,怀揣感恩之心,践行服务精神,培养责任感和回馈意识。如:鼓励大家去养老院等慈善机构做志愿服务,营造“善念善行”的氛围;倡导大家尽己所能帮助比自己更加贫困的山区、灾区,通过暑期支教等平台,将自己的光亮奉献出去。通过这些“微公益”活动,让受资助对象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成为“真善美”的新时代大学生。

(七)“微流量”宣传报道,促进信息对称持续管理

利用新媒体的辐射作用,加强宣传报道一些优秀的贫困生的先进事迹,既能促进信息透明,也可以在同学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如:利用公众号推出系列专访“身边榜样,前行力量”等,用典型的事迹影响一部分同学,用公开透明的方式促进信息对称。于此同时,在新媒体上,开通政策宣传、感恩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用轻松愉悦、简约高效的方式促进资助育人效果的达成。

(八)“微迭代”闭环管理,构建互利共赢多元生态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个持续性、动态性的服务,我们要从单向的服务管理中提炼经验,掌握精髓,进行反馈,形成闭环管理,并将优秀的经验用到将来的工作中去,促进资助育人生态圈的持续健康发展。具体而言,从细节着手,完善整个资助理论支撑,队伍建设,项目管理,后续教育等各个流程,从中汲取可借鉴的经验,加以推广复制。构建多元化的培养体系,多元的对话平台,多元的责任主体,发挥受资助对象的主人翁意识,多元的管理模式,同时发挥线上线下的作用,由小及大,层层推进,构建互利共赢的多元资助育人生态系统。

五、总结

“微时代”的到来及影响力势如破竹,高校资助育人特点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特征逐渐显现。相应的,也对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高校资助育人的模式也应当进行创新,以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上文着力研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和实现机制,通过“八个微”,从理论支撑创新,媒介载体创新,实践应用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剖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路径,为资源优化配置,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构建了互利共赢的多元资助育人生态系统。

[1]魏瑀阳.“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新趋势[J].吉林教育.2015(28).

[2]周琪,罗川.“微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4(01).

[3]罗迪.微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新样态透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04).

[4]黄建关,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04).

[5]李丹.互联网时代目标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7).

[6]阮俊华.互联网思维与育人机制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5(03).

[7]蔡颖,许志敏.钟慧娜,赵楚洪.互联网思维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现机制与路径选择[J].煤炭高等教育.2016(01).

[8]蒲清平.朱丽萍.赵楠.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6(03).

Path of Subsidize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cro-era"

LIU Ning, BU Shi-zhen

(School of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063009, China)

:micro-era;subsidized education;path

With the promotion of new media applications, "micro-era" came quietly, and gradually affect the funding of college education work, funding the object of education also generated new features and changes. "Micro-era" the arrival of college funding to educate people put forward new demands.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bove-mentioned phenomena, at the same time, focus on the "micro-era" background of the funding of education work path. Through the "eight micro" anti-analysis, related to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innovation, media carrier innovation,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New Path of University funded educational work,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provides a reference model was constructed to build mutually beneficial multi-funded education ecosystem.

2095-2708(2017)01-0097-05

G641

A

猜你喜欢
微时代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