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慧
摘 要:新课改下,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化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化学,化学是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高中化学教学,教师应更新思想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化学情景性问题,以提高高中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力求实现新课程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关键词:新课程 新理念 教学情景 激活教学
学习情景可以泛指激励学习动机所创设的情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动、艰苦求索、激烈争论、反复实践的情景,还包括学习结果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成功感、满足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而创设学习情景,就是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自然或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就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使学习者有可能了解这些知识产生的背景、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和法则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和意义,体会知识的价值所在。这样才不至于脱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生吞活剥,死记硬背概念和结论,死读书,读死书。只有讓学生在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景中学习,才能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达到学习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根据化学科目的特殊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班级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学习情景。在好的问题情境下主动建构新知识,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现实意义、富有挑战性、又具有层次性的化学情境性问题,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作用,这样的教学又具有趣味性,学生能在自然而然中学化学、做化学、用化学。本人经一段时间的教学,感悟在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创设以下几种类型的情景性问题。
1.创设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化学,利用化学有关的片段视频,问题,魔术,诗歌,给学生联想的空间。化学新教材源于生活,最终又为了服务于生活,主要是为了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教材注重实际,贴近生活,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入手,使知识的发生过程更为自然,有水到渠成的功效,对于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留意周围的事态,热爱生活,热爱知识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因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效果
2.创设实践情境,给学生动手的空间,应用化学演示实验,展示化学变化、化学现象、化学问题,引入学习主题。
3.创设发现情境,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或实践活动,在实际情景中观察、发现问题,通过思考、探究,寻找答案。
4.创设游戏情境.给学生愉悦的空间,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成为进行化学活动、处理化学事件的主体或主角。例如,让学生了解某一工厂排放二氧化硫气体造成污染的案例,分角色(厂方、厂区附近居民、环保部门等),开展辩论或磋商。
5.设置悬念或矛盾,激发争论或辩论,引起不同看法的冲突、不同观点的交锋,让学生卷入问题的中心或矛盾的焦点,积极思考、探索。例如:“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限制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排放,又会影响生产的发展,你认为应怎样处理这一矛盾?”
6.利用各种媒体浓缩宏观变化,模拟微观世界的变化与现象,提示某种化学事件的奥秘或可能造成的影响,激起学生的想象和猜测。
7.利用国际互联网,让学生在信息海洋中,感受到化学科学海洋的浩瀚和精深、化学科学工作者的洞察力和创造力。
8.创设故事情境,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化学史料,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重大化学事件和化学发现,都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学习情景,可供选择应用。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还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化学启示。
9.创设问题情景,给予探究时间和空间,新课程的知识点多、各单元间的联系少,特别是学生在学习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时总感觉吃力,不理解物质间的联系与区别。因此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合理设计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引出与每堂课要探究的主题情景,搭建实验平台,给学生探究的时机,用来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构建,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学生容易接受,符合高中生的学习情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思考问题意识。
实践表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做化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关键在于创设适当的教学问题情境,做到由以前的“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到新教材的“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改变,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策略,并通过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教学等方式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归纳出化学规律性结果,通过发展性情境问题使学生所学得以初步应用,课后通过创设实践情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得以升华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文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老师怎样教.2000(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