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流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具有向师性的角度来看,他们乐于采用模仿式的学习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尊重他们用模仿的学习方式获得知识,同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合作学习等方法,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建构知识体系。
关键词:模仿;操作;体验;合作;自主;经验
儿童起始阶段的经验的获得,大多源自模仿,不管是对人的称呼,还是对动物名称的指认,模仿几乎贯穿人们学习的整个过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但揭示榜样的有效行为对我们的强化影响,同时也推动我们去借鉴榜样的成功经验。
一、有效模仿,获取经验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对于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学习,主要指人类为认识客观世界和自身发展需要而作出的数学规定,这些知识让学生去模仿与记忆更为有效。
1.观察图片,模仿主题图,获得经验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指出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一年级的儿童由幼儿园刚升入小学,他们的数学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模仿,并且儿童乐于从模仿中习得知识。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分一分”一课时,我们让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并提出问题:上面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后得出:左边架子上每一层的物品都是同类的,右边架子上每一层的物品都相同。在接下来的“试一试”中学生会模仿主题图中两种摆放物品的方式,把形状相同的树叶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把颜色相同的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两种方法。看,孩子的模仿“有形有色”,儿童的模仿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们通过积极地模仿进行思考,思维在无形中得到发展,同时也积累了经验。
2.思维碰撞,模仿思维方式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把一个优生和一个学困生放在一个小组,经过1~2年的时间,我们会发现,学困生进步了,究其原因是学困生的思维习惯会向同伴“靠拢”,通过小组交流,他们的思维发生碰撞,这一次他是这样想的,我为什么没有想到呢?模仿同伴的思维方式,长此以往,思维在碰撞中得到发展。
二、积极操作,经验生长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新知,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一定程度上能消除机械模仿带来的弊端。在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操作的有效性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思考。
在教学“3+2=5”一课时,我们做了如下调整:经过操作,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操作本身,而是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为什么数字3可以表示3个白蘑菇,数字2可以表示2个花蘑菇。引发了学生对用数字表示实物的需要,在探究算法时,我们尝试让学生把左边的东西和右边的东西往一起推一推。这样在动态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3+2=5,我想这比单纯地教授3+2=5更贴近儿童实际。
此外,在操作时要注意选材,有利于学生展示操作结果,学具使用、操作步骤要有序,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要合理、多元化。这样学生才会乐于操作,操作才会高效。
三、反思体验,经验建构
1.重视体验,由模糊走向清晰
要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学习体验,很重要的一点是让他们感觉到新知就是从“我”的经验里生根、发芽、结果的。有意义的教学,既需要“外部影响”,更强调“内部改造”。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贴近学生的已有经验,顺势切入展开。
教学过程中,我们学习华应龙老师的“融错教学”。通过展示错误资源—寻找原因—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基于学生的真实想法,进行针对性教学。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解假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这样学生的思路便不再模糊,慢慢清晰了。
2.合作学习,共同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任务分工的不同,先自主学习,再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合作学习的效率得到了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们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反思,你反思一点,我反思一点,汇聚起来就形成了属于本小组反思的智慧结晶。
3.联想生活,自主建构
在教学“认数”部分时,我们一线的老师都存在这样的困惑:“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10个一是一个十呢?”王林老师曾说:“认数的许多内容最后都会被学生熟记,但不应该让学生死记硬背直至熟练,而要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合适的情境中自主建构,内化知识。”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孩子细心观察生活,会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做法,并应用到数学学习中。的确,数学就是源于生活的,这样的学习学生才會乐于自主建构,学生还会因地制宜地想办法。认识计数单位“十”是学生认知领域的一次飞跃,教学中我们融观察、操作、思考于一体来帮助学生建构计数单位“十”,基于模仿,孩子进行了自主建构,获取了经验,这样学生在理解整数意义的过程中促进了数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现代教育学基础[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朱新强.模仿与探究式教学多渠道中的两条[J].中国教育报,2009(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