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娜
摘要:本文以合作教育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彰武二中八年级学生的团队精神现状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建议。
关键词: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团队精神;调查
团队是团队精神的载体,团队精神蕴含于团队之中,它只有在团队中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弄清楚什么是团队精神之前,要首先明确团队的内涵。
一、问题的提出
(一)相关概念界定
团队是指心理上相互认知,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利益上相互依存,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人群结合体。
所谓团队精神,是指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自觉地以团队的利益和目标为重,充分的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发掘自身潜力,在显示自己个性的同时主动与其他成员团结协作,尽职尽责为实现团队目的和利益而努力奋斗的意愿和作风。只有当组织成员具有浓厚的团队精神的时候,该组织才算是发展成为真正的团队。
(二)培养中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古语有云:“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亦常说:“团结就是力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团队精神在现代社会中显得越发重要。据统计,从2000年以来,在获得诺贝尔奖的500人当中,就有300人的研究是合作成果。而众多的教育家也指出,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是现今的重要素质。未来社会竞争将更加激烈,而合作的意识就愈加重要。并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合作能力比竞争能力更为重要。然而,我们经常能发现一些集体观念淡薄、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不适应集体生活的中学生。他们强调个人能力的提高,在乐此不疲地追求学习成绩的同时,却忽视了团队精神的培养,甚至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准则。因而,应该在中学生时代就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走出校门后方能更好地融入到新的团队中去,从而满足社会各个领域对具备团队精神人才的需求与渴望。
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要改变过去那种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它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使学生具有这些能力,除了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还需要群体间的合作和帮助,是实现新课标的基本策略,学生必须要具有團队合作的精神。在语文课中,小组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初中生团队合作精神现状分析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发现语文课上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比较薄弱,、因此本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着手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结合本人对彰武二中八年五班的具体情况有所掌握下,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分析影响团队精神培养的具体因素,根据问卷的基本情况归纳出影响该问题的主要因素。
(一)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视角从初中中展开,针对此问题研究的基石是实证研究。黑格尔曾说:“只有与内容相一致的方法在是唯一的和真正的方法”。①本论文拟运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分析问题,主要以问卷调查法对问题进行研究。
(二)调查小结
笔者就八年级学生团队精神现状做了问卷调查,现针对问卷做以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8份,收回48份,有效试卷48份,将14个封闭类型的选择题和2个开放类型的问答题作为分析的具体指标。调查问卷是封闭与半开放相结合的形式。结果如下:
(三)数据的整体表现与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归类处理和统计,筛选出了上述16个有关于团队精神的各相关因素, 仅从初步调査我们就可以发现,1、2、3、4、5、6、10这七项学生们的选择普遍比较集中,48个人中,40?48名集中认定所问的问题同一个选项,因此,在这几个项目上呈显著的差异。与此同时,7、8、9、12、13这五项学生的选择情况则较为分散,因而呈现出了不显著的差异,11、14两个项目中,学生的选择数据分布更为分散,相比较前两者,11、14是最不显著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答案,尤其是其内容呈负向功能的也有部分同学选择和作答,说明这部分同学需要并值得教师去付出更多的关注。
(四)主要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通过上面整体的比较和分析后,我们忽略差异不显著和可以忽略不计的项目,而针对差异较为显著和非常显著的项目进行比较和分析:
1.选项一致,差异不显著的项目
对于班级是否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一题,选择有奋斗目标的有48人,达到百分之百。这就说明这一群体的学生能够具有起码的团体意识,并且具有较为基础和浅显的明确自己应该是团体的一份子,后面的第二个项目选择中,学生的选择也表明,他们已全体明确自己班的目标是什么,能经常参加团队活动。可见学生对团队有一定的认识,具备经常参加团队活动的团体精神和团体知识的基本常识。
2.选项有所不同,但差异不为显著的项目
针对“你认为怎样的团队才是一个效 率高的团队呢”这一问题,除了两名同学,其它同学(46人)基本都认定了:一组成员 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每个人都承担责任,齐心协力地工作以达到成功,说明同学们普遍对真正的效率高的团队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大家对这个问题较为统一的认定,说明他们对团体精神的基本认知是完全合格的。
3.选项有所不同,同时差异也较为显著的项目
对于第4题,你经常参加团队组织的活动吗:5.你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6.对于小组或团队安排的工作:7.在你和 小组成员合作时;10.你认为班级同学有团队意识吗?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差异性基本相 同,学生的选择集中在39-40名的人次上,说明同学们在团队精神这一大问题的背景下,对于自我团队角色的认同感这一位维度上,25%的同学团体意识较差,没有团队角色的认同感,对于团队精神的相关内容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尤其是对于“你认为班级同学 有团队意识吗? ”这个问题可以看出,这25%的学生对自己的同伴乃至班集体没有深入的感受和了解,他们缺乏起码的对团队精神的认知和不够明确的态度。
4.选项分布呈分散的表现,差异显著的项目
9、11、12、13、14這五个项目,学生的选择较为分散,不复上述题目的集中状态了,说明这几个纬度上,学生对于这五个问题的认同出现了偏颇,而且以每个选项为代表出现了群体的各自不同的倾向。
例如: “在完成某项工作后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选择上:我们可以看出,有36个同学选择了和别人一同分享成果,在这个项目 上的同学的选择情况即可看出,75%的同学具备较好的团体意识,他们具有团结合作的 团体精神;然而同时我们也看到,17%的同学却相对的考虑自我更多一些,他们身上的团体精神是视情况而定,视条件而可以改变的,这部分同学虽然有团队意识,但是他们 却不具备团队精神,这部分的同学只要稍微经过教育和感化即可转变,所以我们要重视 这一小群体的存在。最后数据显示,仍然有极少部分的人(1名或3名)选择“下次任务”和“没有什么想法”,笔者认为,这部分同学是最值得培养团体精神,合作意识的, 团队意识在他们身上毫无表现,他们也没有这种班级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较为自私和自我。所以,培养团体精神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应该放在这一小群体上面。
三、初中生团队精神培养的影响因素
有研究表明,影响班集体凝聚力因素有领导的要求和压力,学生的共同性,班级的规模,交流与沟通的程度,班级与外部的关系,目标的达成,班级的地位,学生在需求上对班级的依赖等等。培养团队精神就是通过有效地控制和利用这些因素,起到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内容就是让成员发现和挖掘班级发展中的问题障碍,找寻与目标的差距,引导成员对外实行竞争对比,对内加强团结协作,克服散漫、懒惰、自私自利的不良风气,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又如在交流与沟通上,凝聚力强的班级,其成员之间的信息畅通。反之,信息不能及时沟通的班级,其凝聚力就低。对于目前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独生子女强烈的自我意识
独生子女强烈的自我意识影响了学生协作意识的养成我国特殊的人口生育政策造就了独生子女这一社会群体,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如“四二一综合症”、中国的“小皇帝”“小太阳”现象,都表达对这个社会问题的某种忧虑。现在城镇地区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受到较多的关爱,基本上是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这使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而这种自我意识极易膨胀,发展为任性自私,惟我独尊,缺乏自我角色认知。 这便使他们缺乏与他人协作的主动性的习惯。②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因独生子女与他人的协作关系不够充分而引起的儿童道德问题:大多数独生子女的攻击性需要比较强烈,主 要表现为好主动出击、軎欢公开批评他人、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等。独生子女强烈攻击性需要的存在,说明独生子女缺乏和谐的协作关系,不能在协作过程中产生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也缺乏对他人的不幸所应有的关怀、怜悯等心理和行为。这样的独生子女面临着与人共处的尴尬,社会适应困难:一部分独生子女在自我接纳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也表明独生子女在社会上缺乏协作能力,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时常获得他人或社会的肯定,其自我接纳程度自然不会髙:“娇气”、“任性”、“懒惰” 是目前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独生子女社会关系、协作关系的缺陷, 因为是“独生子女”才被娇惯、被放纵,才使得独生子女的父母放松了对他们的道德要求。③ .
(二)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传统教育是“单干”教育,注重单个人才的培养,培养的目的是增加社会中精英的数量,因此它也是一种精英教育。小学生必须通过考试的 竞争,才能进入最好的初中,接着又必须面对更大的竞争以进入重点高中,然后又为屈指可数的几所著名学院和大学而奋斗。④有人戏称中国的小学教育就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就是“分数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考试分数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命根子”。很多成绩优秀的同学怕其他人赶上或超过自己,对复习资料、学习方法等刻意保密,不愿与人共享:甚至成年后因不善于与人合作而采取不正当手段去争取竞争的成功。前几年发生的一名女研究生为出国不惜销毁同室女友的海外来信,两人为此万里对簿公堂的案例就是一例。相互合作而不相互争斗,在人类进化史的任一阶段,都是最有价值的行为方式。学会合作的日本人只是把竞争看作自己尽最大努力去争取成功的机会,而不是利用不正当的手段去损人利己。我们现在倡导素质教育,提出中小学教育要以培养 学生完善人格为基本宗旨。然而现在高考指挥棒仍发挥着它坚定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加上社会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所以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还会很长时间存在,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将长期存在。
四、语文课中团队精神培养的基本策略
要实现语文课中团队精神的培养,就要分析其影响因素。根据培养自标、任务, 运用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方法才能得以完成。本文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管理界、教育界的最新方法之上,并根据初中生的实际特点,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策略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团队精神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变多年来形成的“自我”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在 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要有与人共事、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团队精神,平时要注重养 成讲奉献、忠诚、民主及重视集体利益的个人品质,只有这样,才会有创新和发展。为 此,笔者向学生推荐讲解一些好的作品及好的文章: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选的《我一生的八个选择》,他在比较了曰人本下围棋似的讲全局的做法,美国人打桥牌似的合作竞争做法,中国人打麻将似的孤军奋战的做法之后,在北大讲演中指出,创新精神和团队精 神的结合是北大方正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观点与思想,经常贯穿于笔者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潜移默化中接受,不知不觉中逐步树立团队精神观念。
(二)课堂教学中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
在教學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应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这对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是很有帮助的》如鼓励学生有问题随时提问,老师即时解答,并肯定这种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做法,使学生乐在其中。另外,平时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在课本 中找不到答案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得到答案以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对 有逆向思维的学生,要加以肯定与挖掘,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要让学生的潜能有机会 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显现》对于在课堂上或在作业中学生回答的问题有错误或不妥之处, 笔者则学习国外老师的一些做法,与学生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以商量的口气与他们交流,提出建议要他们改正,老师的这种友善、支持、肯定的态度能树立学生进取的自 信心,能营造和谐、友好的学习气氛,使他们学会建立起同学间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 的人际关系,也是学生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必要前提。
(三)有的放矢,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小组完成的“大作业”
这种大的合作作业的特点是内容多、范围广,不是一个人能够承担的,需要几个人组 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在一定的人数限制下,由学生自发组成小组形成团队,根据教师在 课堂上给出的完成该作业需要的大致步骤和内容,团队成员进行分工,首先独立完成自 己的任务,然后共同参与并分享所有组员获得的信息,就最终的结果达成共识。比如在学 习故事情节有趣的课文时,我会布置同学们自由组合小组排练课本剧,小组成员在一起 商讨人物性格应该如何塑造后,再一起用心排练,在排练中更深一步地了解课文内容。 对于一篇文章的学习和理解,安排几人为一组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分头査找资料,把结 果放在一起研讨,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由于这种小组合作作业的方式,不 仅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教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 解,同时也让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协调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群策群力,相互配合,既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教学中适当地多安排学生的小组协作学习并予以指导
在教学中适当地多安排学生的小组工作,把学生分成若干程度大致相当的小组是较好的。现在很多教师在上课采取小组学习这种方式,但效果并不佳,有的小组学习就是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却往往是一个同学在唱“独角戏”,这样的小组学习不可取。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团队成员在才能上是互补的,发挥每个人的特 长是共同完成目标任务的保证,注重流程,并强调协同效应,使“团队精神”尽量发挥到最大。所以需要教师去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逐渐帮助学生树立“团队精神”的观念。在做不同的小组工作中,可以请团队成员轮流担当团长,组织团员进行分工及讨论,使每个团员都参与其中,共同分享来自不同组员提供的信息,提出意见和建议,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当然,在小组工作中肯定存在开始时组员的不同意见,但经过讨论逐渐达成最终的共识。教师在教学中,鼓励每个团队,就小组工作的成果予以表述。这样,潜移默化地使每个组员形成一系列积极参与,并倾听、积极回应他人观点,对他人提供支持并尊重他人兴趣和成就的价值观念。
注释:
[1]杨明全.革新的课程实践者—教师参加课程变革研究[w].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03):36
[2]郑群.“团队建设”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教育信息报[5],2002(4)
[3]李海峰,张莹. 《培养班级团队精神的三点体会》[J],江西教育(管理版),2005:36
[4]应继祥 《中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 2011:27
参考文献:
[1]杨明全.革新的课程实践者—教师参加课程变革研究[w].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03):36
[2]郑群.“团队建设”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教育信息报[5],2002(4)
[3]李海峰,张莹. 《培养班级团队精神的三点体会》[J],江西教育(管理版),2005:36
[4]应继祥 《中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 2011:27
[5]彭正龙 ,《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建设与创新》[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6]钱群慧,《中学生群体中要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
[7]周鸣, 《培养班级团队精神的三点体会》[J],江西教育(管理版),2005年
[8]何志学,何君辉?合作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9]张富洪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2月.
[10]张倩倩,田良臣,《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有效课堂教学建设》[J],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