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婷婷
摘 要:文章以学校武术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结合学校武术教育状况,探讨武术技理在武术教育中发挥的作用。研究认为:学校武术教育应该突出和保存技击特点,将武术技理讲解渗入学校武术教育,传承武术传统,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关键词:武术技理 技击 学校武术教育 武术传统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12—0064—03
学校武术教育一直以来面临着的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的问题,这一问题成为武术传承的桎梏,其重要原因是学生在武术课中得不到影视剧或想象中的武术期待,使学生失望。而武术技术技法是学生期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技理对武术技术技法有着指导作用,同时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将技理渗入学校武术教育对于探寻推进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路经有着重要意义。
1 武术技法原理即技理
关于“技理”和“技法原理”文献资料中鲜少有具体释义,许多学者虽然在使用“技理”“技法原理”这两个词,但很少有人解读两者的关系。其中,温力教授对武术“技法原理”的解释比较具有代表性,认为技法原理是通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所应该掌握的各种技术方法和技术规范而应遵循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和规律。[1]关于武术技理,李龙教授认为,武术技理是有关武术技术的理论,它是在一定历史时空语境中,灌注于习武者的习武活动和结果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理念和法则,其基础是习武者的习武实践,即武术技术技法,武术技理来源于武术技术技法,武术技术技法和武术技理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武术技理来源于武术技术技法,又反过来指导武术技术技法。[2]前者的观点是武术技法不仅仅是技术方法,还包括武术动作的技术规范,武术技法从实践中来,同时指导着实践。后者虽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其解读与前者是同一种含义,认为技理来源于实践,是习武者的习武理念,即指导思想,是习武者的习武法则,即习武规范,同样指出技理指导实践。无论是“技法原理”还是“技理”两个词都强调来源于武术实践,都是从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都以实践为基础。同时,都认为对武术实践是指导作用,促进武术实践。武术“技法原理”与武术实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武术“技理”与武术实践“相互依存”“辩证统一”。但是,“技理”的武术实践中指的是武术技术技法,“技法原理”一词包含的是武术技法,然而技法原理的内容中武术实践同时包括技法和技术,显然“技法原理”一词不能更好地包含武术实践内容,而“技理”则更准确地表述了武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 技理:学校武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武术传统是真正维系武术发展经久不衰的生命力”,[3]武术的发展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实质是武术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武术教育就是武术传统的教育传承。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武术教育是武术传统得以继承发扬的基础。技击作为武术本质,是武术传统的重要内容,正是这一本质吸引学生了解武术、学习武术,但在武术教学中却达不到学生的期待。因此,将技击元素带入武术课堂对于武术发展是必要的,武术课堂技术教学中技理的讲解在承载学生期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技理是学校武术教育的基石。
“技击就是攻防”[4]攻防的变化使学生不断思考,提高学生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一般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就是攻防技术,通过学生的这种认知习惯,在基本掌握动作要领后,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动作原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深究其所以然。如刀术中缠头裹脑,要求刀尖下垂,刀背要紧贴肩背,这是用刀保护自己身体的攻击方法;扎刀要求刀臂成一条直线,力达刀尖,唯此才能将刀尖的锋芒和快利发挥出来;冲拳要求蹬地、转跨、拧腰、顺肩,是为了整体发力,体现的是拳击打对方时的动作规律。通过技理的讲解使学生清楚的知道所学不是花架子,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掌握了保护自己的方法,使学生愿意学习武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研究武术。技理讲解“正是把学生内在的学习乐趣和思维探索视为动作技能学习的关键,学生在“乐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自然效果倍加。”[5]
技理渗入武术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期待,而且能使学生运动技能的增加,同时也是武术文化传播传承的方法。武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非物质财富,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技击术,其技理必定受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着技术的实践,技理来源于技术实践,也影响着其技理。“由着熟而渐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是太极拳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解读。太极拳的学习让学生在武术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以身体感知武术文化。以冷兵器为主要兵器的时代,中国传统哲学“知行合一”的特点和重实用的思维特点决定了武术实践都强调实用性,凸显了技击特点。武术演练中手心向上称之为阳手,手心向下称之为阴手,这正是阴阳变化观念在武术中的直接反映。武术攻防转换中也时时处处体现着阴阳变化,双方攻防转换过程中,双方你来我往,攻防互换,这一过程中包含着阴阳相互渗透、相互转换的过程。实践过程蕴含着传统哲学思维,技术学习中这些技理的讲解既加深了技术动作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传承了武术文化的内涵。
武术将技理融入到武术教育,在武术套路中突出技击这一本质,使学生学到他们心中的武术,不是武术操,更不是武舞,“在武术的学习中找到他们的期待,发现学习武术的快乐,喜欢武术而终身锻炼。”[6]技理在学校武术教育中的渗透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武术期待,提高运动技能,传承武术文化,最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3 武术技理助推培养健康学生
3.1 从阴阳之道学会处世之道
中国哲学的阴阳观念影响着武术的拳理,阴阳变化原理是在武术技理的各个方面得到很多的体现。“对武术来说,所谓阴阳变化,主要就是指攻防技击的变化,”[7]刚柔、虚实、快慢、动静等都是与攻防变化相关的变化。武术作为一种技击术,在一般人眼里出太极拳之外的拳种是刚性的,看似只刚不柔,但实则有刚有柔。武术的技击理论中不仅不主硬,反而忌“犯硬”,吴殳在《手臂录》中说:“彼以硬来,我亦以硬抵,是为犯硬”双方对抗时有攻有防,则力法上就有刚有柔,因此武术拳种强调刚柔相济。在武术教学中忌“犯硬”学习,力法刚柔控制训练,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要“犯硬”,将武术学习实践于生活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疏导自己的情绪。武术学习既是学生发泄的途径,又能引导学生柔化自己的刚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外在技术学习增强自制力,启发学生不仅技术学习不能“较力”,而且在与同学交流相处中不能“较力”,与同学沟通时也要刚柔相济,不能强硬,亦不能过于忍让。《华拳秘谱》说:“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这一理论不仅是拳理,更是与人相處之道,处事之道。
“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这一动静关系的精当描述使人明白,“静”不是指一动不动迎敌,而是指双方在进行攻防动作时相持待机的状态。武术的本质是技击,在与他人较量中胆气为战胜之道,在武术文明化的进程中,武术由重“较技”转化为重“较艺”,武术的格斗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嗜血格斗进化为心理较量。文明的较量方式培养学生重内在的特点,在教学训练中有助于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处惊不乱的心理品质。“好妇”表现出的是不张扬,谦虚的心态,“惧虎”表现的是做事情的认真与专注。这一技击原理在武术教育中的解读于引导既让学生懂得做事的精神,又让学生懂得谦虚,“见之”“夺之”的状态引导学生做事情要有做事情的样子,帮助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2 从认识器械到认识自己
武术的技术动作时通过人体运动完成的,在学习掌握的各种技术动作必然与人体各部位的解剖特点和运动特点相适应,武术技理也就要符合人体结构特点。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特点,做技术动作时要顺应不同部位的运动特点,才能将动作做得顺势顺力,并获得最佳运动效果,这就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有正确的认知。拳谚说:“古人制艺,必立一意”,每一种兵器都有它独具的技术特点,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优势,对自己进行认识的过程也是寻找自己“立一意”的过程,通过掌握拳种或兵器的技术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独具之处,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这不正是体育课中因材施教的好方法吗?尤其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来说,更是一剂良方。
“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口”“鞭舞一堵墙,拳打一片星”等一些拳谚,揭示了器械在攻防运动中的运动特点和规律,人们在单练或者对练时都离不开器械特点所决定的器械规律。因而,武术技法还有符合器械形制特点原理。每一种器械都有自己的形制特点,每名学生也有自己身体的特点,根据学生身体特点的不同,学生适合学习的器械也就不同,有的同学适合练棍,有的适合练剑,有的适合练枪,而对于适合练剑的同学来说练棍很吃力,这是因为武术技法原理与人体结构特点息息相关。根据自身身体结构特点和器械形制特点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器械,这种方法使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以后做选择时学会衡量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从而做出最有利的选择,让学生通过这种原理特点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的优缺点,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3.3 在内外兼修原理中实现真正健康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内六合,外六合,内外相合益处多”等拳谚都表明武术非常重视内外相合,这种内外相合在武术技理中表现为内外兼修的原理。内外兼修就是指武术演练中的形神兼備,要求练习者既要处理好动作的规范又要注重精神和内在的表达。这一内练与外练并重的原理特点使武术教育更有利于增进健康。内外相合,是武术技术对和谐追求的表现,这种内外相合的特点在武术教学中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
温力教授关于“合”认为:外在的动作协调,发端于内在的思维和完成具体动作的意向,通过调息、运气、发力,完成外在动作;而通过外在的动作演练又可以进一步增进演练者的内心思维活动。内与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武术演练的动作与“心”的差异在实践中使身与心不断进行调整,在调整中达到一个又一个的和谐与平衡。身心平衡不仅是武术演练要求,也是人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的重要准则,甚至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人自身、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武术教育中,外练使学生骨骼、关节、肌肉等所组成的运动系统得以充分锻炼,促进身体健康,武术内练使学生学会正确指导自己的行为,掌控自己的情绪。武术的内练与外练使学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统一,即身心健康。“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心”的作用在于思维,因而“心”起主导作用,引导了具体动作意向。张立文说:“只要主体意识修养好了,感觉器官九窍亦会治理好,这样就不会失事。”武术动作的习练由心指导,练动作的过程亦是练心的过程,通过练心,培养学生镇定自若应对各种情况的本领,开发学生智力。“心练则智自出,胆练则勇自生”练武术不仅是练身也是练心,通过武术习练促进学生内外兼修,身心共同发展。
4 结语
从以上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武术技法原理即是武术技理,武术技理是武术传统的重要内容,学校武术教育承载着武术传统——技理的传承重任,学校武术教育技理的传承要突出和保存武术技击特点。将技理作为武术教育的基石,在传承武术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积极性,满足学生的武术期待,使学生在技理中学会处世之道,正确认识自己,使身心共同发展,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培养健康学生。
参考文献:
[1]温 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171.
[2]李 龙.武术的大本大宗:武术技术技法和武术技理[J].武术研究,2016(04):2-3,18.
[3]李 龙.论传统武术与武术传统[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12):14-17.
[4]温 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179.
[5] 崔铁成,张宗程,刘文娟.技能掌握式和启发式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网球选修课中的对比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4):121-123.
[6]赵光圣.戴国斌. 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01):84-88.
[7]温 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179.
Wushu Skills: the Cornerstone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
Jiang Tingting(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53000,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takes the school Wushu educ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so on, combined with the school Wushu education conditions, discusses the role of Wushu skills in Wushu education. The study finds: school Wushu education should prominent and preserve Wushu features, melt Wushu skills explanation into school Wushu education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Wushu, to improve student movement skills, cultivate students sound personality.
Keywords:Wushu technique theory Wushu education in schools Traditional W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