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清+李印东+张成明+庄永昌
摘 要:武术的构成特点使武术具有了一些属性,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武术从习练方式、传承方式、应用方向、比试方式等方面也形成了自身的一些属性,这些属性主要包括技击性、文化性、艺术性、民族性、暴力性、比试激烈性、双人对抗性、身体实践性、难以修炼性、军事应用性等。武术的这些属性使自身的一些个体教育功能的产生成为一种可能,使武术教育能在传递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智能水准、提升道德素养、发展体力体能、培养审美情趣、健全健康人格、塑造意志品质等方面发挥一定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武术 教育 属性 功能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12—0016—06
武术教育是指“武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武术技术与武术理论的传授或熏陶,从而达到对武术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过程。”[1]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武术(包括技术和理论)是武术教育中的教育内容,通过传授武术达到培养人的目的。“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2]可以看出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以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影响物,因此,武术是武术教育中用以促进武术学习者身心发展的影响物,对学习者的知识、能力、意志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关于武术的界定,已经有很多的版本,最新的武术定义是“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3]尽管有些学者对这一定义的准确性仍然表示怀疑,但是这个定义也有它的亮点,明确指出了中华文化是武术的理论基础,这样让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武术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即武术技击动作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内含于武术技击动作之中,强调了武术的文化性。
武术的属性就是指武术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及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关系的统称。武术的属性包括技击性、文化性、民族性、体育性、传统性、艺术性等。当然,从武术的习练过程、主要应用方向、习练方式特点等方面看,武术还具有其它的一些属性,如身体实践性、双人对抗性、军事应用性等属性。
个体教育功能是相对于教育的社会功能来说的,根据教育作用的对象,教育功能可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功能[4]。个体教育功能就是指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不涉及教育对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影响的社会功能。
2 武术个体教育功能的屬性基础
2.1 暴力破坏性:道德教育是一种必然
武术的暴力破坏性是指武术具有暴力的一些特征,如强制性等,具有致伤、致残、甚至致死的可能性。关于暴力的定义很多,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一般来说,暴力是一种强制性力量,并且是违反法律、违反道德的。“如果武术不属于暴力的范畴,此讨论就无任何意义可言,武术与暴力是密切相关的才有了讨论的前提。”[5]“武术比试作为真实的身体叙事,其原初的叙事内容集中表现为‘身体暴力。”“从‘断其首、‘必死之士、‘绝其脰我们可以领略到武术比试的残暴。”[6]这些论述都说明了武术具有暴力性。武术具有暴力破坏性是由武术的本质决定的,武术的本质属性是它的技击性,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尽管现在不少学者对击技性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提出了质疑,但是“博览众多研究,坚持‘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的学者占大多数,…”[7]技击就是搏斗格杀技术,武术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也就是以搏斗格杀技术方法为基本内容,这决定了武术具有一定的暴力性。
当然,这种暴力被用于维护公平、保家卫国等正义事情时,会受到社会的接受和欢迎,但是当这种暴力被用于欺凌弱小、滥杀无辜等邪恶的事情时,必定会受到社会的抵制和反对。所以,必须对武术的暴力性进行约束,让它在一定的规范下发挥作用,防止其被滥用,这就促使了武德的产生。恩格斯认为:“人类道德的需要,无非来自于人类自身维持生产、分配、交换产品的共同秩序的需要;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不过是人类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共同行为的概括和表现。”[8]武术文化学者李印东指出:“对‘暴力持有者行为的规范与约束的内在需要就成为武德产生的直接动力。如果不对‘武力拥有者进行约束,就可能使武力泛滥,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在个人则会‘以武犯禁;在集团则会‘帝王变换,战火不熄,生灵涂炭。孔子曰:‘勇而无礼则乱。对‘武力约束就产生了‘武德。”[9]这其实也很好理解,武术暴力就好像核材料一样,核材料富含巨额的能量,人类对核材料控制严格、使用恰当,就可以使用其巨额的能量为人类服务,要是对核材料控制不严、使用不当,就可能对人类产生极大危害。
周建新等指出:“技击的破坏性恰恰成就了武术的教育教化功能,…”[10]武术的暴力破坏属性决定了必须对这种暴力的使用行为通过道德进行规范和约束,也就决定了必须重视对‘暴力持有者进行严格的相关道德教育,让‘暴力持有者接受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水平是一种必然的行为,甚至把道德教育重视程度置于武技教育之上,正如武谚“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描述的一样。
2.2 比试激烈性:斗智斗勇、拼技搏力不可或缺
武术的比试激烈性是指武术的比试手段多样、比试过程激烈。武术的这一属性也是由武术的本质特性即技击性决定的,武术的本质是技击,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决定了武术的对抗以技击动作为主要手段,以对方的身体为攻击目标,以制服对方为基本目的。这种以对手的身体为攻击目标的对抗形式,让对抗双方时时刻刻面对对手击打的危险,这让比赛变得激烈,攻时全力以赴,守时小心谨慎。由于技击方法的多样性,也就是进攻、防守等技术非常丰富,这让比赛过程富于变化性,也让决定对抗结果的因素变得多样化,智力、勇气、技术、体力等都可能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因素。
武术比试需要充分发挥智力活动。每次比赛遇到不同的对手,就好像遇到了新的问题或课题一样,需要了解对手情况、分析对手的特点、制定对付策略、执行制定策略,这一过程经历观察、记忆、分析、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在实际比试过程中也有类似的情景,首先双方注意力高度集中,观察对手每一个细节的变化,一旦出现战机,也就是一方在防守方面出现漏洞,有利于进攻得分,另一方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最佳的进攻手段完成攻击,这一过程也经历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过程。武术教学和训练中存在着许多类似的“问题”情境,能经常地激发习练者的智力活动,能一定程度的提高习练者的智力水平。另外,真正武林高手的对决需要高度的智慧,武术的教学训练会有意识地强化习练者的智力水平。
武术对抗真正考验参与者的勇气等心理品质。从现代训练学角度来说,武术对抗类项目如武术散打、武术短兵、太极推手等项目属于格斗对抗性体育项目,这些项目相对于其它对抗类如篮球、足球等项目,习练者在对抗时面对的压力要大得多,不仅要面对输掉比赛的风险,而且要承受对手毫不留情的击打,甚至有受伤致残或身亡的风险,这一切让比赛过程非常激烈,甚至惨烈。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拳谚也讲“一胆、二力、三功夫”,武术对抗绝对是勇敢者的游戏,没有良好的勇敢、自信、冷静等心理品质根本不可能取得对抗的胜利,懦弱者、胆怯者只能望而生畏。
武术对抗需要充沛的体能储备。现在运动训练学中“体能”的内容与传统武术中的“功”所包含的内容相似,武术对抗对参与者身体形态、机能、力量、速度、柔韧等体能的要求都很高,没有很好地体能储备,很难取得武术比赛的胜利。武术谚语“练拳先练功”“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也说明体能对武术习练者的重要性。
2.3 双人对抗性:懂得宽恕和尊重对手
双人对抗性是指武术的正式比试或实战性对抗训练主要采用两两对抗的形式。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技击套路演练和技击对抗两种形式,套路演练主要以个人表演的方式进行,武艺比试则以双人对抗的形式进行。世界上大多技击类项目都是以对抗的形式出现,如跆拳道、柔道、巴西柔术等,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武术形成了演练和对抗两种表现技击的形式,“中国人通过对技击术进行提炼、琢磨,使之程式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也就形成了武术套路运动。”[11]从这话里可以看出为了方便武术的传承而将技击动作编辑成套路的形式,也有学者认为武术套路是作为技击动作训练的一种手段,不管怎么说双人对抗形式是武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近几十年来,竞技武术过度地追求艺术化的表演,以“高、新、难、美”为技术发展导向,被抨击为“中国式体操”。许多业内人士呼吁武术应该回归传统,坚持“打練结合”的发展路径,这其中的“打”就是指技击对抗。
武术比试这种双人对抗的形式为参与者宽恕、合作等品质的形成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就像篮球、足球等团体对抗项目能培养参与者的团队精神一样,武术这种比试形式有助于培养参与者的一些品质。第一、让参与者懂得宽容。宽恕是指一个人对待别人要宽宏大量,不跟别人斤斤计较,能够设身处境为别人着想,自己所厌恶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根据运动训练学“练为战”的原则,武术教学中采用了许多双人对抗的形式,以武术散打训练为例,非接触性攻防、接触性攻防、打靶等都是经常采用的两人配合训练。配对的双方很难避免不给对方造成一些无意的小损伤,如踢青了对手的皮肤、打肿了对方的额头等,有时甚至是流血、破皮、关节脱白等大伤害。又不能因为这些相互的无意伤害而不采用这些练习形式,所以只能对对方的这些行为表示理解和宽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强化这种宽恕思想。第二,让参与者懂得合作。在双人配合训练中,配合方的能力、态度等情况对主练方的训练效果影响很大,配合方能力较强、态度认真更加有利于主练方训练任务的完成,在武术教学训练中,许多教练都会要求双方认真配合,给对方创造一个最好的练习“情景”。例如在武术散打教学训练中,“一定要教育学生树立‘为对方服务的良好品质,从对方的实际水平出发,无论是动作的速度、力度,还是动作变化的难易程度,都要以对方的最佳适应性为度,否则是难以收到最佳练习效果的。”[12]第三,有利于参与者认识自我。经过实战对抗以后,对抗双方就像对方面前的一面镜子,把对方存在的优点和缺点都反映出来了,这样有利于各自认识自我。
2.4 身体实践性:身体力行才能以武证道
武术的身体实践性是指在学习武礼、修炼武技、切磋武艺等活动时,一般得通过自身的身心活动而进行,尤其是身体的活动。这里讲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含义不太一样,是指主要靠人的肢体运动而非主要靠人的大脑思维而进行的活动,像语文、数学等课程的学习主要靠动脑而不是主要靠动手进行的,而学习武技则不一样,主要以身体运动的形式进行修炼。武术的身体实践性也是由武术的技击本质决定的,武术以技击动作为基本内容,这些技击动作要么是徒手的、要么是持械的,但都离不开自身身体的活动。武术文化学者李印东把武术界定为:“武术,亦称 ‘武艺、‘功夫,旧称‘国术,是以技击为内容,以身心练习为基本手段,中华民族传承的个人防卫实践活动。”[13]这个定义既突出了武术“以身心练习为基本手段”,也强调了武术是“个人防卫实践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武术的身体实践性。武术的身体实践性还体现在以下几个具体方面:一是武德礼仪的身体实践性,武术礼仪作为武德的具体表现形式,都是以身体动作来完成的,抱拳礼以右手为拳、左手为掌合于胸前,鞠躬礼是上体向前弯曲一定的角度,注目礼以右手手掌贴于胸前,这些礼节都需要行礼者身体某个部位的运动;二是技术、战术、体能等学会、提高过程的身体实践性,踢、打、摔、拿等任何技术的学会需要不断的模仿、体会,下擂、防守反击等战术的掌握也需要尝试,身体形态、机能、力量等体能的提高需经常性地接受负荷训练。武术训练中不排除也使用如“冥想”“想象”等以思维活动为主的意念训练手段,一般来说没有参与者身体活动的训练方法手段很少的。三是武术的比试也是身体实践性的,武术比试双方在同一场地上斗智斗勇、拼技搏力,身体实践性显而易见。
武术的身体实践性使武术教育具有一些教育作用。身体实践性让武术产生体育的作用,武术教学训练要求参与者亲自参加一定的身体活动,在身体活动中能发展体力、改善体质。武术的身体实践性能提高参与者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性,无论是武术的表演还是武术的比试都要求参与者独自去面对实践中存在的许多实际问题,武术表演或比试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一旦出现了问题,就得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立即采取解决方法,这个处理过程是独自一个人面对的,无疑能锻炼参与者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性。
2.5 难以修炼性:意志坚强方可问鼎武林之巅
武术的难以修炼性是指修炼武德武技、提升习武境界等过程较为艰难,要想在武术方面有所建树,相对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努力。由于武术比试的过程非常激烈,而且比赛的制胜因素也相对较多,不仅要求参与者技术精湛、体能充沛,而且要求参与者智慧高超、意志坚强,参与者在智力、技术、战术、体能、心理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都可能影响自身在比赛中的优势地位。就技术来讲,武术对抗的技术体系比世界上其它格斗对抗类项目的技术体系要更全面、更丰富,武术套路的技击体系更加系统。正如杨建营等指出:“世界上许多项目,诸如拳击、击剑、摔跤等都具有技击特点,但是,没有一个项目像武术这样能最系统、全面地表现多种形式的攻防技击内容。严格地讲,武术是一个以技击为核心的运动体系,而非一个小运动项目。”[14]体能类似传统武术中“功”,像现在武术散打比赛,对运动员身体形态、机能、速度、爆发力、灵敏等体能指标都要求很高,武术谚语也说“练拳先练功”、“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也说明体能对武术习练者很重要。武术习练者为了练就精湛的技术、充沛的体能、丰富的战术、坚强的意志,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大负荷的训练。有武术谚语说:“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工夫”、“拳打千遍,身法自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有武术人士说:“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后成。”[15]习武还要经历:“皮肉筋骨锤炼之辛苦、精神错振厉练之痛苦、情志专一修行之清苦。”[16]这些俗语都说明了习练武术要付出许多艰辛的努力、经历很多超常的磨炼才有可能取得成就。
武术的难以修炼性使人们可以通过武术教育来磨练参与者的坚韧、克制、恒心等意志品质。武术修炼强调“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强调“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不仅重视习练者力量、速度、形态等身体外部形态的修炼,更重视坚韧、忍耐、自觉等内在意志品质的塑造。胡平清指出:“良好体能的储备需要长时间不断地承受大负荷的训练、娴熟技术的获得也需要无数次的演练和改进、实战经验的获得和实战能力的提高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实战对抗训练。这些过程经常让习练者腰酸背痛、汗流浃背,有时甚至是皮青肉肿、头破血流,这一过程是获得真功夫不可选择的过程,只有默默忍耐这一艰辛的过程,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武术境界。”[17]平时的武术教学训练能磨练个人意志,在与势均力敌的對手过招时更能突显对参与者坚韧、忍耐等意志品质的锤炼,输赢见分晓往往看谁在身体皮青肉肿、体力极度透支时能再多坚持一会儿。
2.6 丰富内涵性:获得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武术的丰富内涵性是指武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技击动作、武德、战术等包含丰富的传统道德、传统哲学、传统医学、传统宗教、传统审美等的思想内容,也就是常说的武术的文化属性。武术起源于原始的技击术,这种技击术与世界上其它形式的技击术大同小异,起源各异本质相同,都是格斗搏杀技术。武术在中华民族各种文化的不断熏陶和感染下、在长时间的不断演变中,慢慢形成了有别于其它搏击技术的一些本质特征,技击动作外形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一起构成了武术的主要内容。例如说传统哲学对武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哲学主要有儒家、释家和道家,每个教派都有自己的主要哲学思想,这其中的“天人合一观”“知行合一观”“阴阳学说”“太极说”“五行说”等思想内容对武术的影响较为深远。在“天人合一观”的影响下,习武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习练武术过程中,追求人体和自然的和谐相通,尊重自然规律,注意人体与天时、地理、气候等外在自然环境的协调。在“阴阳学说”熏陶下,武术中的进退、刚柔、虚实、开合、内外、动静、显藏、快慢等关系都体现了阴阳对立统一思想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哲理。道教以“道”和“德”作为信仰和行为的准则,以清静为宗、以虚无为体、以柔弱为用,这些思想也被一些内家拳的习练者借鉴,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它们的技击思想,这些拳种提倡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佛教的不杀生、非暴力的教义与武术的“止戈为武”的热爱和平的道义是吻合的,有益于习武人的个性修炼,防止武术暴力的滥用。
武术的丰富内涵属性或文化属性决定了以武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武术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武术教学过程中习练者会受到传统文化直接地传授或间接地、无形地熏陶。武术的基础理论教学、技术传授、战术指导等都会直接或间接传授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许多拳法技术的“象形”特点让习练者很容易联想到天人合一观;武术对抗或技术演练中表现出来的前后、上下、左右、虚实、快慢、动静、进退、攻防等矛盾关系很好地诠释了传统文化的阴阳思想;传统军事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守”“奇正”“虚实”等在武术实战的战术指导中经常提及。
2.7 传统艺术性:体验传统审美的意境
武术的艺术性是指武术在形象地反映生活和体现特定的思想内容方面所达到的完美、统一和感人的程度。武术具有艺术性在武术界是较为公认的观点,邱丕相教授指出:“艺术美是武术套路的运动的一个重要运动表现,武术套路运动是通过两种形式来表现艺术美:其一,表现“外”形式美。其二,表现“内”的意蕴美。”[18]郭玉成指出:“武术的另一个主要属性是艺术性。武术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武术套路的“舞”的特征。”[19]吴松、王岗指出:“就技术动作的功能而言,武术具有‘实用属性—‘技击性,而就技术动作术的形态而言,武术也形成了‘审美属性—‘艺术性。”[20]武术不仅具有艺术性,而且武术的艺术性具有传统文化色彩。武术在传统审美思想的影响下,武术审美强调以伦理道德的感染作用为主题,以一种宽泛的、含蓄的、朦胧的、抽象的方式表现了自己的美感,突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去寻找美。武术主要通过形式美和意蕴美来表现它的艺术美,平时大家所说的动作美、劲力美、节奏美、韵律美等就是所谓的武术形式美,通过动作的结构、劲力、节奏等外在形态的变化体现它的艺术美;同时,武术通过身体姿势的变化营造富有情趣性和情节性的场景来体现它的意境美。
武术的传统艺术性让武术教育具有传承传统审美文化和协助美育的作用。武术的发展受传统哲学、传统道德、传统中医等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受传统审美文化的影响,所以武术教育也能传承传统审美文化。武术教育也能发挥一定的美育作用,美育即审美教育,“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都具有美育的功能,自然事物、社会生活、艺术作品都可以作为美育的内容和手段,但艺术教育无疑是美育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内容和手段。”[21]武术作为一类艺术作品具有舞蹈的一些特征,著名的舞蹈家吴晓邦曾说:“中国的舞蹈一半是武术,我学习武术已五十多年”。通过武术习练、欣赏武术表演等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参与者的想象力,使参与者能够充分地想象武术家复杂的形体动作所象征和表现的意境。武术动作的速度快慢、劲力大小、距离远近等节奏变化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2.8 悠久传统性:尚武崇德已成永久的烙印
传统是指某些团体或共同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世代相传特点而不易改变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传统是历史发展中的保持连续性一些因素,是由远古年代一直相传至今仍然存活和发挥作用的一些东西,是社会生活传承过程中生生不已的连续体。武术是具有这种传统属性的,而且这种属性非常悠久。武术的传统性在武术界也得到了较为一致的认可,在一些较权威的书籍中,也把武术界定为“传统体育”,突出武术的传统性,如中国武术教程对武术的定义是:“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2]最新的武术定义的讨论中,也把武术界定为“传统体育”。
武术的传统性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武术的传统性体现在“尚武崇德”上,“尚武”即崇尚武力,武术从原始技击术演变而来,武术的发展一直坚持技击性的本质,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尽管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新的功能,尤其在火器出现后,武术的技击价值相对降低,武术的体育属性、艺术属性得到了更多的彰显,然而还是武術的技击本质得到更多的认可,“崇德”即崇尚道德,武术传承中一直非常注重习练者的道德培养,甚至把武术习练者的道德培养置于武术修炼之上。其次,武术的传统性体现在“修身养性”上,武术教育不仅重视习练者的“修身”,即发展其身体形态、机能、体能等外部形态,也重视习练者的“养性”,即塑造其勇敢、坚韧、克制等内在精神。最后,武术的传统性也体现在“尊师重道”上,“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一直是武术传承中广为流传的箴言,听从老师的教诲是习武人必须遵守的承诺。另外,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其它的传统,与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习练中重视习练者自己“体悟”、不重视比试结果等。
武术的传统性表明武术在某些方面已被打上了永久的烙印,这对一些人认识武术内涵、特性等带来一定的便捷性,这种传统性也对后来的习练者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人们都受到特定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既包括一定的规则制度、伦理规范的直接约束,也受到长期积淀下来的某些心理暗示、思维惯性的引导。”[23]武术文化中传承下来一些东西也在发挥着类似的作用,对后来的习练者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传承下来的这些东西是经过长期的“筛选”而被保留下来,是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尚武崇德”“尊师重道”“保家卫国”等等,这些东西在很多时候会被有意或无意地强化,往往会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当然这种教育作用可能是显性也可能是隐性的。
2.9 军事应用性:爱国教育的一种选择
武术的军事应用性指武术在军事相关的活动中有较为广泛地应用。武术与军事的关系用“密切”二字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武术一直在军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武术技击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生存竞争中,武术也是军事(军事武艺)的最初形态,后来由于集团化军事的需要导致了武术与军事武艺的分野,武术走上了民间发展的道路,在民间找到了更加适合自身成长的土壤,而军事武艺根据战争的需要而不断演变,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尽管武术与军事武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分野,在功能、内容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差别,但是,在整个冷兵器时代,武术在军事方面体现了重要的价值,在军事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军事战争是用于“开大阵、对大敌”的军阵群斗,技击使用上强调集体性,不提倡个人勇力,但是,当人数、装备等相当的两军混在一起厮杀时,士兵的个人搏杀能力还是具有重要意义,“冷兵器时代,无论是大规模的集团作战,还是小规模的武装冲突,最终决胜还要依赖于个人的作战能力,一对多或一对一近身肉搏是战争中的常景。”[24]因此,军队中还是很重视士兵搏斗能力的选拔,统治者为了强化军队的战斗能力,也常常从民间挑选武术人才,这以唐朝实行“武举制”为代表,“武举制”以制度化的形式要求选拔民间军事人才,这体现了武术的军事应用价值。就是在“火器”盛行的当代,在公安、特警、武警、保安等准军事部门,徒手搏斗技术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武术的军事应用性让武术教育在培养习练者爱国、忠诚等品质以及军人的血性等方面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冷兵器时代,武术的军事价值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吸引了许多普通民众习练武术,让许多民众从小就为“保家卫国”而刻苦习武。军队是最讲政治的地方,尤其对军人的爱国、忠诚等品质要求非常高,这无形之中强化了习武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军队也是最讲血性的地方,要求军人能吃苦耐劳、敢于牺牲,这也对有志于从军的习武人重视培养自身的血性提出了要求。因此,武术的军事应用为武术教育形成了强化了习武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另外,在历史上不少从军的习武人为保家卫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人的光辉事迹有助于激励后来的武术习练者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如历史上英雄抵抗外来侵略的岳飞、赶走倭寇袭扰沿海的戚继光等。
2.10中华民族性: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
武术的中华民族性指与世界上其它的武技相比,武术表现出明显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世界上的武技主要有徒手和持械两大类,徒手类主要拳击、跆拳道、柔道、巴西柔术、摔跤等,持械类主要有西方击剑、日本剑道、中国武术短兵、菲律宾短棍等。与域外武技相比,武术体现出一些重要的特征。一方面武术技击外形之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其它的武技一样,武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身体运动为主要方式,这与域外的武技没有根本的区别,只有技击动作种类和数量方面的差别。武术在传统哲学、道德、医学、兵学等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其动作结构、传承方式、修炼方式、比试形式等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子,武术简直就是中国文化的全息缩影,世界上具备如此深厚文化积淀的武技恐怕唯独中国武术了,这正是武术与域外武技差别最明显的地方。另一方面武术以艺术化的方式演练技击动作。世界上其它武技主要以对抗的形式表现技击,与域外武技不同的是武术的运动形式不仅有对抗,而且还有套路演练,这让武术的表现方式千姿百态,形成了丰富的技击攻防内容体系。武术套路演练注入了传统审美的元素,既讲究节奏又强调韵律,既注重外在的形式美又注重内在的内涵美,能给人以独特的美感。另外,传统武术师徒制的传承方式,重经验而轻实证的技击效果检验方式,轻结果的武技比试方式,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修炼方式,功能的多样性等都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独特性。
武术的中华民族属性使通过武术教育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武术各种动作、招式、套路、技法等外表下,不仅隐含着传统哲学、道德、医学、宗教、兵学等较深层次的文化,而且能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审美取向等更为深层次的文化。域外人通过习练武术不仅可以学会武术技击动作,而且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武术教育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之一。现在许多域外国家都开设了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课程体系中,武术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当然,由于武术的民族属性,中国人通过习练武术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李 龙.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教育[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7:18.
[2]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8.
[3] 杨建营,郭芙茉.武术新定义存在的问题及修正途径探析[J].体育学刊,2014(21)1:23.
[4]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0.
[5] 石华毕.从“暴力消解”的视角看武术套路的理性生存——武术套路的另类解读[J].中国体育科技,2015(03):69.
[6] 韩红雨,戴国斌.武术比试观念的演进:一种由“暴力到文明”的身体叙事[J].中国体育科技,2014(50):51,52.[7] 杨建营,唐文兵. 武术的本质特征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4):420.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39.
[9] 李印东.武术释义——武术本質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人学出版社,2006: 108.
[10] 周建新,王 燕.中国武术艺术性四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12):64.
[11] 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40.
[12] 邱丕相等.中国武术教程(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84.
[13] 李印东.武术释义一武术本质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30.
[14] 杨建营,林小美.试论武术运动的特点[J].浙江体育科学,2008(1):115.
[15] 万赖声.武术汇编[M].北京:中国书店,1984: 14.
[16] 李印东.武术释义一武术本质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10.
[17] 胡平清.武术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功能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60.
[18] 邱丕相.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2):42.
[19] 郭玉成.武术的属性: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J].搏击.武术科学,2007(9):2.
[20] 吴 松,王 岗.对中国武术技术形态的“艺术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05):22.
[21]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61.
[22] 邱丕相等.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
[23] 林 坚,马建波.论中国文化传统对科技发展的双重作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1):95.
[24] 李印东.论武术与军事的历史渊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2):7.
The Attribute Found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Wushu Individual Education
Hu Pingqing Li Yindong Zhang Chengming Zhuang Yongchang(Wushu College of Beijing Sport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Wushu′characteristics make itself have a number of attributes, Wushu also formed some of its properties in some aspects of practicing mode, inheritance mode, application direction, competition mode in the long process of its evolution, and these properties include defensive attribute, cultural attribute, art attribute, nationality attribute, violence attribute, fierce competition, double confrontation, physical practice, hard to practice, military applications etc.. These attributes of Wushu make some of its individual educational function become a possibility, and make Wushu education play a certain role in the transfer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knowledge, improving the intelligent level, enhancing the moral quality, developing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aesthetic taste, training healthy personality, shaping the will power.
Keywords:Wushu education attribute 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