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下的立体化科技传播

2017-03-01 12:36陈媛媛
科技传播 2016年23期
关键词:新技术应用科技传播移动互联网

陈媛媛

摘 要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传统媒体在科技传播途径、传播效率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应用前沿科技推动科技传播发展是新时期的重要途径,同时,要多角度、多层次,通过多种方式共同促进新时期的科技传播。本文对国内外移动互联网传播发展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求知需求的培养、基础设备的普及、新技术的应用、全媒体的合作是立体化科技传播的重要支撑要素。

关键词 科技传播;移动互联网;媒体合作;新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042-03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拓宽了科技传播路径,打破了传统媒介以往的传播格局。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受众的文化知识水平、理解能力、需求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更新原有传播体系及路径、用科技手段提高科技传播有效性势在必行。除了继续对以往以视频、游戏互动等为领先性的传播手段继续深度挖掘外,现阶段流行的VR、AR等技术,也将成为一段时期内科技传播工作者需要探索的科技传播新技术。

1 移动互联网发展促进科技的传播

根据CNNIC发布的报告统计,截至2016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达92.5%。[ 1 ]中国网民上网渠道更近一步向移动端集中。随着各种基础配套设施以及移动互联网知识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将深入到用户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领域,这也意味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科技传播工作将更近一步着眼于新环境下的传播。再看另外一组数据,中国网民科普搜索指数2015年为41.38亿,较2014年(27.93亿)增长了将近50%。科普搜索行为的增长离不开移动端科普搜索的贡献,用户通过移动端的搜索指数大致为PC端的2倍。[ 2 ]移动端搜索成为科技传播领域的活跃因子。

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中国用户上网的主要终端,且具有很大的黏性。在未来,可能终端还会不断演进和变化,而且场景化、社交化的特性将逐渐突出。在科技传播领域,根据目前我国互联网整体发展情况,普及移动应用,联合社交网络的联动、快速传播等特性,将是近期一段时间内,吸引用户参与科技传播中的重要手段。

在移动互联网下,大众的文化知识水平、理解力较之前均有所提高,也更适应于碎片化的浅阅读,这与传统媒体,如报纸传播年代的阅读习惯有所不同。在纸媒时代,受众无法第一时间获得“四通八达”的信息,其思考也会受到媒体视角的引导和限制。但是在移动互联背景下,受众可以辐射性的去寻找信息,而众多信息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辐射受众,形成信息网络。对于科技传播媒体,在主题上、形式上做出适合于受众的内容,仍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诸多优势下,也有一定的担忧。在铺天盖地的知识信息中,受众如何分辨真伪、如何做出判断、如何真正的培养兴趣,这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的重要挑战。

2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国外 科技传播现状

在科技传播方面,国外尤其是欧美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和学习。除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以及科研工作者对科技传播的热忱,先进科技所带给受众新的感官体验也吸引着大批的受众关注相关领域的信息、知识。以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为例,教育与科研是其“两大基本使命”。博物馆不仅提供展示,也进行科研,这种展示與科研相结合的方式,对科技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美国自然博物馆利用互联网社交及媒体平台,如Youtube、Twitter、Facebook、Instagram、Pinterest等,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信息、知识的传播。而进入其官方网站,神秘、奇幻感冲击而来。另外,博物馆开发了一系列APPs,如Explorer、Dinosaurs iPhone App、Creatures of Light、Pterosaurs: The Card Game、MicroRangers、Beyond Planet Earth,用一种新的方式体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博物馆内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增强现实游戏,用真实的场景体验微观世界,纸牌游戏探索神奇的古爬行动物和它们的食物链等。再如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作为科技传播重地,在各种移动媒体平台展示前沿内容,并开发一系列App,如“The NASA Television”应用程序可以在手机上通过网络进行节目的实时转播或是进行点播。美国儿童教育网站PBS,其在社交媒体方面也大力开发,其有一个特点是,在受众方面,将儿童受众与父母受众区分。这种对家长同步进行知识再普及、教育方法普及的方式,可以使得儿童的知识传播更加有效率和具有针对性。其PBS digital studio已经有5亿次的点击数和拥有超过700万的订阅用户。

通过大致的总结,目前国外移动网络科普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重视新技术的应用;重视青少年受众的科技兴趣培养;重视社区内的互动,人人既是被传播者也是主动传播者;科普对象分明。

3 移动互联网下我国科技传播的现状及特点

3.1 移动互联网普及程度农村低于城市

2014年,《公众理解科学》(PUS)上一篇研究报告就曾指出:在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体中使用网络,可以显著降低由于教育差距导致的知识差距的增长。[ 3 ]在我国,虽然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相对保持平稳,但城乡差距较大。根据CNNIC第38次调查报告,在互联网普及率方面,截至2016年6月的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31.7%,而城镇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则为67.3%,远远高于前者(如图1所示)。如果农村互联网基本普及速度无法提高,众多农村人口如果依旧处于对互联网“不需要”、对电脑不感兴趣、对手机上网一无所知的阶段,那么科技传播的有效性和到达率的提高将无从谈起。

城市科普比农村及地方科普相对简单和容易,城市受众易于接受新事物,对新科技的应用具有浓厚的兴趣,而农村及一些偏远地区(也是最需要科普的地区),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受众自身的接收需求,导致科技传播不够深入和及时。

在《科普法》颁布之前,在各个部门的法律、规范中规定了相关方向知识、信息的科普义务,如食品卫生监督部门的食品卫生科普义务、国家气象科普的义务等。其后一些城市逐步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自上而下的地方性科普逐步展开。但是目前多数地区性的科普工作者仅仅是在理论研究、方式方法建议,活动组织范围也有限且并没有做深做细。所以我们看到,目前科普工作更多的是在强调科普的重要性、必要性,但在实施方法、群众热情调动、科普内容安排选择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科技传播,一方面是政府、科技传播机构、技术等多部门的积极配合,另一方面是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地区为维度,因地制宜,解决农村非网民的上网难点和痛点,引导农村非网民尽快加入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使用行列。

3.2 受众具有个性化需求特点

移动互联网用户具有不同的年龄、地域、文化特点。在年龄层面,“80后”及“90后”为移动互联网使用主力军,但是其他年龄层段互联网用户都有所增加,互联网在向各个年龄层段渗透。

我们常常提到“科普”与“科技传播”这两个词,有时候统一对待,但是细想也有不同之处。笔者认为,这二者最重要的区别是传播的目的有区别:科普是一种自上而下、自高而低的科技知识的普及,强调的是让受众了解某一领域基础知识信息,例如,对于儿童科技知识教育,可以说是“科普”,《十万个为什么?》便是一本科普书籍;而科技传播更注重的是让高、新、前沿的科技知识更广范围的传播开来,让广大受众迅速了解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促进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相关研究,带动社会的整体发展,例如媒体邀请科学家对诺贝尔医学获奖领域知识的解读便是科技传播。当然,这两个例子有所极端,在这里解释科普与科技传播区别的主要目的是要说明不同受众具有不同需求,而科技信息、知识的传播对象也有区别。从大的方向来看,科普包含于科技传播之内。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资源庞大,做好针对不同受众的科技传播不易,但是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通过大数据,或者是网络新闻基于用户兴趣的“算法分发”都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满足不同用户个性化科技新闻需求的办法。

3.3 科技传播热点集中,媒体引导性较强

根据《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2015年度报告)》,2015年中国网民科普搜索的主题排名靠前的包括健康与医疗、应急避险、信息科技、航空航天等,其中健康与医疗占比超过一半,居于第一位。[ 2 ]

受众对于科技知识的需求可分为主动需求型接受与被动型接受。在健康与医疗领域这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居于首位不足为奇。而在其他“冷门”领域,又是什么引导着人们视线?以航空航天领域知识为例,2015年该领域的搜索热词黑洞、NASA、神州飞船、幽灵粒子等,很大程度上与媒体对相关领域的新发现、重大事件报道有关, 在铺天盖地的新闻“轰炸”或者是由此而引发身边亲友的谈论下,受眾产生“一探究竟”的想法,再而进行搜索。例如,果壳网微信公众号一篇《科学家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了:今晚的“大新闻”到底说了个啥》(2016年2月11日)的科普文章,点赞量过2万,阅读数也是百万级别的。而这与各种新闻媒体对“发现引力波”这一件事件的热点事件的报道不无相关。在我国,人们对于科技信息的接收,受媒体的影响较大。

4 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的立体化传播

如图3所示,将移动互联网下科技立体化传播的体系结构进行了图解,其中主要包括求知需求的培养、基础设备的普及、新技术的应用、全媒体的合作。笔者认为这4个方面是最为主要的支撑,当然还有其他辅助支撑,如传播人才的培养、受众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等。

1)基础设备的普及、应用。基础设备的普及是移动互联网科技传播的最基本要求。在一些偏远地区,移动设备普及率依然很低。虽然我国智能手机在城市中已经具备很高的普及率,但是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通信功能依旧是手机最核心的功能。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如此广大受众市场,待开发空间还有很多。在科技传播领域,满足不同受众个性化需求的内容开发、应用开发大有可为。

2)求知需求的培养。这一点与基础设备的普及、应用同样重要,涉及科技兴趣的引导和培养。科技研发者或者科技传播者要让受众觉得了解新技术、知识是有意义的、时代必须的,否则无从谈起“传播”。如果把科技知识比作清泉,传播比作运输管道,那么求知欲望就是急待灌溉的土壤。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的便捷、及时、先进的传播特性,对于原本认为是复杂、难求的知识推广更容易吸引用户。

3)新技术的应用。科技传播是传播科技知识,但传播手段离不开新科技。在不少领域,已经有了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普及科技知识的案例。图书领域,用户通过手机或平板设备可体验虚拟场景并进行科学互动游戏,相比传统纸质书,其趣味性和交互性给儿童带来更多的阅读体验,如出版商Tigger Global推出的Horrible Hauntings。一款利用AR技术的观星软件SkyGuide,只需将设备对准天空,就会根据用户真实的地理位置自动调整星空的位置,观察天空中的恒星、星座、行星。再以2016全球互联网大会为例,会议期间特设“科技庙会”,内容包括未来世界、二次元空间、冒险家体验、免费体验、影娱乐世界等,不但包括沉浸式VR观影体验、耳机无声音乐会,还包括3D打印饼干、虚拟攀岩体验,将一场以科技引导的盛会通过各种应用体验让参会者实际感受。受众对于前沿的、时尚的、有趣味性的、关乎于个人生活的新技术不会拒绝,这也是新技术带给科技传播的福音。

4)全媒体合作。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是活跃分子,但是也不能忽视传统媒体的力量,因为传统媒体公信力、在部分区域的普及度都大大高于移动媒体。根据MBR全国报纸网络传播检测系统的监测数据,2015年报纸新闻在互联网新闻中占据40%左右的比例。报纸媒体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亦形成了立体的网络传播结构。所以,传统媒体、新媒体相辅相成、互为帮手,通过各自擅长的领域进行科技推广,全媒体通力合作,才能更快、更高效、有的放矢的推广先进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1]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8-13].http://www.people.cn.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R/ OL].百度,[2015-7-22].http://www.crsp.org.cn/ uploads/soft/160820/1-160R0104620.pdf.

[3]罗晖,钟琦,武丹,等.国外网络科普现状及其借鉴[J].科协论坛,2014(11):18-20.

猜你喜欢
新技术应用科技传播移动互联网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影响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移动互联网之下的电视媒体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