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伟杰 赵峰 赵贵阳 刘洋
【摘要】 目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原发性翼状胬肉手术中引起干眼症的发生情况、严重程度。方法: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8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治疗1组、治疗2组,各40例,治疗1组的40例患者在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的基础上采取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进行治疗,治疗2组的40例患者在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的基础上采取羊膜移植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1个月,治疗1组的干眼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治疗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干眼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治疗1组的泪膜破裂时间明显长于治疗2组,角膜荧光着色值明显低于治疗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着色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进行治疗,可提高患者术后早期的泪膜稳定性。
【关键词】 原发性翼状胬肉手术; 干眼症; 两种手术方式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6.0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6-0035-02
临床治疗翼状胬肉,主要采取手术切除的方式[1]。但随着翼状胬肉切除术患者的不断增多,临床上,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干眼症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引起了医务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2]。本研究中,通过回顾性分析80例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原发性翼状胬肉手术中引起干眼症的发生情况、严重程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8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这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符合美国眼科学会(AAO)对原发性翼状胬肉的相关诊断标准[3];(2)单眼患病患者;(3)无手术禁忌证者;(4)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且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治疗1组、治疗2组,各40例。治疗1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5~78岁,平均(53.25±11.32)岁;患眼翼状胬肉面积为15.36~42.21 mm3,平均(23.36±6.87)mm3。治疗2组:男26例,女14例;年齡25~74岁,平均(53.12±11.68)岁;患眼翼状胬肉面积为15.12~43.12 mm3,平均(23.61±6.14)mm3。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1组的40例患者在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的基础上采取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进行治疗,治疗2组的40例患者在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的基础上采取羊膜移植术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前3 d,常规应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并做好相应的术前准备;在显微镜下开展手术,用2%利卡多因0.5 ml+1%肾上腺素3滴,行局部浸润麻醉;用有齿镊子,将患眼翼状胬肉头部夹住,并在翼状胬肉头部前的0.5 mm处将角膜切开,至前弹力层,注意不要超过实质浅层[4];然后,将角膜组织、胬肉组织逐渐分离至角膜缘,确定角膜上无任何血管、纤维组织存留之后,用眼科手术剪把胬肉左右两侧的球结膜剪开,切除胬肉,把巩膜、角膜上残留的胬肉组织彻底清除;避免对内直肌造成的损伤,需确保创面平整、光滑,角膜面平整,并对暴露的巩膜面进行充分止血处理。(2)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结膜移植片的切取与注意事项:根据巩膜暴露面积的大小,切取术眼颞上方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移植片,使其长于移植区角膜缘1 mm最佳,确保其能够对巩膜裸区进行完全覆盖,避免使结膜移植片带有结膜下筋膜组织[5];手术操作:使上皮面朝上,将结膜移植片平铺在术眼的巩膜暴露区上,确保缺损角膜缘、供区角膜缘两两相对,并使用10-0尼龙线对结膜创缘进行间断缝合,使结膜移植片固定在浅层巩膜之上;此外,需对结膜移植片取材区进行处理,可以缝合1~2针。(3)羊膜移植术:提前准备好羊膜,羊膜的面积应比结膜缺损区略大,以完全覆盖结膜缺损区为最佳,将羊膜平铺在术眼的巩膜暴露区上,并确保上皮面朝上;使用10-0尼龙线对结膜创缘进行间断缝合,以使羊膜固定在浅层巩膜之上,尽量使巩膜表层、羊膜基底紧贴,并要确保无积血、积液现象出现。术后应用四环素可的松眼膏,进行抗菌、消炎处理,术后7 d进行拆线,术后1~7 d,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患眼的恢复情况[6]。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从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着色3个方面观察、分析干眼症的发生情况、严重程度。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眼症发生情况
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治疗1组的干眼症发生率分别为7.5%、5.0%;治疗2组的干眼症发生率分别为22.5%、7.5%。术后1个月,治疗1组的干眼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治疗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干眼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干眼症严重程度
术后1个月,治疗1组的泪膜破裂时间明显长于治疗2组,角膜荧光着色值明显低于治疗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着色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表3。
2.3 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结果
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临床眼科较为常见、多发的疾病之一,是睑裂部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出现变性、肥厚、增生,并逐渐向角膜内发展,整体呈三角形,似翼状,故称其为翼状胬肉[7]。现阶段,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病因尚未明确,临床普遍认为翼状胬肉的发病与物理化学因素、慢性炎症刺激、免疫因素及遗传因素有关[8]。临床治疗翼状胬肉,主要采取手术切除的方式[9],但随着翼状胬肉切除术患者的不断增多,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干眼症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荧光素钠染色检查、泪液分泌检查以及泪膜破裂时间检查是临床诊断干眼症的主要手段[10]。荧光素钠染色检查能够有效明确角膜表面是否存在缺损,泪液分泌检查是使用相关的试纸进行检查,泪膜破裂时间可以在荧光素钠染色裂隙灯检查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且无需其他辅助检查设施。这三种检查方法,可以用来判断干眼症的发生情况、严重程度,即患者泪膜破裂时间过快、泪液分泌不足、存在角膜上皮受損,即可诊断为干眼症。干眼症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其会引起角膜上皮受损,增加角膜溃疡、继发角膜炎的可能性,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
本研究中,治疗1组的40例患者在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的基础上采取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进行治疗,治疗2组的40例患者在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的基础上采取羊膜移植术进行治疗。根据本研究结果:术后1个月,治疗1组的干眼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治疗2组,术后3个月,两组的干眼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治疗1组的泪膜破裂时间明显长于治疗2组,治疗1组的角膜荧光着色值明显低于治疗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结果、角膜荧光着色3个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相比较于翼状胬肉切除术+羊膜移植术,为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进行治疗,可提高患者术后早期的泪膜稳定性、减少干眼症的发生,但两种手术方式的远期效果及干眼病情况差别不大,临床上应视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蔡岩,冀垒兵,李鹏,等.两种方法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6,16(7):1372-1374.
[2]闻兴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47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15):2519-2521.
[3]刘小勇,张晓玲,周清,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3):3517-3520.
[4]贾趁霞.对进行三种不同手术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干眼症发生情况的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4):267-268.
[5]李灵,岳辉,周清,等.3种不同翼状胬肉术后干眼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15):131-135.
[6]汤静,丁明.翼状胬肉的新型、高效防治-带蒂角膜缘干细胞转位术[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29-32.
[7]韩嵩.翼状胬肉切除术前后角膜地形图变化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5):45-46.
[8]王鹤平.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手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4):8-11.
[9]张丹娜,杨桂芳.翼状胬肉治疗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7):154-156.
[10]胡军华,廖洪斐,易敬林,等.两种手术治疗翼状胬肉术后泪膜稳定性观察[J].江西医药,2015,50(4):305-307.
(收稿日期:2016-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