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史纲要》中践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实录
——浅析科学传记影片《钱学森》

2017-03-01 23:14黎琪珍李正华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蒋英钱学森科技

黎琪珍,李正华

(1.湖北科技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2.黄梅第五高级中学,湖北 黄梅 430000)

在《科技史纲要》中践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实录
——浅析科学传记影片《钱学森》

黎琪珍1,李正华2

(1.湖北科技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2.黄梅第五高级中学,湖北 黄梅 430000)

电影《钱学森》以艺术的手法截取钱学森生前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一些人生节点展现了钱学森孜孜求学,报效祖国的一生。从多个角度展现了这位科技人物的人生经历,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具有鲜明爱国主义特点的正能量电影。在实际的课堂教育中能够起到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作用,具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意义。

钱学森;传记电影;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人文素质

电影《钱学森》是一部人物传记电影,也是一部表现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核科技不断发展的电影。电影既从人的角度展现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了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安宁,世界的和平,地区的稳定在科技这个层面所做出的努力;电影也从事的角度展示了我们国家在科技事业,尤其是高科技事业上经历的一段艰苦历程。

电影用近100分钟的镜头回顾了钱学森奉献祖国的一生,是对钱学森个体的描述。与此同时,电影也是对与他同时代人物的整体聚焦。电影展现的是个体,也凸显了群体。对钱学森所处的时代既有宏观的表达,又有微观的叙述。

这部电影是现实主义的,同时又是浪漫主义的。在导演监制的安排中,这部电影无论是从历史材料的选取上,还是从历史镜头的展现上,爱国主义传统以一种鲜明的特点展现出来。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历史的回放

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是近代史上中国遭受凌辱最多的时候,列强的虎视眈眈,帝国主义的强权横行,加上日寇对我国的十四年的侵略,这些构成了20世纪前期我国的主要的外交图景。日本自甲午战争以后,已然成为亚洲头号强国,跻身于世界一流强国之列。中国由一个曾经领先于世界百年的帝国变得老迈不堪,沦为“东亚病夫”。

在近代中国曾经出现过三次最具有影响力的改良或革命。分别是清朝的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以及后来的辛亥革命。而这些改良或革命,均未能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宿命。中国人在选择了日本人的路,选择了美国人的路失败之后,当俄国革命获得成功,中国选择了走俄国人的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二十八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革命的成功。

然而旧中国留给新中国的是一个工业上匮乏,农业上贫乏的局面,在科技上和国防上更是无法和当时的先进强国相提并论。但是为了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安宁,新中国的领导人在这样一个百废待举的历史背景下开展了自己的科技强军之路,科技强国之路。

新中国的优越性吸引了大批留学人员纷纷从海外返回祖国。钱学森便是其中之一。作为当时美国的顶尖学者之一,钱学森和其他的热血青年一样,下定了决心要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的强大而贡献力量。电影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这一点。

美国人看重钱学森的才华,但是在对待钱学森回国的问题上,美国人更多的是担心和害怕。一个钱学森的价值相当于五个美国装甲师。留在美国,钱学森是朋友,可以高朋满座。但是让钱学森回到中国,则其知识构成,足以配合中国其他科技人员一起,构成一种对美国的战略国防能力。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人是头痛的。

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最黑暗的时代之一,麦卡锡主义盛行,就连曾经帮助过中国人民的飞虎队成员都要重新接受美国政府的忠诚调查。作为一个黄皮肤的华裔科学家,又想回到红色的中国,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电影在钱学森关进监狱被调查的阶段较好地展现了钱学森的困境。钱学森的妻子蒋英去监狱探望钱学森,询问钱学森是否在监狱中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沉默,还是沉默。电影通过钱学森的沉默展现了他复杂的心理。我们不知道钱学森在想什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监狱的关押以及美国政府对于钱学森的自由的践踏,更坚定了他回国的决心。就在探访的过程中,美国警察希望钱学森夫妇用英语交谈,蒋英的回答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中国人,这是我们过去、现在、未来的骄傲。

虽然钱学森在美国已经是顶尖科学家,但是在美国,黄皮肤的华裔科学家依然只有二流身份,回国,回报祖国才是科技知识分子的春天。美国的洋房洋车留不住钱学森的心,美国的优厚条件留不住钱学森的心,在钱学森那里回国和回报祖国才是海外科技知识分子的真正出路。

后来虽然美国政府解除了对钱学森的管制状态,同时也再次向他抛出橄榄枝,不仅有国防部高官前去劝说,而且请钱学森的老师去劝说钱学森,给出的优厚条件是诱人的,但是钱学森却一一拒绝。当钱学森的老师问,你回到一个农业社会的中国,你怎么开展你的事业,钱学森的回答是那样坚定,即就算回去他只能种苹果,而收获的是苹果,那他也会心满意足。回国是阻挡不了的动力。

在中国高层领导和外交部门的努力下,美军朝鲜战争中的飞行员俘虏换回了钱学森的回国。电影在钱学森回国之前展现了一个场景,一群记者采访钱学森,其中有位台湾记者,这位台湾记者用英语采访钱学森,钱学森不予回答,认为一个中国记者应该用中国的语言来采访问题。电影又一次以强调母语的方式体现了钱学森那代学人的爱国情怀。

二、艺术的展现

钱学森归国后,积极投入到了中国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当中。然而,国内的条件让钱学森有束手无策的感觉。百废待兴的中国,吃饭都是问题。核技术核科学这种世界前沿的科技问题又何从谈起。

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前苏联对于中国是有帮助的,但是这种帮助是有限的,而且在有些方面是带有封锁性质的,在国与国的交往中,科技是有国界的。我们知道,当今世界,就是科技与科技的竞争。而在美苏争霸时代,科技更是成为彼此双方角逐的重要指标。

前苏联给中国人的帮助不是无私的,是有很多附带条件的。观摩前苏联的导弹都是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这就是科技封锁。电影对这点给予了充分的展示。钱学森的知识储备和知识体系是完备的,但是跟他一起配合的队员却良莠不齐,有的是纯军事的我军将领。当钱学森问一个问题,问队员们听懂了没有,队员们开头说听懂了,接着说没懂。钱学森很耐心,放下了在美国的做派,重新讲一遍,钱学森作为个体是优秀的,但是他更懂得团队的作用。钱学森对祖国的这种情况有着惊人的适应性,把自己也当做是普通一兵。这一点在当时难能可贵,即使是在今天也依然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电影在这里较好地传达了这一点。

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撤走了专家。困难再次摆在了钱学森的面前。一切都必须依靠自己。是的,中国需要外援,但是中国不依赖外援,中国人有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中国人能把自己的科技事业做好。

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注导弹和原子弹等相关核武器的研制工作,钱学森向党中央保证,八年之内,实现有效的核威慑力量的科技产品出现。钱学森有这个信心,和他同时代的一批人都有这个信心。他们在为新中国铸剑,使得国家再也不用遭受外侮。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核武器的科技研发工作依然在进行。有的知识分子因为食物供给不足,出现了色盲等疾患。为了支持钱学森的团队,特批了一批肉制品,从将军到士兵都没有,只给科技人员供给。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在困难的条件下,关注科技,重视科技,关注人才,重视人才。

随着苏联专家的最后撤退,该怎么做,科研该怎么进行,钱学森也在深入思考。电影中的一个细节让人颇觉回味。钱学森回家探望家人,听蒋英在唱昆曲,问蒋英为什么,蒋英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吐字清晰能力,从美国回来了,要适应祖国的环境。钱学森如醍醐灌顶,他认为在单个的技术无法取得突破时,课题从整体上根据中国实际来研制中国的核武器。这就是艺术影响科学的魅力,这也是艺术和科学的完美结合。个体影响群体,群体回应个体,艺术影响科学,科学促进艺术,或许这是电影希望表现的一个主旨。关于这点,我们还要继续讨论。

在这段光与影的流动过程中。电影对钱学森的表现力度是全方位的。

第一,展现了他坚韧的人生。一个人的学习究竟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应该说这两者是兼备的。为自己的时候,也是为了别人。正如上文所讨论的,钱学森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能够而且愿意在学习上奋发有为,能够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在钱学森这位科学技术工作者身上体现了一种国家大事,匹夫有责的情怀。就是在他被美国政府监视居住的5年中,他在别的领域得到了拓展,写出了《工程控制论》。如果看了这部电影的人,会深切感受到他对于学习的孜孜不倦的精神。这一切源于他的科技救国的梦想。因此也只有祖国才是他的知识最终能够施展拳脚的地方。

面对导弹发射的失败,钱学森告诉和他志同道合的科技工作者,今天导弹下来了,明天我们再把他送上去,正是这样一种坚韧的精神,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才最终获得成功。

第二,凸显了他和睦的家庭。钱学森的妻子蒋英是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但为了钱学森的事业,她毅然放弃了自己的追求。电影在这里的展现固然有点传统,作为现代艺术的电影,我个人认为导演监制正是要突出这一点。事实再次向我们表明,一个成功男人背后永远有一个愿意为他默默付出的女人的支持。

蒋英放弃了自己的事业,默默地照顾着钱学森的父亲和孩子,在电影的结尾,钱学森和蒋英有一番对话,蒋英说自己从来不为放弃自己的事业而感到有什么遗憾,相反她像丘吉尔的母亲一样感到自豪。因为自己的牺牲,成就了钱学森,成就了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这是多么伟大的付出。

第三,挖掘了他朴实的人性。钱学森不是神,他同样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前文提到,在他被美国政府关进监狱的时候,他对蒋英的探视是长久的沉默,但是这种长久的沉默之后,蒋英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爱你。钱学森的回复是:我也爱你。

这一句轻轻的回复,说明了电影没有打算把钱学森塑造成为一个高不可及的形象,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充分还原历史的前提下,展现他人性的一面。钱学森如我等芸芸众生一样,也是有情有义有爱的。如果说,爱祖国是崇高伟大,那么爱自己的爱人始终如一又何尝不是崇高伟大。

第四,体现了他的艺术修养。在电影结尾,钱学森即将撒手人寰之际,有一段记者采访。钱学森对记者回答道,中国需要科技,同时也需要艺术、音乐。

在今天这样一个技术主义至上的时代,仿佛科学是神,能够解决一切。但是钱学森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我们需要科学给我们带来的工具理性,需要科学给我们带来的物质便利,但是我们同样需要人文艺术来提升我们的审美趣味,来滋润我们日渐干涸的灵魂。钱学森的这种看法是敏锐的,或许电影想在这里用艺术的手法来回答我们除了需要科学,还需要什么,这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一种追思,更是一种变换的回答。

第五,刻画了他赤子的情怀。电影刻画了钱学森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情怀。无论是在美国的麦卡锡时代所遭受的不公,还是回国以后的万事开头难。这些都是他经历的历史事实。电影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这点。作为一个在美国享受过无限荣光的知识分子,他的信念只有一个,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构造起高楼大厦。爱国与追梦始终都是电影贯穿的主题。钱学森的这种赤子情怀是电影艺术的体现,更是电影对历史的表达。这种表达把具体的历史成功以艺术的手段给予了还原。

三、教育的意义

能够写就本文,笔者要衷心感谢所在单位——湖北科技学院及相关部门领导。本校开设了一门通识课,叫《科技史纲要》。课本中的内容固然是比较贫乏的,多为知识性的传授。而文科生要懂一点科学知识,或者科学史知识是必要的;正如理科生应具备一定人文情怀一样。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应该是多维的,而不是一维的。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够从某种意义上具备“一专多能”,能够更从容的从不同的侧面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解决自己工作生活学习中碰到的困难。

在讲授这门课的时候,我大胆的尝试花两次课的时间来讨论钱学森,因为大学课堂本来就是一个开放式的课堂,老师和学生要有互动,也应该互动。学生们花一次课观摩电影,与此同时,下课后做一篇1200字左右的影评,用一次课做报告,谈谈自己对科技的感想,对科技人物的感想。学生们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的人深受感动,写影评的时候也是认真的,他们质朴的情感感染了他们、也感染了我。写完此文时,我已经看了十遍这部电影,如果我将来带这门课,我还继续和我的学生们看下去、写下去。

同学们的影评有相似的地方,但是我鼓励他们上台演讲,有的是敷衍,但绝大多数是认真的,因为作业的布置分量并不算大。我的目的有这么几点。第一,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改变单纯靠教师讲课的不足。第二,突出以人为主线的科技史讲授,在我不能完全讲清楚的情况下,通过电影等多种媒体方式来讲清楚。第三,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对电影的观摩,以电影作为活的教材,在树立爱国主义情操,同时在意志力,在学习上,以及在如何处理自己的婚恋观上都有所汲取。这些对学生们是有教育意义的,对我同样也是有教育意义的。

我把在教学中获得的体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因为我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这部电影是有教育意义的,既表现了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又很好的展现了中国国防科技发展的艰辛历程,相信观者对此能够基本达成共识。当然,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背景不同、知识储备不同,对本片会有见仁见智的理解。但整体而言,这部科技人物传记电影,通过科技人物向我们传达了以上诸多信息,我们不必也不可能要求完全一致。教育部下文,要求在各级学校各类学科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思想,这部电影无疑能为我们在这方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历史的展现,艺术的表达,传递的是教育的意义。

责任编辑:熊 瑛

2095-4654(2017)01-0144-04

2016-11-18

J905

A

猜你喜欢
蒋英钱学森科技
钱学森
钱学森之答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钱归你,奖(蒋)归我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钱学森的家风
蒋英:风华绝代“燕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