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为
(铜仁市公路勘察设计院,贵州铜仁564300)
城市次干道的设计要点
万为
(铜仁市公路勘察设计院,贵州铜仁564300)
以贵州省碧江区檀木桥安置区中城市次干道设计要点进行了详细探究,在城市次干道设计中,应该从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路基、路面、管网、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照明、绿化工程等方面进行设计,力求城市次干道设计科学合理,以人为本,更好的推进城市化建设。
城市;次干道;设计
本项目位于贵州省碧江区檀木桥安置区内,按城市次干道设计,设计车速为30 km/h,路线全长为665.234 m,路基宽为30 m。本项目起点K0+000接已建的铜大主干道(K7+390),终点K0+ 665.234与檀木桥安置区2#路起点相接。
桃源广场檀木桥安置区1#路道路工程建设项目起点接已建的铜大主干道K7+390处,终点与檀木桥安置区2#路起点K0+000相接,全长665.234 m。
2.1 平面设计
桃源广场建设项目檀木桥安置区1号路道路工程为新建市政道路,平面布置及走向是按檀木桥安置区道路网专项规划中的平面位置及走向而作的平面设计。
2.2 纵断面设计
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情况、高程控制以及需要利用部分已建道路等,结合项目起、终点与老路接线处等因素,尽量减少填挖工程量,在满足道路排水前提下而确定道路纵坡。
2.3 横断面设计
路幅宽度为30 m,主要考虑道路两侧土地开发及绿化景观需要。
2.4 路基设计要点
(1)在对填方路基进行设计时,首先需要对路基表面的杂物进行清除处理,包括树根、淤泥、垃圾、填土、草皮等等。在对路基进行现场勘察时,如果发现地面横坡大于1/5,则应该将路基开挖深度控制在1.0 m以上。
(2)在对路基进行回填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周边材料,比如素粘土以及夹石土,为了保证路基填筑施工质量,提高公路路基承载力,必须禁止使用淤泥、垃圾、建筑废料等进行回填施工。
(3)在进行路基碾压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分层碾压施工法,各层的铺设厚度应该控制在35 cm以内,为了保证碾压施工质量,还需要注意的是,在碾压前,确保填土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
(4)土基回弹模量应该控制在30 MPa以上。
(5)在进行公路路基施工前,首先需要对路基进行现场勘察,明确地下管线埋设情况,对于管线位置,需要采用人工开挖法进行施工,这样才能保证地下管线安全。在路基施工过程中,有些管道无法断流,对此,还应该采用必要的排水措施。
(6)在路基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地质,则应该及时通知建设方以及工程设计单位,通过协调沟通,选择地基处理办法。
(7)对于路面工程各个分项工程施工,必须严格依据《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中的各项规定进行组织验收。另外,如果各个分项工程验收不合格,则应该立即要求整改,直至验收合格后才可以进行后期施工。
2.5 路面设计
道路路面按中型交通进行设计,土基回弹模量E0>30 MPa,沥青路面的设计弯沉为25.3 (0.01 mm),路面结构由面层基层及底基层构成,总厚度为74 cm,具体为:5 cm厚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粘层沥青;7 cm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乳化沥青下封层;40 cm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 cm厚级配碎石垫层;人行道路面结构从上到下分别为:25×25×3透水砖+2 cm 1∶3水泥砂浆找平+10 cm C15混凝土+10 cm碎石垫层,总厚度25 cm。
2.6 管网设计
根据委托书,该设计内容作给、雨、污管网的设计。
2.7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要点
(1)在进行交通沿线设施设计时,需要重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尽量简化设计形式,避免重复设计。
(2)对于交通标志,应该设置在行人以及驾驶人员容易看到的醒目位置,为了确保行人和驾驶人员能够在夜间也能够清楚的看到交通警示标志,还可以设置反光标志。各类交通标志还需要设置在车辆进出位置,并且避免侵入公路工程以及建筑工程限界。
(3)如果在同一个位置需要设置多个交通标志,并且少于四个,则应该尽量设置在一根标志桩上。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解除禁止超车标志、让路标志或者解除限速标志,必须单独设置在标志桩上。
(4)对于指路标志,应该设置在于平面交叉30~50 m位置,并且明确指明所要到达的地点、距离以及方向。
(5)对于标志板面,应该采用铝合金板材料,同时需要结合行车速度确定标志板面的大小。
2.8 照明设计
沿人行道对称布设照明灯,路灯间距30 m,照明标准按城市道路照明I级,设计照度≥30Lx,照度均匀度≥0.35。设计均按《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执行。
2.9 绿化工程设计要点
通过进行绿化工程设计,在植物光合作用以及呼吸作用下,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且释放氧气,而且还可以对工程所在区小气候进行有效调节,吸收噪音污染。结合该公路工程横断面设计形式,绿化工程类型为种植行道树。即考虑在道路两侧人行道上种植行道树。在人行道上选用广玉兰或香樟,间距6 m。
[1]刘众,卢兰萍.城市道路设计方案评价方法研究[J].市政技术,2014,32(1):20-22.
[2]王春坚,周立.分析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8):36-36.
[3]郑晓光,邵晓东,宋恭俭.新一代城镇道路路面设计技术研究[J].上海公路,2015,(3):1-5.
U412
C
1008-3383(2017)04-0050-02
2016-12-10
万为(1986-),男,湖北天门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公路桥梁工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