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征及防治

2017-03-01 15:35:39韩宇飞赵建峰郭连鹏
河南畜牧兽医 2017年7期
关键词:嗜血血清型病猪

韩宇飞,赵建峰,郭连鹏

(1.新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新安471800;2.新安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兽医科技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征及防治

韩宇飞1,赵建峰2,郭连鹏2

(1.新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新安471800;2.新安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的,主要造成断奶仔猪和保育猪的纤维素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和脑膜炎。最近几年,人们把猪病防治重点放在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却把副猪嗜血杆菌病只当作是猪场的一种常见病。这样,便导致了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给猪场造成了很大影响。

1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征

1.1 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多样

按血清分型方法,至少可以将副猪嗜血杆菌分为15种血清型,另有20%以上的分离株不能分型。由于血清型的多样,而且各血清型之间交叉免疫力差,为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疫苗预防,带来很大的困难。

1.2 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性产生快

副猪嗜血杆菌,可能是现在猪场所有致病菌中,耐药性产生速度最快的一种细菌。从猪场多年防治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经验看,一种敏感的抗生素,使用半年后就产生耐药性(需要加大剂量),再一年后完全失效。曾经敏感的药物是磺胺六甲及其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再后来,是阿莫西林,现在是氟苯尼考、替米考星。

1.3 副猪嗜血杆菌病对猪场的危害巨大

由于感染或潜伏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猪,很容易造成免疫失败,因而导致其他疾病在猪场混合感染流行,更使猪场的疾病进一步复杂化。

1.4 副猪嗜血杆菌病大都不是原发性

常因环境不良、气候变化、转群、运输等诱因易感染该病。经常与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混合感染。

2 副猪嗜血杆菌在猪场的主要临床症状

2.12 周龄至4月龄的猪最易感染发病

发病初期的病猪高烧,且持续不退(从发病一直到死亡,病猪持续性高烧),体温40.5~42℃(严重的可达43℃),体表皮肤发红,严重者被烧成酱红色,个别甚至皮肤坏死脱落。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畏寒,打堆而卧,昏睡不醒。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发病后期,病猪进行性消瘦,皮肤逐渐苍白,发青,变紫,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跛行,被毛粗乱。解剖这类病猪,全身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严重肿大,呈大理石状。几乎都有心包积水和纤维素渗出性肺炎特征性病理变化。严重者肺脏和胸腔粘连,心肌与心包粘连呈绒毛心。心源性水肿,在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较慢的后肢关节腔及关节腔附近皮下,多可见浅黄色胨状水肿液。

2.2 病猪容易继发沙门氏杆菌

根据笔者多年临床经验,患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猪,往往容易继发感染沙门氏杆菌。用抗生素抑制住副猪嗜血杆菌后,一旦停止抗生素治疗,60%以上的康复猪继发沙门氏杆菌病。若不及时用药,病猪将逐渐消瘦,拉糠麸状带渣的黄色(后期变为暗红色甚至黑色)粪便,皮肤苍白,衰竭死亡。这类病猪大都可见腹股沟皮下密集的紫色出血斑点,有的腹股沟皮下浅表静脉扩张突出,颜色变蓝或发紫。解剖几乎都可以见到典型的沙门氏杆菌症状,从结肠到直肠,肠内膜遍布圆形,乳白色,火山样突出的溃疡结节,越往后段越密集。切开病灶,有脓性分泌物排出。

2.3 公猪和母猪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症状常被忽视,或误以为是其他疾病

主要表现为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增多,产后无奶。便秘,粪便干硬,常见粪球表面附着一层黏液,严重者黏液带血。个别母猪产后高烧,呼吸急促,急性死亡。严重病例表现为神经症状,步态不稳,横冲直撞,最后全身抽搐,衰竭死亡。特征性的表现是母猪产期延迟,有的超预产期7 d以上。小猪初生体质量小,产后精神状态差。产后小猪最早3 d发病,常整窝高烧,腹式呼吸,呼吸急促,昏睡不醒,继而顽固性腹泻,后相继死亡。发病母猪解剖几乎都可以看到纤维素渗出性肺炎变化,心肌表面点状出血,偶见心包积水。这种病理变化,可能是母猪出现神经症状的原因。妊娠后期母猪负担重,由于心肌炎症(或心包积水)及肺部炎症,发生循环障碍,脑部血液供应不足,缺氧、酸中毒,从而导致痉挛性抽搐。

2.4 该病容易造成免疫抑制

副猪嗜血杆菌病虽不是免疫抑制性疾病,但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流行严重时,免疫效果都很差,通过控制副猪嗜血杆菌后,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可能的原因是:猪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后,由于群体性体温长期高热不退(大多数体温都在41.5℃以上),使病毒在体内被灭活,一些弱毒苗(如猪瘟、伪狂犬疫苗)在体内无法定植,因而造成免疫失败。此外,副猪嗜血杆菌造成循环衰竭,新陈代谢障碍,也可能是造成免疫应答能力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这种免疫失败现象,很多猪场技术人员把其归之于免疫抑制,大量使用各种免疫增效剂(如黄芪多糖、异丙肌苷、转移因子等),但效果都不理想。

3 临床上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3.1 药物治疗

一旦出现临诊病例,应立即采取抗生素对整个猪场治疗,发病猪口服效果较差,应大剂量肌注抗生素。大多数血清型的副猪嗜血杆菌对头孢菌素、氟甲砜霉素、庆大霉素、壮观霉素、磺胺类及喹诺酮类等药物敏感,可以对当前副猪嗜血杆菌病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3.2 使用疫苗紧急预防

对健康的猪用副猪嗜血杆菌疫苗接种,以提高免疫力。

3.3 严格环境消毒,彻底清理猪舍卫生

用2%氢氧化钠水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2 h后用清水冲净,再用复合碘喷雾消毒,连续喷雾消毒4~5 d。

3.4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

在转群、混群或运输前可在饮水中加一些抗应激的药物如VC、电解多维等,同时在饲料中添加药物以防止该病的发生。

3.5 严格执行全进全出模式

在疾病流行期间,有条件的猪场,仔猪可暂不混群,对混群的一定要严格把关,把病猪隔离饲养,对断奶后保育猪“分级饲养”,注意保暖。

S858.28

B

1004-5090(2017)04-0017-02

2017-03-02)

猜你喜欢
嗜血血清型病猪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病猪喂药有办法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32
克林霉素对猪肺炎霉形体病的治疗效果
浅述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断》图版
通辽地区牛肉与牛肉制品沙门氏菌血清型调查
食品界(2016年4期)2016-02-27 07:36:44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诊治体会
河市某规模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广东地区水禽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肺炎链球菌血清型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医学综述(2014年14期)2014-03-27 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