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玲,张西正,时慧琦,胡家庆,黄天慧,曹保根,李 玺
·军事医学· ·短篇论著·
长远航对舰艇人员健康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杨玲玲,张西正,时慧琦,胡家庆,黄天慧,曹保根,李 玺
长远航;心理健康状况;军事训练伤;血压
近年来,我国海军舰艇军事训练、维护海洋权益、出访、护航等长远航活动日益频繁。长远航任务环境特殊,存在着影响人员健康的诸多不良因素,舰艇长远航期间人员的生理功能变化、心理健康水平、疲劳程度等医学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探讨长远航环境对人员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可为海军长远航卫勤保障提供参考。
1.1 航程远、航时长 舰艇长远航多在公海和远海,航程及时间长,航行海区跨度大,气候、水文、时差等变化较大,容易造成舰员生物钟紊乱,连续数月远离陆地在海上航行,工作场所和休息场所界限不明显,与外界通信困难,生活单调枯燥,易导致心理不良情绪及睡眠质量下降等。
1.2 舰艇内外环境因素复杂 海上盐雾大,日晒强,涌浪会使舰艇产生摇摆和颠簸,舰艇内部气温高、湿度大、舱室空气流通差,氧分压较低、作业空间小、金属结构多、同时有噪声、振动、强磁场、微波、核辐射等物理因素,舱室内使用的涂料、油漆、橡胶、润滑油、粘合剂及机械设备运行等受热会挥发出有害气体(如苯、甲苯、甲醛、醇和酮类等),多种不良因素的复合刺激易使人员疲劳,并对健康造成隐匿影响。
1.3 应激源具有人员及岗位差异性 长远航执行多种军事任务,随行人员中除了本舰舰员外,还有特战队员、飞行员、潜水员、医疗队员等,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官兵参与长远航任务,不同性别、职业和岗位人员暴露于有害因素的种类与强度不同,导致长远航伤病类型较多,各系统伤病均可能发生。如特战队员易发生训练损伤,女性舰员心理健康更易受到环境与任务影响,轮机官兵听力易受噪声损伤等。曾葭等[1]统计得出亚丁湾护航中发病多达23种,涉及5大系统7个专科的疾病。蒋晓璇等[2]对540名长航舰艇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得出患有不同疾病421例,共患有各系统疾病56种。
1.4 作训任务重 军事应激源复杂, 官兵在长期远航期间要执行紧张的执勤和训练任务,航行中容易发生各种突发情况,如人员落水、外伤等情况,战位定岗定编,无富余人员,发生减员后人员补充困难,人员的责任压力较大。值更换岗频繁,有些岗位连续作业时间长,作训过程体力消耗大,易导致抵抗力下降,舰艇指令较多,人员处于持续警觉和紧张状态,普遍承受较大的生理和心理负荷。
1.5 生活条件艰苦 长远航条件下舰艇补给困难,各种营养素供给难以满足要求,食材储存时间长,营养流失多,蔬菜、水果等富含人体所需维生素的食品不足,食品品种单一,口感差,容易使人员营养不均,抗伤病能力下降。医务人员、药材及诊疗设备有限,人员伤病有可能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救治,病程延长。
2.1 焦虑和抑郁 长远航可对随行人员的心理状态产生明显的影响,并显著降低其心理健康水平,焦虑和抑郁的发生较为突出,焦虑和抑郁与睡眠质量、人员的战斗力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长远航期间产生的焦虑和抑郁与航行时间长、航程远、人员责任大、任务重、环境封闭、单调乏味、任务风险高等多种应激源长时间的综合作用有关。吴刚等[3]对水面舰艇、核潜艇和岸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得出水面舰艇和核潜艇长航人员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增高,睡眠质量变差,并以核潜艇长航人员最为显著。周宏元等[4]研究发现,人员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因子分值长航任务前后比较差异显著。随着航期的延长,长远航对心理健康的不良作用更加明显,出航前期处于焦虑状态,出航中期有轻微加重,出航后期焦虑状态进一步加重,同时可出现抑郁状态。与男舰员相比,女性舰员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明显。晋翔等[5]观察发现,长远航女实习舰员在航行中、晚期较男舰员、女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差。原因可能是男舰员有较多参与远航任务的经历,能更快适应海上环境变化,女医务人员大多年龄大,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较强,而女实习舰员相对年轻,心理不够成熟,社会阅历不丰富,对海上环境的适应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2.2 血压升高 长远航人员受应激源刺激可造成生理、心理及行为改变,可导致高血压疾病发生风险增高,且多发生于海龄较长的人员。杨云波等[6]对某潜艇部队服役2年以上的陆、海勤人员共962人进行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得出海勤人员患病率高于陆勤人员。舰艇上长时间紧张作业和生活、责任压力大、睡眠剥夺、时差紊乱、事故威胁、缺少体育锻炼及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规律、吸烟、喜食咸食、水果蔬菜摄入量少)等均会对长远航人员血压造成不利影响,且血压于不同作业环境、不同海域、不同航行阶段存在较大波动[7]。王丽华等[8]研究发现航海人员不论有无高血压,血压水平与波动范围均较大,且负荷值相对较高,以水下作业组最为明显。
2.3 训练伤 航行中,军事任务重,各岗位人员分工较细,需要不间断的作业和训练来保持战斗力,训练伤是舰艇上常见病、多发病, 伤情以腰部及关节扭伤、肌肉损伤和体表擦碰伤多见,军龄越短的人员,训练伤发生率越高[9],主要与动作姿势不协调、身心疲劳、远海航行风浪较大和对海上作训环境不适应等有关。高百春等[10]调查得出,特战队员的训练伤发生率位居首位,伤情多为肌肉损伤、肌腱损伤及膝关节损伤,原因是特战队员的训练强度、频度、时长及疲劳紧张程度均高于其他部门,进行激烈对抗性训练易引起肌肉挫伤,训练中肌腱的持续紧张易引发肌腱慢性损伤,在较硬的甲板上跑步、弹跳易引发膝关节损伤。另外,机电、枪炮和舰务部门训练强度也比较大,训练伤发生率相对较高,尤其是机电岗位,伤情主要是以下肢损伤为主,原因是由于舰艇的金属结构、环境狭小及航渡中大幅度摇摆,下肢活动时碰撞所致。
2.4 心电异常 航行中人员较长时间远离家庭和陆地、作训负荷重、作息不规律、饮食习惯不良及船舶颠簸、噪声、振动等因素均可刺激机体植物神经发生功能紊乱,导致心电异常的发生,随着航行时间的增加,人员的平均心率加快,停搏次数增多,最长停搏时间延长。时区、海况、气候及环境的变化都可对心电图产生影响。唐海红等[11]对医院船参加远航任务人员于不同航行阶段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航行中期收缩压的变化明显增多,尤其在首次远航人员中更为显著。张永生等[12]观察到在长远航过程中,随着航行时间的延长,出现室性早搏的人数明显增多,并对参与132 d环球航行的临界高血压人员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得出随着航行时间的延长,人员的心率逐渐加快、早搏逐渐增多[13]。
2.5 躯体疼痛 长远航人员躯体疼痛的发生率较高,主要是腰腿部位疼痛,且较少有外伤史,多集中于年龄较大、海龄较长的人员。可能原因有:(1)为了在航行颠簸、振动条件下保持身体的平衡稳定,腰腿部位肌肉韧带处于持续紧张状态,易产生肌肉疲劳和酸痛;(2)作训空间狭小,姿势不当,动作紧张不协调;(3)海上的严寒、高温、高湿、风浪及昼夜温差大等因素使软组织代谢、循环和调节功能受到影响。各部门中,飞行人员腰、颈、背、坐骨神经痛发生率高,这可能与巡航中长时间固定坐姿、运动受限、工效学和装备的不适有关。补给组帆缆乘员收放缆绳时对肌肉的瞬间爆发力及耐力要求极高,加之涌浪造成甲板摇摆不定,腰背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疲劳损伤,继而出现小关节紊乱或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腰背痛。张咏等[9]对疗养海勤人员1 030人进行分析,得出潜水员和潜艇人员腰痛、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痛等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水面舰艇人员,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与生活空间狭小及寒湿刺激等因素有关。
2.6 疲劳 长远航人员生理和心理负荷较重,疲劳问题较陆勤人员突出,疲劳状态对航行安全、作业能力和身心健康都有消极影响,严重疲劳也会导致非战斗减员。随着航行时间的增加,长远航人员的精神疲劳情况明显。精神疲劳主要指由于高度紧张或睡眠不足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警戒性减低等,其中飞行人员与航海部门人员的精神疲劳表现明显,飞行人员的精神疲劳与睡眠剥夺、持续飞行及昼夜节律紊乱有关,航海部门的精神疲劳主要与昼夜航行、导航、制定航海路线及指令频繁有关。
2.7 睡眠障碍 远航时人员较多入睡困难,个别人需服用安眠药物才能入睡,且夜间醒来次数增多,持续睡眠时间较少,易出现兴奋、烦躁、焦虑和抑郁情绪,并伴随专注力、记忆力、警觉性、目标辨别能力和战斗力的降低。舰艇环境中影响睡眠的主要因素是时差改变、责任压力、噪声、低氧分压、频繁交接岗、焦虑、抑郁、精神疲劳、晕船、潮腻等。航行开始阶段和航行中期对舰员睡眠影响较大,原因是航行开始阶段未适应航海环境,任务较重,责任压力大,心理紧张,人员处于持续应激状态,航行中期常伴随环境、气候、时差的改变,人员不能及时调整适应,也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2.8 听力下降 长远航往往日夜兼程,航行任务较重,人员普遍暴露于噪声中,其中,轮机舱官兵接受噪声刺激最强。研究发现,轮机舱官兵长航后听力较长航前有所降低,噪声对机舱官兵的听力有一定的影响,原因是机舱环境噪声强度高,且由于防噪声耳塞的不适感及工作中沟通的需要,大多数人员没有佩戴耳塞,长期无防护暴露于高强度噪声可引起听力损伤[14]。
3.1 加强健康宣教与保障 卫生部门通过对人员伤病情况深入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开展预防性健康教育,使舰艇人员增强自我保健和防护意识,饮食清淡,戒烟酒,加强体育煅炼,合理作息,以降低有害因素的影响。重点防治相应伤病,合理配置医务人员及药材装备,避免延误诊治。对于腰腿痛的人员,给予康复治疗,提供护膝、护腰、药物和理疗设备,帮助受损肌肉的功能及时恢复。对飞行员、特战人员和潜水员等进行连续健康跟踪和监测,发现隐匿性疾病,并定期安排体检和疗养。后勤部门搞好后勤保障,合理安排膳食,增强人员抗伤病能力。
3.2 合理作业与训练 掌握正确的作业姿势,连续作业时间较长时,可自行对疼痛部位按捏。合理安排训练时机,避免疲劳或伤病条件下进行训练,训练前做好热身运动,增强身体的协调性,规范训练动作,增强关节部位肌肉功能,加强对关节的保护。加强对新上舰人员的训练防护教育及技能指导,尽量在锚泊和停靠码头期间训练,风浪中减少活动,防止跌伤,训练场地和作训鞋底不宜过硬,循序渐进地增强训练强度,不可盲目提高,训练后引导人员做自我按摩或相互按摩,合理运用理疗器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减少乳酸堆积,消除疼痛。
3.3 重视心理健康 调节人员心态平衡,适时地开展心理咨询,针对重点岗位和人员进行心理跟踪,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协助长航人员更好地克服作训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3.4 注重科学防范研究 (1)加强舰艇环境有害因素监控和人员防护研究。参与长远航任务的舰艇与人员种类较多,舰艇环境与人员所承受的应激源不尽相同,有必要对不同的长远航环境,特别是对其应激源的特点进行研究,尽量减弱、消除或避免造成人员身心健康压力的应激源,减少非战斗减员的发生。(2)注重舱室及装备人机工程设计研究,提高人机效能,改善人员疲劳状况。(3)加强海上专用伤病监测与诊断设备的研究,如训练伤、疲劳、睡眠、心电图和血压的连续监测设备研究,以及时发现潜在伤病,有利于及时治疗。(4)加强对应激源致病与致伤机制的研究,如对噪声导致的暂时性听力下降的恢复进行研究,获得听力恢复所需时间,可为轮机组人员执勤排班提供医学依据。(5)加强对人员伤病的治疗研究,如对改善睡眠质量、消除精神性疲劳和躯体疼痛的措施进行研究。
[1] 曾葭,黄志强,宫峰,等. 远航舰艇人员常见病的防治[J]. 海军医学杂志, 2012, 33(1): 4-6. DOI:10.3969/j.issn.1009-0754.2012.01.003.
[2] 蒋晓璇,彭凤祥. 水面舰艇及潜艇长航人员身心健康状况调查[J]. 实用医药杂志,2012, 29(9): 843-844. DOI:10.3969/j.issn.1671-4008.2012.09.059.
[3] 吴刚,吴力克,杨朋,等. 水面舰艇和核潜艇长航对艇员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2, 20(6): 418-421. DOI:10.3969/j.issn.1001-5248.2002.06.009.
[4] 周宏元,秦惠东,姚永杰,等. 潜艇远航中的卫生学问题及对策[J]. 人民军医,2016, 59(1): 17-18.
[5] 晋翔,朱智明,刁丽华,等. 我国首批女实习舰员长远航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11, 18(3): 150-153. DOI:10.3760/cma.j.issn.1009-6906.2011.03.008.
[6] 杨云波, 杨久亮, 魏泽胜,等. 某潜艇部队青年高血压患病率的调查分析[J]. 海军医学杂志, 2005, 26(2): 151-153. DOI:10.3969/j.issn.1009-0754.2005.02.030.
[7] 张永生,楚立云,张华. 远航对海勤人员血压及心率的影响[J]. 海军医学杂志,2002,23(4): 306-307. DOI:10.3969/j.issn.1009-0754.2002.04.007.
[8] 王丽华, 石湘芸, 吴旭辉,等. 航海人员高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特征[J]. 高血压杂志, 2002, 10(3): 232-234. DOI:10.3969/j.issn.1673-7245.2002.03.012.
[9] 张咏,肖琴. 海勤人员腰腿痛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J]. 实用医药杂志, 2016,33(8): 723-724. DOI:10.14172/j.issn1671-4008.2016.08.024.
[10] 高百春,解汝庆,魏立,等. 水面舰艇护航任务中乘员常见训练伤调查及预防措施[J]. 实用医药杂志, 2014, 31(7): 642-643.
[11] 唐海红, 曹毅, 王丽华,等. 舰员远航期间心律失常的研究[J]. 转化医学杂志,2015(1): 21-22,36. DOI:10.3969/j.issn.2095-3097.2015.01.006.
[12] 张永生,辛苏宁,楚立云,等.长航对人24h动态心电图ST段及室性早搏者心率变异性变化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04,14(2):144-147.
[13] 张永生,楚立云,宫婷,等. 临界高血压者舰艇环球航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J]. 实用医药杂志, 2011, 28(10): 894-895. DOI:10.3969/j.issn.1671-4008.2011.10.022.
[14] 李进让,朱荔,袁伟,等. 某舰长远航前后机舱官兵听力变化调查[J].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12, 19(5): 306-307. DOI:10.3760/cma.j.issn.1009-6906.2012.05.015.
(本文编辑:彭润松)
200433 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杨玲玲、时慧琦、胡家庆、黄天慧、曹保根、李玺);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张西正)
胡家庆,电子信箱:jiaqinghu@126.com
R821.8
B
10.3969/j.issn.1009-0754.2017.03.005
2017-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