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升, 代 珊, 左新桐, 朱优化, 王 猛
(河南省郑州种畜场,河南 郑州 450008;2.河南千翮牧业科技有限公司)
滑液囊支原体感染是由滑液囊支原体(MS)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以龙骨滑液囊形成水疱,跗关节、爪垫肿胀为特征。该病不仅能够水平传播,还可以经过种蛋进行垂直传播;一旦鸡群受到感染,病原体就会在鸡体内定植,并且无法彻底根除,致使其在鸡群中长期蔓延,引起上呼吸道症状、传染性滑膜炎及黏液囊炎,导致鸡只生长发育迟缓和饲料利用率下降,降低产蛋率及蛋品质;另外,屠宰时由于胴体降级,使废弃率和死淘率增加;感染种鸡时,还会降低种蛋合格率、孵化率和健雏率。目前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分布,给全球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就目前MS的流行情况、临诊症状、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以期能更好、更及时地检测和诊断MS,为在养殖过程中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各品种及年龄阶段的鸡只均可感染,但雏鸡比成年鸡更易感,多见于4~16周龄的母鸡。发病率可高达80%~90%,但死亡率通常较低,约为1%~10%左右。该病一般在龙骨滑液囊、跗关节、爪垫等处发生病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处病变不一定是同时发生的,而是先后出现。其中龙骨滑液囊处较早发生病变,通常在20~30日龄左右出现;而跗关节、爪垫处发生病变较晚,通常在70~80日龄左右出现,此时跗关节、爪垫肿胀,导致鸡的下肢不能正常站立而出现跛行,症状较明显,易被发现;而仅仅在龙骨处形成水疱时由于上面覆盖有羽毛而容易被忽视。如果病鸡在幼龄阶段未被及时发现或未获得及时治疗,则会影响鸡只生长发育,从而导致无法按时开产,也难以形成产蛋高峰,使产蛋率下降。另外,鸡群发生MS感染时,易发生其他呼吸道疾病如ND、H9、H5、IBV、大肠杆菌等的混合感染,加剧呼吸道症状,加剧死亡;MS感染还会造成其他活疫苗的免疫效果降低,增加免疫副反应,容易引发激发感染增加死亡率,造成较大的损失。
近年来,由于受养殖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MS发病率增高,MS感染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外有学者对商品蛋鸡、种鸡、肉鸡及其父母代等鸡群中MS感染情况进行了检测和统计。数据表明,在美国商品蛋鸡中MS感染率高达100%,种鸡则未发现有感染;英国随机检测的56个商品蛋鸡农场中,其中有78.6%的农场抗体检测呈阳性;Feberwee A等对荷兰一些商品鸡场进行的MS血清学调查表明,蛋鸡和肉鸡的祖代鸡群MS血清阳性率降低,分别为0和10%左右;父母代鸡群的阳性率分别为25%和35%左右,而商品蛋鸡和肉鸡群的MS阳性率分别达到50%和73%。由此数据可以看出,祖代、父母代种鸡场对饲养管理及生物安全措施等方面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商品代鸡场,致使MS阳性率也低于商品代鸡群。
目前,国内MS的流行情况还没有广泛的数据。有学者称,2008年我国MS感染率约为20.7%,且近年来,MS在国内的感染呈现蔓延趋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广东、广西、辽宁、湖北、呼和浩特、上海等地各品种鸡群均有MS的报道,且感染率在逐年上升。其中,江苏部分地区鸡群血清检测结果表明,MS感染平均阳性率约为57.7%,最高可达82.4%,给国内养禽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且损失也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感染滑液囊支原体的鸡只主要表现为关节肿大和呼吸道症状,发病日龄在30日龄左右。关节肿大为主要症状的鸡群,开始时表现为鸡只消瘦,采食量下降,生长缓慢,鸡冠苍白,跛行等;发展到中后期,鸡群出现羽毛粗乱,鸡冠萎缩,生长发育迟缓,关节、爪垫肿胀明显,触摸肿胀的关节有波动感,致使其行走困难,喜卧,严重者因脱水、饥饿而死亡。少数病患者胸部皮下滑液囊肿,有渗出物。有些病鸡表现为打喷嚏、咳嗽、流鼻涕、流泪、轻度啰音等呼吸道症状,一般在接种疫苗或遭受断喙、降温等应激状态下出现。该病单独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约在10%左右,但是对鸡只的生长性能和继发感染其他疫病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剖检病死鸡,发现肿胀的跗关节、爪垫内积有大量胶冻样渗出物,早期呈黄色或白色黏稠的分泌物,后期呈干酪物状;周围腿鞘的滑液囊中有淡黄色、浆液性、透明的渗出液,有时混有少量血液。有的病鸡胸部皮下滑液囊肿,上有大大小小的水疱。有的病鸡则出现气囊浑浊,有气囊炎症状。除个别鸡肾脏肿大外,其他内脏器官未有明显的病理变化。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剖检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由于鸡滑液囊支原体病没有典型的特征性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因此,临床上需要注意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等细菌性关节炎和病毒性关节炎及痛风、维生素缺乏等营养性关节炎相区别。
大肠杆菌引起的关节炎多由其他疾病继发感染,临床上除了表现有关节肿胀症状外,还伴有腹膜炎、肝周炎等;沙门氏菌引起的关节炎还伴有拉白色糊状稀粪的特征性病变;葡萄球菌引起的关节炎,多有趾瘤,患处羽毛容易脱落,体表有溃烂,呈紫色,多由外伤引起,病料涂片镜检时可看到典型的呈葡萄串状排列的葡萄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特征性病变是肝脏表面有许多针尖状或小米粒大小的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点;病毒性关节炎多发生于4~6周龄鸡,主要感染肉鸡,病变主要表现为跗关节、趾关节肿胀,关节腔内含有淡黄色或带血色的透明的渗出物;鸡痛风主要表现为关节肿大,关节内有白色尿酸盐沉积;而维生素E-硒缺乏则伴有脑部病变,腹部皮下有大量液体积聚。
最终MS感染的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病原的培养和分离鉴定、血清学诊断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其中,最经典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是MS病原培养和分离鉴定,但该方法耗时较长,病原培养需要4~7 d时间,劳动量也较大。较常用的血清学方法包括血清平板凝集试验(SPA)、血凝抑制试验(HI)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三种方法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和灵敏性,养殖场大量样本通常选择SPA方法进行检测。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为PCR,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谢志勤等根据鸡毒支原体(MG)、MS、禽衣阿华支原体(MI)的血凝素基因序列,设计了3对引物,对同一样品中的MG、MS、MI进行多重PCR扩增,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性、特异性均较高,可用于临床样品MS的检测。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发展,Q-PCR方法也逐渐建立起来。有关专家基于MG、MS的16SrRNA进行引物设计,建立了可以同时检测MG和MS的Real time SYBR green PCR方法,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已经成为目前养殖业的发展趋势,而该病的发生也呈上升趋势,使MS成为制约我国养禽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病原。相对于新城疫、禽流感等病原,国内外关于MS的研究还较少,尤其国内该病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上也没有有效的商品化疫苗的出现,而随着MS的流行及危害,关于该病的防控和净化已成为近年来家禽业越来越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对于鸡滑液囊支原体病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良好的饲养管理和健全的生物安全措施是控制禽支原体病的基础。日常加强饲养管理,给鸡群提供优质的全价饲料(富含必需氨基酸和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并保证饮用水充足、干净、卫生,以提高鸡群的抗病能力。保证合适的饲养密度,并定时观察鸡群情况,确保鸡舍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做好鸡舍的通风换气工作,降低鸡舍有害气体浓度;及时清粪,对鸡舍和环境定时消毒,为鸡群提供适宜舒适的饲养环境,减少应激,以确保鸡群健康。
鸡滑液囊支原体病可通过水平方式和垂直方式进行传播,因此,一旦引入病原则很难清除。因此,在引进雏鸡时一定要谨慎,防止将病原引入鸡群,最好采用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药物预防和治疗是养殖场防治禽滑液囊支原体感染的一种常用方法,该方法快捷、简单、方便,一定程度上能及时减轻发病鸡群的症状,减少损失。选择药物防治MS感染时,最好对本场分离的病原进行药敏试验,以便选取高敏药物对鸡群进行治疗。但应避免长期使用一种抗生素进行治疗,以防耐药性的产生及药物残留的危害;可以采用轮换用药或间歇用药的方法以提高药物效果,同时保证鸡群的安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病原体自身的特性导致其与药物难接触从而影响药效,且抗生素仅能抑制病原却难以彻底清除病原,致使病原在鸡群中长期存在,造成较大的损失。
随着MS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且药物难以根除MS,加上畜产品食品安全的压力,导致药物治疗在实际生产中越来越受到限制,因此,寻找新的MS防控措施势在必行。应用疫苗防控MS得到养殖人员的广大认可,但是支原体的培养条件较为苛刻,关于MS疫苗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目前用于预防MS的疫苗仅有国外的MS-H弱毒疫苗,该疫苗是通过化学突变方法筛选出的一种温度敏感型疫苗,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了其安全性和免疫效果,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尚未有MS疫苗面世。相信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多新型有效的诊断试剂和疫苗将会被相继开发,促进MS的防控及净化,为畜禽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