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彩霞
(新郑市畜牧技术服务中心,河南 新郑 451100)
猪耳坏死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和多种病原引起的生长猪单侧或者双侧耳廓炎性出血、坏死等症状的疫病,该病使猪的采食量降低,影响猪群的正常发育和生长速度,个别猪诱发猪败血症或继发感染其他疫病而死亡。2017年5月许昌市一规模化养猪场发生了该病,通过诊断、用药、调整猪群的饲养管理方式,猪群逐渐好转,以后各批次猪发病情况大大降低。现将发病和诊治情况总结如下:
该场存栏基础母猪2 200头,该场施行分区饲养,分产房、定位、保育、育肥四个区,产房母猪舍每舍设栏位60个,产房仔猪25 d断奶后转入本场保育舍,保育舍东西走向,内部为全漏缝地板,断奶仔猪在保育舍饲养到70日龄左右转入本场育肥舍,去势小公猪在销售形势好的时候,不到转舍时间就销售完,销售不畅时转入育肥舍待售,育肥舍生长猪一般150日龄可售完或转出本场区。该场全部使用全自动上料系统,乳头饮水器。
2017年5月份该场保育舍发生猪耳坏死综合征,该舍共存栏保育猪500头,症状发生在猪群转入后15 d左右,开始有个别猪耳尖溃烂、流血,后来发病数量变多,严重的圈舍发病的比例达到50%,有个别猪甚至整个耳部肿胀,还有个别猪腿部关节肿胀,瘫痪,躺倒一侧无法站立,角弓反张,四肢呈游泳状,发生此类症状的一般终归死亡。随着日龄增加,生长正常的猪只销售出去后,保育后期猪群发病情况逐渐减少,耳尖或边缘逐渐结痂或坏死,痂块经过长时间脱落,猪只恢复正常。此批猪共死亡猪只14头,病死率为2.8%。
无菌采集发病猪的耳部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分离,细菌分离后进行药敏试验。分离出的细菌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
药敏试验结果如下:“+++”高度敏感的药物有头孢吡肟+++(21 mm),“++”中度敏感的有氨苄西林++(16 mm)、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5mm)、头孢噻呋++(17mm),强力霉素等药物不敏感。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氨基酸缺乏或者不平衡,导致代谢不正常。机体内含铁、铜、锌总量减少,均可减弱免疫机制(抵抗疾病力量),降低抗病能力,助长细菌感染。
猪群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发病猪舍走向虽然是东西向,但是一栋房又分成了8个舍,每舍南北宽25 m,每舍东西长度是15 m,采取负压通风模式,门和走廊设北面,入舍后,中间是南北过道,两边是圈栏。产房仔猪转入时强势猪只为了争抢食物或者玩具可能撕咬弱小仔猪,造成伤痕;有个别猪只可能在产房已经感染了葡萄球菌,有皮肤炎症;不同圈舍的仔猪混群后打斗,造成皮肤外伤后,有外伤的猪只引起猪群注意,争咬不断。随着日龄不断增长,猪只度过应激期后体质量增加,密度变小,猪舍空气质量下降,有外伤感染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的猪只由于没有采取隔离措施,感染数量不断增加。
在临床中发现,长白种系的猪只耳较大、长,发病率较高,大白种系的猪只耳较硬、小,发病率较低。
添加微量元素和多维素,平衡营养,增强机体抗病力。每吨饲料添加优质猪用微量元素1 kg,连续饲喂15 d。
加强巡舍,及时发现病猪,挑出来单独隔离护理治疗,用碘酊喷洒消毒患部,每天2次,同时头孢噻呋钠每千克体质量5 mg用量注射,症状明显的猪只,每天1次,大群猪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饮水。
加强通风,增加通风量,改善猪舍环境。
对新转入的栋舍提前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饮水,同时添加多维饮水。
随后转入的猪群,严格按照批次全进全出,没有再发生类似临床症状。
保育猪群由于断奶、混群等应激,体质下降,随着日龄增加,各种疫病的母源抗体也逐渐消退,容易受到疫病的侵袭。这个时期,一些条件性致病菌一旦条件适宜,就会快速繁衍。因此产房转群前后饲养人员一定要有责任心,及时发现问题,避免造成重大损失。